《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0303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英文名称: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统计学专业大三学生 老核方式:老试 先修课程:《统计学》 二、课程简介 紧抓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作为融合德育与智 育的融合主渠道,是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的前进方向。国民经济统 计学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侧 重从定量角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它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运行 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构造内容体系。第一部分探讨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 方法和分类。第二部分阐述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过程的核算理论、原则和方法。第 三部分论述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The object of study of 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is the national economic entirety it is a pure science about the method to study quantity expression and rel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t pu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quantitative study about the regularity of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national economy.Its content system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and every links of course in its operation The first discus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haracteristic and method and classify of 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The second set forth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inciple and method about the condition and course of national economic operation.The third expound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method abou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conom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财经类院校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属于社会科学。其基本特点在于理论性、方法性和实际应用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综 合性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及其国民经济 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参加实际国民经济管理、从事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和国民经 1
1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0303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英文名称: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统计学专业大三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统计学》 二、课程简介 紧抓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作为融合德育与智 育的融合主渠道,是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的前进方向。国民经济统 计学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侧 重从定量角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它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运行 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构造内容体系。第一部分探讨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 方法和分类。第二部分阐述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过程的核算理论、原则和方法。第 三部分论述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The object of study of 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is the national economic entirety, it is a pure science about the method to study quantity expression and rel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pu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quantitative study about the regularity of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national economy. Its content system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and every links of course in its operation. The first discus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haracteristic and method and classify of National Economic Statistics. The second set forth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inciple and method about the condition and course of nat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The third expound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method abou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conom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财经类院校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属于社会科学。其基本特点在于理论性、方法性和实际应用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综 合性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及其国民经济 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参加实际国民经济管理、从事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和国民经
济核算工作,进行相关方面内容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 观引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系统的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 索自然和人类的奥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定义: 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史、用途等 3.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含的内容。 4.介绍我国CDP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排名世界第二,激发学生的国家见 识,增强民族自意感和自信心。 (二)数学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作用 1.闲民经济核算体系 2.SNA(2008)的出台与发布 3.围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用涂 4. SNA在统计体系中的作用 5.SNA与工商会计的联系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内容概览 1.基本概念的抽象 2. 二维账户平衡表的提出 3.账户体系及其特点 4. 全套账户序列的构成 5.中心框架与卫岸账户 (三)思考与实践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有哪些? 2、SN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章核算范围 (一)目的与要求 1.堂握SNA的生产范用 2.掌握SNA的消费范围、资产范围与国民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意义的生产与非生产 2
