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劳动叫剩余劳动。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会生产出来。因此,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从现象上看,资本总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货币等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天然是资本,只有它们为资本家所占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从本质上看,资本不是物,它是体现在物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由于资本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抓住这个表面现象,把资本和物混为一谈,把资本说成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说什么“所谓资本,是手段和工具”。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和木棒也说成是资本。其实质就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12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物的体现。因此,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世长存,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二)不变资体和可变资本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将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这部分资本从劳动过程看,是生产的客观因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前提。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的角度,亦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它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消耗:其价值也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被保存并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夫。这部分资本价值,只是通过生产过程转换了存在形式,即从生产资料的形式转移到新产品的形式中去,其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由工人购买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其价值也随着消费资料的消失而消失,因此,这部分资本是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但是,资本家用这部分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劳动力是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看,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是新价值的源泉。它不仅把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再创造出来,而且还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价值增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243页。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2页。6
6 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劳动叫剩余劳动。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 上,剩余价值就会生产出来。因此,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劳动是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从现象上看,资本总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货币等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 这些东西并不天然是资本,只有它们为资本家所占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 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从本质上看,资本不是物,它 是体现在物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 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指出:“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这是资产阶级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 由于资本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抓住这个表面现象,把资本 和物混为一谈,把资本说成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说什么“所谓资本,是手段和工具”。 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和木棒也说成是资本。其实质就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 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 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 ,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 是资本了。”12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物的体现。因此,资本不是 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世长存,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二)不变资体和可变资本 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将资本家 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即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这部分资 本从劳动过程看,是生产的客观因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前提。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 增殖的角度,亦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它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通过工人的具 体劳动被消耗,其价值也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被保存并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去。这 部分资本价值,只是通过生产过程转换了存在形式,即从生产资料的形式转移到新产品的 形式中去,其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雇 佣工人,由工人购买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其价值也随着消费资料的消失而消失,因此, 这部分资本是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但是,资本家用这部分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个 特殊商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劳动力是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 殖的过程看,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是新价值的源泉。它不仅 把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再创造出来,而且还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用来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价值增殖,因此, 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243 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362 页
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它不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更不是不变资本,而是可变资本。诚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它只是剩余价值借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因而是不变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划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同时,这一划分对于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理论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前面我们从质的方面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的本质。本小节将从量的方面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如果用W代表商品价值,c代表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c+v+m。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生产要素价值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之和而形成的余额。在商品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显然,剩余价值只是v这个变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发生变动的结果。因此,要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把不变资本价值抽象掉,只计算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m(2--1)V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由此,剩余价值率又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2--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文%这一公式和前一公式都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公式(2一1)是以物化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部分的比率。公式(2-2)则是以流动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中,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已劳动两部分的比率。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工作日中,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已劳动各占多大的比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因此,剩余价值率又叫剥削率。例如,预付资本600元,其中不变资本(c)500元,可变资本(v)100元,生产出剩余价值(m)100元。按照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则m=100%,这说明,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半天为自已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区别于以前剥削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以直接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形式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剥削是明显的;资本家则是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是隐蔽的。第二,奴隶主、封建主剥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寄生生活的需要,它以使用价值为7
7 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它不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更不是不变资本,而是可 变资本。诚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它只是剩余价值借以 产生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因而是不变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是可变 资本,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划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 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同时,这一划分对于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分析资本有 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理论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前面我们从质的方面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的本质。 本小节将从量的方面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W代表商品价值,c代表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 代表可变资本价值,m代表剩余 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W=c+v+m。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生产 要素价值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之和而形成的余额。在商品价值的三个构成部 分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显然,剩余价值只是v这个变为劳动力的 资本部分发生变动的结果。因此,要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把不变资本价 值抽象掉,只计算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 值率。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v m m' = (2-1) 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 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由此,剩余价值率又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2-2) 这一公式和前一公式都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公式(2—1)是以物化劳动形式 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 值部分的比率。公式(2-2) 则是以流动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 中,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己劳动两部分的比率。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工作日中,雇佣劳 动者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己劳动各占多大的比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 现,因此,剩余价值率又叫剥削率。例如,预付资本600元,其中不变资本(c)500元,可 变资本(v)100元,生产出剩余价值(m)100元。按照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则m′=100%, 这说明,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 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区别于以前剥削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以直接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形式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 动,剥削是明显的;资本家则是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雇佣工人的 剩余劳动,剥削是隐蔽的。 第二,奴隶主、封建主剥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寄生生活的需要,它以使用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