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 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 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昊澄据说:“刍狗,缚草 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 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 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 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貝——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 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虛静。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 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 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 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 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 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 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 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 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 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 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 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 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 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 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
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 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 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 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评析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 表明天地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 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 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 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 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 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 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 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 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 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 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 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 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评析]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 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 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 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 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 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 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 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 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 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 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 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 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 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 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 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 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 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 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 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 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 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 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 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 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 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 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 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 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 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 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 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 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 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 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 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 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
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精神;孟子更以 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 说“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 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 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 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 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 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 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 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 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 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 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第六章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 用之不堇⑥
“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 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 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 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 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 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 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 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 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 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 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 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 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第六章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 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 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 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 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岀现的重要概念。有 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 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 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 思。 ⑥堇(jn):通勤。作“尽”讲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 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 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 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 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 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 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 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