2 济核算工作,进行相关方面内容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 观引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系统的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 索自然和人类的奥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总论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定义; 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史、用途等 3.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含的内容。 4.介绍我国 GDP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排名世界第二,激发学生的国家见 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作用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 SNA(2008)的出台与发布 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用途 4. SNA 在统计体系中的作用 5. SNA 与工商会计的联系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内容概览 1. 基本概念的抽象 2. 二维账户平衡表的提出 3. 账户体系及其特点 4. 全套账户序列的构成 5. 中心框架与卫星账户 (三)思考与实践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有哪些? 2、SNA 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章 核算范围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SNA 的生产范围 2. 掌握 SNA 的消费范围、资产范围与国民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意义的生产与非生产
1.经济意义的生产 2.经济意义的非生产 第二节SNA的生产 1.SA的生产及其与经济意义生产的区别 2.为什么未将经济意义的生产全部列入SNA的生产范围 3.SNA的生产范围为什么扩展了以货币交易为目的的生产 4.对折衷性生产范围的思考 第三节非法生产与SNA的生产 1.非法生产及其分类 2.非法生产为什么应该包括在GDP中 3.中国的GDP有可能包括非法生产的几种渠道 第四节外部效应与SNA的生产 1.外部效应的含义 2.外部效应不属于SNA生产范围 3.不能从GDP中扣减(增加)负(正)外部效应 第五节消费范围、资产范围与国民范围 L.SNA的消费范围 2.SNA的资产范围 3.SNA的国民范围 (三)思考与实践 1、经济学意义的生产与统计学意义的生产有什么区别? 2、外部效应指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章账户与记账规则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账户的基本形式和种类 2.掌握账户序列的构建方式 3.掌握SNA的记账规则 4.介绍我国国民经济中账户具体数额及国际比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 信心;并说明记账规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账户及其种类 1.账户的基本形式
3 1.经济意义的生产 2.经济意义的非生产 第二节 SNA 的生产 1.SNA 的生产及其与经济意义生产的区别 2.为什么未将经济意义的生产全部列入 SNA 的生产范围 3.SNA 的生产范围为什么扩展了以货币交易为目的的生产 4. 对折衷性生产范围的思考 第三节 非法生产与 SNA 的生产 1.非法生产及其分类 2.非法生产为什么应该包括在 GDP 中 3.中国的 GDP 有可能包括非法生产的几种渠道 第四节 外部效应与 SNA 的生产 1.外部效应的含义 2.外部效应不属于 SNA 生产范围 3.不能从 GDP 中扣减(增加)负(正)外部效应 第五节 消费范围、资产范围与国民范围 1.SNA 的消费范围 2.SNA 的资产范围 3.SNA 的国民范围 (三)思考与实践 1、经济学意义的生产与统计学意义的生产有什么区别? 2、外部效应指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章 账户与记账规则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账户的基本形式和种类 2.掌握账户序列的构建方式 3.掌握 SNA 的记账规则 4. 介绍我国国民经济中账户具体数额及国际比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 信心;并说明记账规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奥 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账户及其种类 1.账户的基本形式
2.分列式T形账户与单列式T形账户 3.流量账户与存量账户 4.按机构部门分组的账户 第二节账户序列 1.简化的纵向账户序列 2.单列式T形账户表现的全套账户序列 3.几.点说明 第三节记账方法与规则 1.复式记账法 2.四式记账法 3.记账时间 4.估价原则 5.数据整合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平衡项的形成及其作用 2、取净额与合并有区别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四章存量、流量与基本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存量与流量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的分类法 3.掌握基层核算单位的定义 4.掌握三次产业分类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存量与流量 1.存量 2.流量 第二节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 1.机构单位与经济总体 2.公司、非营利机构与政府单位 3.机构部门及其子部门 4.机构部门分类法的特点 5.机构部门分类法的作用 第三节基层核算单位、行业与三次产业 4
4 2.分列式 T 形账户与单列式 T 形账户 3.流量账户与存量账户 4.按机构部门分组的账户 第二节 账户序列 1.简化的纵向账户序列 2.单列式 T 形账户表现的全套账户序列 3.几点说明 第三节 记账方法与规则 1.复式记账法 2.四式记账法 3.记账时间 4.估价原则 5.数据整合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平衡项的形成及其作用。 2、取净额与合并有区别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四章 存量、流量与基本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存量与流量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的分类法 3.掌握基层核算单位的定义 4.掌握三次产业分类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存量与流量 1.存量 2.流量 第二节 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 1.机构单位与经济总体 2.公司、非营利机构与政府单位 3.机构部门及其子部门 4.机构部门分类法的特点 5.机构部门分类法的作用 第三节 基层核算单位、行业与三次产业
1.按生产份额对生产活动进行的分类 2.基层核算单位 3.行业与三次产业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情况下设置名义常住机构单位? 2、非法人企业归在哪个机枸部门,为什么? 3、机构部门分类法在宏观经济结构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传递和光大杜会生产和 生活经验,锻炼学生独立生存和超越自我的本领:激发学生的国家见识,掌握 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可持续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煤体捕助教学 第五章生产核算:基层核算单位角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产品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产出核算的一般性方法 3.掌握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品与价格口径 1.产品的含义 2.产品的分类及特点 3.产品的计量单位 4.价格口径 第二节产出及其核算 1.产出及其记录时间 2.产出核算的一般性方法 3.特殊行业产出的核算 4.中国产出统计的初级单位是企业 5.界定在基层核算单位层次与界定在企业层次对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影 响 第三节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与增加值 1.中间消耗及其核算 2.固定资本消耗及其核算 3.增加值及其核算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 5
5 1.按生产份额对生产活动进行的分类 2.基层核算单位 3.行业与三次产业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情况下设置名义常住机构单位? 2、非法人企业归在哪个机构部门,为什么? 3、机构部门分类法在宏观经济结构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传递和光大社会生产和 生活经验,锻炼学生独立生存和超越自我的本领;激发学生的国家见识,掌握 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可持续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五章 生产核算:基层核算单位角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产品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产出核算的一般性方法 3.掌握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品与价格口径 1.产品的含义 2.产品的分类及特点 3.产品的计量单位 4.价格口径 第二节 产出及其核算 1.产出及其记录时间 2.产出核算的一般性方法 3.特殊行业产出的核算 4.中国产出统计的初级单位是企业 5.界定在基层核算单位层次与界定在企业层次对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影 响 第三节 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与增加值 1.中间消耗及其核算 2.固定资本消耗及其核算 3.增加值及其核算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