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多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 的历史制度解释 李辉唐世平金洪 【内容提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建立在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 以及才能配置理论之上,作者提出一个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的新理 论:“帝国的光环”理论。作者认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使其吸引了全 世界的资本,特别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钧之后。而大量的外资流入逐渐增加了美国放松 大萧条后建立的金融管制体系的压力。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最终导 致整个美国经济结构过度金融化,特别是使得美国企业家和精英才能“误配置”,进而 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七个核心 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高度支持我们理论的推定。这一研究还表明,任何以单一主权货 币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都是不稳定的。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元霸权;囯际资本流动;制度变迁;才能配置 【作者简介】李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邮编:20433);金洪,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滁州邮 编:239000) 【中图分类号】D815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 (2014)03-0129-26 ·本文为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的初始状态、政治过程与转型制度绩 效:对全球转型国家经验和教训的考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 SHKXZDO11)。特别感谢庞珣、漆海霞、 硕、刘台伟、肖志国、郑宇、郝前进、周强的讨论和建议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 和建议。白劼和彭琳提供了出色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当然,文责自负
2014 年第 3 期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 的历史制度解释* 李 辉 唐世平 金 洪 揖内容提要铱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建立在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 以及才能配置理论之上,作者提出一个关于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的新理 论:“帝国的光环冶理论。 作者认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使其吸引了全 世界的资本,特别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 而大量的外资流入逐渐增加了美国放松 大萧条后建立的金融管制体系的压力。 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最终导 致整个美国经济结构过度金融化,特别是使得美国企业家和精英才能“误配置冶,进而 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七个核心 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高度支持我们理论的推定。 这一研究还表明,任何以单一主权货 币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都是不稳定的。 揖关键词铱 金融危机;美元霸权;国际资本流动;制度变迁;才能配置 揖作者简介铱 李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邮编:200433);金洪,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滁州 邮 编:239000) 揖中图分类号铱 D815 F11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揖文章编号铱 1006 -9550 (2014)03-0129-26 * 本文为复旦大学“985 工程冶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的初始状态、政治过程与转型制度绩 效:对全球转型国家经验和教训的考察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HKXZD011)。 特别感谢庞珣、漆海霞、陈 硕、刘台伟、肖志国、郑宇、郝前进、周强的讨论和建议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 和建议。 白劼和彭琳提供了出色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 当然,文责自负。 ·129· 国际政治经济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危机之谜 2008年,美国爆发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理解这场爆发在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的危机的缘由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和国 际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都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这场危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监管失败论、金融寡头论 和美国的过度金融化等路径上。这些不同视角的解释有一个共同基本观点:金融业的 膨胀造成了美国经济(以及社会)的过度金融化,过度的金融化进而导致了整个美国 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失衡,最后,只等一个导火索,危机就爆发了。就2008年金融危机 的浅层次原因而言,这一理解在学界基本没有太多的异议。 但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应该是:美国的经济为什么会“过度金融化”?难道 仅仅是资本家的贪婪和政府的监管不力,或者是资本主义体系的致命缺陷?在这个问 题上,学界和政策界的讨论还不够精致和充分。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缘由提供一个机制性 的解释。①我们认为华尔街金融从业者收入水平的“人为虚高”,将大量的人才吸收到 金融行业,进而使得美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越来越空心化,这才是导致美国 金融业与制造业严重失衡的根源所在。 还将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2008年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不仅 仅是一个美国国内的金融监管问题,其深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因素。其次,在 制度变迁的广义论和其他制度主义文献上,我们强调制度变迁的核心是权力和观念的 结合。2最后,这一理论还建立在“才能配置”理论之上,强调制度(变迁)对经济体系 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的解释不是建立在单一因素之上,而是围绕着这一问题构筑一个能够将各种 因素串联起来的解释机制—“帝国的光环”理论。具体而言,由于其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的头顶上笼罩着一个“金融体系最稳定、 最安全”的光环。因此,美国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特别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 ①关于机制性的解释的优势和必要性以及机制性的解释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目标的讨论, Ie Roy Bhaskar,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2008: 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 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Mario Bunge, 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27, No 4, 1997, Pp. 410-465 Shiping Tang, A General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2011 130
