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 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 76,被动转运的药物其半衰期依赖 A剂量 B.分布容积 C消除速率 D给药途裙 77.大多数弱酸性药和弱碱性药通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D.膜孔滤过 E.以 78.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 A.代谢 B消险 D.解毒 E生物利用度 9.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 A所有的药物 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 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 D.胃肠道很少吸收的药 E以上都不对 80下列关于清除率C)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单位时间内将多少升血中的药物清除干净 B药物的C1值与血药浓度右关 C药物的CI值与消除速率有关 D.药物的C1值与药物剂量大小无习 E.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率 8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意味着 A药物消除量恒定 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 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科 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 E消除速率常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 82.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不对的是 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出 B.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险 C.时量曲线的量为对数时,其斜率的值为k D.T1/2恒定 E.多次给药时AJC增加Css和消除完毕时间不变
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 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 76.被动转运的药物其半衰期依赖于 A.剂量 B.分布容积 C.消除速率 D.给药途径 E、饮食 77.大多数弱酸性药和弱碱性药通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 易化扩散 C. 简单扩散 D. 膜孔滤过 E.以上都不是 78.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 A. 代谢 B. 消除 C. 灭活 D. 解毒 E.生物利用度 79.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 A.所有的药物 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 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 D.胃肠道很少吸收的药物 E.以上都不对 80.下列关于清除率(Cl)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单位时间内将多少升血中的药物清除干净 B.药物的 Cl 值与血药浓度有关 C.药物的 CI 值与消除速率有关 D.药物的 Cl 值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E.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率 8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意味着 A.药物消除量恒定 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 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 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按比例延长 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 82.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不对的是 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B.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 C.时量曲线的量为对数时,其斜率的值为-k D.T1/2'恒定 E.多次给药时 AIJC 增加 Css 和消除完毕时间不变
83.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 A吸收与代谢平衡 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 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 84.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pH值 D药酶的活性 E药物与生物蒙接触面大小 85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转运及转化速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房室模开 C中央室大致包括血浆及血流量丰富的器官 D.血流量多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帝 E分布平衡、消除恒定时两室可视为 86下列关于表观分布容形 的描述: 错误的是 A.Css时推算体内药物总虽 Bvd大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C.vd小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D可用V和血药流度推算出体内总药量 E也可用V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度时所需剂量 87.在等剂量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A.血浆浓度较小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小 D.生物可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较低 8.静脉注射2g磺胶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 5I D201 E.200L 89.药物的血浆T/2是指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 一半的时间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 一半的时间 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 一半的时间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 一半的时间 90.药物半衰期是指 A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83.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 A.吸收与代谢平衡 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 84.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 pH 值 D.药酶的活性 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大小 85.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转运及转化速率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房室模型 C.中央室大致包括血浆及血流量丰富的器官 D.血流量多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 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消除恒定时两室可视为一室 86.下列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Css 时推算体内药物总量 B.vd 大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C.vd 小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D.可用 Vd 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药量 E.也可用 Vd 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度时所需剂量 87.在等剂量时 Vd 小的药物比 Vd 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小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小 D.生物可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较低 88.静脉注射 2g 磺胶药,其血药浓度为 1O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20L E.200L 89.药物的血浆 Tl/2 是指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 90.药物半衰期是指 A.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D.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 D茄 吻毒性减弱 半所需的时间 91,药物的血浆半衰 A.50%药物从体内排出所需要的时间B.50%药物生物转化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从血浆中消失所需时间的一半D.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作用强度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 A血浆 浓度下降 半的时 B.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可依据血浆半衰期调节给药的间隔时问 D.血浆半衰期长短与原血浆药物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 93.下列有关T1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一半的量 B.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其T12是固定的 D.T12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ET12可作为制定给药方 案的依据 94 半衰期长短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剂量 B吸收谏度 C原血浆浓度 D消除速府 E给药的时间 95.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A0.693kB.k0.693C.2.303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 9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 A随用药剂量而变 B.随给药途径而变 C随血浆浓度而 D.随给药次数而变 E固定不变 97.某药的半衰期是12h,给药1g后血浆最高浓度为4mgdl,如果每12h用药1g达到40mgd 的时间为 A1dB.3dC.6dD.12hE.以上都不 98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 g/m1及22.5μg/ml,两次抽血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 A IbB 1 5hC 2hD 3hF 4h 99.某催眠药的清除速率常数为0.7h-1,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血药浓度为4mμ4,当病人醒 转时血药浓度是0,25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A.3hB.4hC.8hD.9hE.10h 100.某药半衰期为8h,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A.10h左右
