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 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小结: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 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重点字 入则孝 在家里 2:出则弟 通“悌”尊敬兄长 3:吾道一以贯之 学说用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 恕,对人仁爱宽厚 5:何事于仁 止,仅 6:尧舜其犹病诸其,大概;病,以为难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使 ■■■■■ 达:使 ■■■ 立达 8:能近取譬 比喻
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在家里 通“悌”尊敬兄长 学说 用 忠,对人尽心竭力。 恕,对人仁爱宽厚 止,仅 其,大概;病,以为难 立:使……立 达:使……达 比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本章内容是仁的根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本章内容是仁的根本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 “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 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 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 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7)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 识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 “弟子” 。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 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 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 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7)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 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 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 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 还有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 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 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 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 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 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 要培养话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 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 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 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 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 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 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 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 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 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