一 危机之谜 2008 年,美国爆发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理解这场爆发在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的危机的缘由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和国 际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都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这场危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监管失败论、金融寡头论 和美国的过度金融化等路径上。 这些不同视角的解释有一个共同基本观点:金融业的 膨胀造成了美国经济(以及社会)的过度金融化,过度的金融化进而导致了整个美国 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失衡,最后,只等一个导火索,危机就爆发了。 就 2008 年金融危机 的浅层次原因而言,这一理解在学界基本没有太多的异议。 但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应该是:美国的经济为什么会“过度金融化冶? 难道 仅仅是资本家的贪婪和政府的监管不力,或者是资本主义体系的致命缺陷? 在这个问 题上,学界和政策界的讨论还不够精致和充分。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为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缘由提供一个机制性 的解释。淤 我们认为华尔街金融从业者收入水平的“人为虚高冶,将大量的人才吸收到 金融行业,进而使得美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越来越空心化,这才是导致美国 金融业与制造业严重失衡的根源所在。 还将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2008 年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不仅 仅是一个美国国内的金融监管问题,其深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因素。 其次,在 制度变迁的广义论和其他制度主义文献上,我们强调制度变迁的核心是权力和观念的 结合。于 最后,这一理论还建立在“才能配置冶理论之上,强调制度(变迁)对经济体系 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的解释不是建立在单一因素之上,而是围绕着这一问题构筑一个能够将各种 因素串联起来的解释机制———“帝国的光环冶理论。 具体而言,由于其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的头顶上笼罩着一个“金融体系最稳定、 最安全冶的光环。 因此,美国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特别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 ·130·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关于机制性的解释的优势和必要性以及机制性的解释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目标的讨论, 参见 Roy Bhaskar,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2008; 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鄄 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Mario Bunge, “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冶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27, No. 4, 1997, pp. 410-465。 Shiping Tang, A General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2011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而大量的外资流入则逐渐增加了美国放松大萧条后建立的金融管制体系的压力。外资 流入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最终导致整个美国经济结构过度金融化,特别是使得美国企业 家和精英才能“误配置”。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只需要一个类似于伊拉克战争这 样的导火索,金融危机就在这样一个此前许多人认为是最为健康和成熟的美国发生了。 本文以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批判性地回顾了目前对2008年金融危 机的既有解释,指出它们的贡献和缺陷。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帝国的光环”理论的逻辑 过程。第三部分将美国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这六个核心发达工业 国家放在一起作为样本,用1970-2010年的数据检验“帝国的光环”理论的一些核心推 论。第四部分运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进一步支持“帝国的光环”理论的两个关键环 节:首先,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对大量外资向美国流入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外资的流入会拉大金融业与制造业的收入差距。因此,看 起来对美国有利的“美元霸权”其实可能是一剂缓释型的毒药。第五部分是简短的结论。 既有解释的不足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种指责纷至沓来。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人的贪 婪酿成的恶果,所谓的“住洋房、开豪车”的“美国梦”刺激了华尔街的金融产品设计师 在金融创新上朝着“无钱也能消费”的方向努力,加剧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新马 克思主义者则认为,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早就预言过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爱德华·沃尔夫( Edward N.Wolm)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了美国经济中的 非生产性行为( unproductive activity)”正在拖慢生产性行业的增长速度,这将会造成 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相对恶化,①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同 样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谢富盛、李安和朱安东也指出:“实体资本通过不断增 强金融活动以改善资本贏利能力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变为一个在经济活动中越发具 有特权的积累机构。”在他们看来,这种积累模式其实造成了整体经济利润率的下 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人也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新兴金 a Edward N. Wolff, Growth, Accumulation, and Unproductive Ac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s,1987,p.20.沃尔夫对于“非生产性行为”的定义过于宽泛,包括贸易、金融与保险、房地产、商业与专业服 务、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的非生产部门六种。本文以下的讨论,特别是定量实证部分,采用的是美国劳工部的 统计口径,即金融行业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FIRE-sector),即(狭义的)金融服务( financial services,含税务服务) 保险( Insurance)和房地产( real estate) 谢富盛、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载《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第71页
