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宫5 总之,本书体大思精.自成一格,既有宏观埋论.又有曳体实证: 研究,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不可多得的作。她的推出,必 将对我同学术快关于这个间题的研究,生重要的影响,启发我] 的思考,当然,本移似乎也有不足之处,我感到对农业中的资本主 义产生问题与得不够。如能结合关于原工业化理论、农民学等的 研究成果,有所发挥.则会使本书更加精彩。 我与厉以宁同志1958年在斋堂下放相识,时有过从,十分折 服于他的思维锋利,才识过人。我也对研究经济史有兴趣,碰到的 经济理论问题很多,他所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置之案头, 吋常翻检,获益良多。我还对诗词有点爱好,多次蒙他馈赠他的词 作,可惜我对音韵之学属于下愚,虽然努力学习,迄今仍然平仄不 分,所以对他的佳作只能欣赏,无法唱和,亦·憾事,如今对他的 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写了上面的-些话,只可以说是读后感,是否 有当,还请作者和读者雅止。 马克在 2002年11月
前 言 木书是…本比较经济史著作,同时书中还讨论」有关资本主 义起源的若下经济理论问题。木本书试图从历史事实出发,用封建 社会体制外异己力量和体制外权力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 社会的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来说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 渡。我把自己所进行的这一一研究称做制度分化和制度调整分析。 封建社会体制外异己力量和体制外权力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是制 度分化研究的内容,封建社会的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的转变,是 制度调整研究的内容。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就是经济 成长的过程,而经济成长既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条件,又离不开一定 的制度环境,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二者同时对经济成长发生作用。 然而,制度环境也许比技术条件更能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任 何一种技术条件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挥 作用。罗斯托作为一位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在1960 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划分 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 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样五个阶段工。他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 成长阶段》~书中,又增加了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②。 ①岁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剑桥大学出版社,19)年。 ②罗斯托:《政汾和成长阶段》,纽约,1971华
?资本主义的起源 关于罗斯托的理论,学术界的争论十分激烈。据亨利·罗索大斯 基的看法,单就“起飞”概念而,,就有支持派和反对派·而耐且两派 各有知名的经济学家或经济史专家。面对这场争论,罗斯托一 真坚持自已的看法,声明决不放弃原来的观点。由于“起飞”指 的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也就是指工,业化、现代化过程 的开始,所以才会引起这么多经济学家的关心。但从争论的焦点 来看,上要集中于积累率的高低、各国“起飞”的年代划分、经济中 主导部门的确定、工业化是渐进的还是突发性的等问题{,而没有 人反对罗斯托提出的一·个重要条件:“起飞”需要有制度环境③。 但本书认为制度环境这一说法比较空泛,难以就封建社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的转变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因此,本书提出的制度 分化和制度调整分析,看来有助于对这一问题作较深人和细致的 说明。 经济学家习惯于把封建社会看成是传统社会(当然·传统社会 还包括前封建社会),把资本主义北会看成是近代社会(如果从历 史延续方而看,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了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研究,不仅要解释-·个国家或地区是怎 样逐渐摆脱传统社会的制度环境而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有哪些 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以及不利于传统社会的制度环境变更的各 种阻力是如何被克服的,而且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还会导致另一个 重要问题的探讨,即就世界范围而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 ①亨利·罗索夫斯基:《起飞进人持续的争论》,载《经济史杂志196:牛6月,第 272-273贞. ②参看罗斯托w答大卫·非利克斯,载《经济史杂志1970年3月.第198-199 。 ③参滑罗斯托编:《起飞进人持续成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
前售3 变表见为单模式还是多种模式,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致性: 天于相异性还是相异性大于-一致性,文明的进出是单线的还是多 线的。我在1993年写道:“经济史资料充分说明,西撳的社会发展 模式和1业苹命的途径不-·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再往 {推,究竞什么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心究党存在于西欧,还是存在 于东方,或者存在于东方的中国?甚至可以假定,西欧的、东方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这种观点也不·定就不正 确。总之,在这个领域内.供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意见的分歧不 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根据这样一种思路,所以我撰写本书时持有两个甘标。第一· 以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变为题.试图从制度分化和制度调整方面说 明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第二,从些欧封建社会向资本 主义礼会的过渡问题进而说明世界历史发展决不是单模式而是 多种模式;封建杜会既具有多样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 具有多样性。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资本主义起源:一个历史难题”,主要解释本书提出的 两组基本概念。··组是封建社会的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以及由 此涉及到制度调整问题。另一组是封建社会体制内的异已力量和 制外的异己力量,并由封建社会体制外的异已力量引申到体制 外的权力中心的形成,这涉及制度分化问题。本书的论点是:西欧 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刚性体制,等级森严,身份制严格,社会的流 厉以宁: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发表于《补会科学战线]993年 第1期,后收人厉以宁著《经济、文化与发腰,联书片,】996年,第228229项
4资本主义的起源 动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刚性体制下产生了体制 外的异已力量一-·市芪;市代主要由逃亡农奴构成,他们所聚集的 地点后米发展为中世纪城市,并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体制外的权力 中心。正是这一社会变动最终导致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 第一章“西欧封建社会巾的集市贸易和城市的兴起”,从西欧 封建社会集市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谈到城市成长的自发性, 说明的欧封建社会巾的城市是制度分化的结果。在神权支配一切 的西欧封建社会前期,城市是作为封建领主统治的对立面而发展 起来的。而城市之所以能够兴起,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商业意识和 宗教观念调和的表现。 第三章“西欧封建社会中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限制和反限制”所 要说明的问题是:尽管在欧封建社会的集市贸易和城市兴起过 程屮商品货币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遭到了来自不同 方面的限制,其巾包括封建主阶级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限制,小商品 生产者为防止自身两极分化采取的限制,以及城市当局为防止 市民内部贫富差扩大而采取的限制。然而,一口西欧封建社会 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 就再也不是任何势力所能阻铛得住的了。 第四章“内欧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从七个不同的领域说明了西欧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 和发展的过程。这七个领域是:行会手工业的分化,包买商对家庭 手工业的控制,采矿与治炼业小生产者合伙组织的演变,航运业新 组织形式的出现,早期的银行的产生,建筑包工队的发展和变化, 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这七个领域巾的变化,充 分表明西欧封建竹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途径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