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D.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 E.药物毒性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 91.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 A.50%药物从体内排出所需要的时间 B.50%药物生物转化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从血浆中消失所需时间的一半 D.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作用强度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 92.下列有关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可依据血浆半衰期调节给药的间隔时问 D.血浆半衰期长短与原血浆药物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过 4~5 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 93.下列有关 T1/2 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量 B.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其 T1/2 是固定的 D.T1/2 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E.T1/2 可作为制定给药方案的依据 94.与半衰期长短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剂量 B.吸收速度 C.原血浆浓度 D.消除速度 E.给药的时间 95.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 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 血浆药物浓度 9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 A.随用药剂量而变 B.随给药途径而变 C.随血浆浓度而变 D.随给药次数而变 E.固定不变 97.某药的半衰期是 12h,给药 1g 后血浆最高浓度为 4mg/dl,如果每 12h 用药 1g,达到 40mg/dI 的时间为 A.1dB.3dC.6dD.12hE.以上都不是 98.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 180μ g/m1 及 22.5μg/mI,两次抽血间隔 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 A.1hB.1.5hC.2hD.3hE.4h 99.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 0.7h-1,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血药浓度为 4mμ4,当病人醒 转时血药浓度是 0.25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A.3hB.4hC.8hD.9hE.10h 100.某药半衰期为 8h,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A.10h 左右
B.20h左右 C.1d左右 D.2d左右 E.5d左右 101.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 A剂量大小B.给药途径C给药次数D.肝肾功能E给药速度 102.一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2,可消除约95% A23 8个D9 1个E以上都不 103.下列有关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的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坪值 B剂最大小可影向坪估到达时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圆给药可讯速到达坪值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冬 6个半衰期才可到达坪值 E定时恒量给药,达到坪值所需的时间与其T12有关 104.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品 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105.在恒量、定时按半衰期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应 A增加每次给药量 B首次加倍 连续恒速静耿滴注 D.缩短给药间隔 E.以上都不是 106.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浓度 C峰浓度 D.阔浓度 E.中毒浓度 10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 IC50 RCes C.Cma D.Cmin ELC5O 108.某药半衰期为9h,1日3次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需 A0.51d B.1.5-2.5d c3-4d D.45d F5~6d 109.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属一级动力学药物,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
B.20h 左右 C.1d 左右 D.2d 左右 E.5d 左右 101.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 A.剂量大小 B.给药途径 C.给药次数 D.肝肾功能 E.给药速度 102.一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 Tl/2,可消除约 95% A.2~3 个 B.4~5 个 C.6~8 个 D.9~11 个 E.以上都不对 103.下列有关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的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坪值 B.剂量大小可影响坪值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到达坪值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 4~6 个半衰期才可到达坪值 E.定时恒量给药,达到坪值所需的时间与其 T1/2 有关 104.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105.在恒量、定时按半衰期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应 A.增加每次给药量 B.首次加倍 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缩短给药间隔 E.以上都不是 106.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浓度 C.峰浓度 D.阔浓度 E.中毒浓度 10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IC50 B.Css C.Cmax D.Cmin E.LC50 108.某药半衰期为 9h,1 日 3 次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需 A.0.5~1d B.1.5~2.5d C.3~4d D.4~5d E.5~6d 109.按药物半衰期给药 1 次属一级动力学药物,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
A23次B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 1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 间的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半衰期D.表观分布容积E生物利 用度 111.某药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其半衰期为他.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 A约10hB约20hC约30hD.约40hE5Oh 112某药的半衰期是6h加果按0S次】天3次给药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所需的时间是 A.5-10hB. 0-16hC.17-23hD.24-30hE31- 13.静脉恒速滴注 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 A.静滴速度 B溶液浓度 C药物半衰期 D.药物体内分布 E血浆蛋白结 合星 14.下列有关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浆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药物血浆浓度无波动地逐渐上升 B.约5个2达到Css C约3个T12大到CS D.Ass-Cm-Vd K-Css.K 115.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要5个T12达到Cs B.峰值Cmax)与谷值(Cmin)波动之比与间隔时间(t)有关 Ct越短波动越小 D.药量不变,t越小可使达到Cs时间越短 E.肌注时Cmax与Cmin的波动比静注时大 116.在恒量、按恒定时间(小于半衰期或等于半衰期)给药时,为缩短达到血浆坪值的时间,应 A增加每次给药量 B首次加倍 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缩短给药间编 E.以上都不是 117.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 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 18.下列关于负荷量(DL)的描述中不对的 A是指首剂增大的剂量 B.将第1个T2内静点药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入静脉可立即达到C部 C.按T12给药首剂加2倍.可迅速达到Css D.按T/2给药首剂加倍,可迅速达到Css E口服首次加倍的 119.为使口服药物加速达到有效的稳态血浓度时间,并维持体内药量在D-2D之间,应采用的 给药方案是 A.首剂给2D,维持量为2D2T12
A.2~3 次 B.4~6 次 C.7~9 次 D.10~12 次 E.13~15 次 1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 间的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半衰期 D.表观分布容积 E.生物利用度 111.某药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其半衰期为他,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 A.约 10hB.约 2OhC.约 30hD.约 40hE.5Oh 112.某药的半衰期是 6h,如果按 0.5g/次,1 天 3 次给药,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所需的时间是 A.5~10hB.10~16hC.17~23hD.24~3OhE.31~36h 113.静脉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 A.静滴速度 B.溶液浓度 C.药物半衰期 D.药物体内分布 E.血浆蛋白结合量 114.下列有关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浆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药物血浆浓度无波动地逐渐上升 B.约 5 个 Tl/2 达到 Css C.约 3 个 T1/2 达到 CSS D.Ass=Cm-Vd E.R=Ass.K=Css.K 115.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要 5 个 T1/2 达到 Css B.峰值(Cmax)与谷值(Cmin)波动之比与间隔时间(t)有关 C.t 越短波动越小 D.药量不变,t 越小可使达到 Css 时间越短 E.肌注时 Cmax 与 Cmin 的波动比静注时大 116.在恒量、按恒定时间(小于半衰期或等于半衰期)给药时,为缩短达到血浆坪值的 时间,应 A.增加每次给药量 B.首次加倍 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缩短给药间隔 E.以上都不是 117.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 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 1 倍 C.增加 2 倍 D.增加 3 倍 E.增加 4 倍 118.下列关于负荷量(DL)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是指首剂增大的剂量 B.将第 1 个 TI/2 内静点药量的 1.44 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入静脉可立即达到 C 部 C.按 T1/2 给药首剂加 2 倍,可迅速达到 Css D.按 Tl/2 给药首剂加倍,可迅速达到 Css E.口服首次加倍的量 119.为使口服药物加速达到有效的稳态血浓度时间,并维持体内药量在 D~2D 之间,应采用的 给药方案是 A.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2D/2T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