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 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 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 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 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评析]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 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 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 质规律性的统-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 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谷神不死″,体现出“道” 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门”、“天 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 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 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 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 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
[引语]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 “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 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 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 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评析]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 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 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 质规律性的统一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 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谷神不死”,体现出“道” 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门”、“天 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 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 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 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 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
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 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 种发挥。 [解读]怪异思维何曾怪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 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简明和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 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 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日益削弱人 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 畴之内。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种性质的界定或划 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 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 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是的,人类最原 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 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 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 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 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
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 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 种发挥。 [解读]怪异思维何曾怪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 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简明和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 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 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日益削弱人 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 畴之内。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种性质的界定或划 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 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 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是的,人类最原 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 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 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 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 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
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 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 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因此,重新回过头来理解老子给“道”赋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沉的哲学涵义,当 对今天社会文明持续、协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 思维,忌把不合于此之物斥为“怪”,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表现。要知道 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革命。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不可忘 了这点。 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 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 的自身
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 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 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因此,重新回过头来理解老子给“道”赋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沉的哲学涵义,当 对今天社会文明持续、协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 思维,忌把不合于此之物斥为“怪”,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表现。要知道, 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革命。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不可忘 了这点。 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 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 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 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引语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 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 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 “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评析] 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 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 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引语]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 “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 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 “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评析] 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 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
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 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 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 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 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 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 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 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凊了再帮—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 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 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 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 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 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第八章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 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 争,故无尤⑧ 文]
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 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 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 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 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 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 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 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 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 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 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 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 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第八章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 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 争,故无尤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