2014 年第 3 期 而大量的外资流入则逐渐增加了美国放松大萧条后建立的金融管制体系的压力。 外资 流入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最终导致整个美国经济结构过度金融化,特别是使得美国企业 家和精英才能“误配置冶。 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只需要一个类似于伊拉克战争这 样的导火索,金融危机就在这样一个此前许多人认为是最为健康和成熟的美国发生了。 本文以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批判性地回顾了目前对 2008 年金融危 机的既有解释,指出它们的贡献和缺陷。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帝国的光环冶理论的逻辑 过程。 第三部分将美国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这六个核心发达工业 国家放在一起作为样本,用 1970-2010 年的数据检验“帝国的光环冶理论的一些核心推 论。 第四部分运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进一步支持“帝国的光环冶理论的两个关键环 节:首先,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对大量外资向美国流入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外资的流入会拉大金融业与制造业的收入差距。 因此,看 起来对美国有利的“美元霸权冶其实可能是一剂缓释型的毒药。 第五部分是简短的结论。 二 既有解释的不足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种指责纷至沓来。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人的贪 婪酿成的恶果,所谓的“住洋房、开豪车冶的“美国梦冶刺激了华尔街的金融产品设计师 在金融创新上朝着“无钱也能消费冶的方向努力,加剧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 新马 克思主义者则认为,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早就预言过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爱德华·沃尔夫(Edward N. Wolff)甚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指出了美国经济中的 “非生产性行为(unproductive activity)冶正在拖慢生产性行业的增长速度,这将会造成 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相对恶化,淤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同 样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谢富盛、李安和朱安东也指出:“实体资本通过不断增 强金融活动以改善资本赢利能力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变为一个在经济活动中越发具 有特权的积累机构。冶于在他们看来,这种积累模式其实造成了整体经济利润率的下 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除此之外,一些人也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新兴金 ·131·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Edward N. Wolff, Growth, Accumulation, and Unproductive Ac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0. 沃尔夫对于“非生产性行为冶的定义过于宽泛,包括贸易、金融与保险、房地产、商业与专业服 务、联邦政府和州/ 地方政府的非生产部门六种。 本文以下的讨论,特别是定量实证部分,采用的是美国劳工部的 统计口径,即金融行业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FIRE鄄sector),即(狭义的)金融服务( financial services,含税务服务)、 保险(insurance)和房地产(real estate)。 谢富盛、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 1975-2008 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载《中国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5 期,第 71 页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融体的加入竞争,尤其是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挤占了资本 向美国的流入比率。同时,由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油价上涨与其他一系列恶性后果也难 辞其咎。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外,目前对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流解释主要集 中在以下三个路径上。 (一)监管失败论 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意识到必须遏制金融领域中的过分 投机行为,于是便有了1933年通过的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Glass-Steagall Act)(也称做《1933年银行法》)。该法案在降低美国金融业风险和控制金融业膨胀 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管制开始出现大幅松 动。首先,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对1933年 的管制进行了第一轮的松动。①1995年,众议院银行委员会( House banking commit tee)新任主席、议员詹姆斯·李奇( James A. Leach)向国会提交了废除《1933年银行 法》的议案,这一议案获得当时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 Robert rubin)的支持,这一被 称为“金融现代化”的方案松动了美国的金融监管。②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mization Act)的通过则最终宣告了《1933年银行法》的死亡。 管制与放松管制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银行能否经营证券以及其他高风险的投资 业务。《1933年银行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将投资银行业务和 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从而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而1999年《1933 年银行法》的废除使得商业贷款人可以签署和交易抵押贷款证券和债务担保证券等, 并设立结构性投资工具来购买这些证券。金融业的放松管制,打破了金融风险与商业 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后果是使得银行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储蓄和借 贷作为主要赢利手段,转向通过金融投资来获得高额利润,这使得银行同时可以从事 授予贷款和使用贷款投资两项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因而重新加剧了银行作为存 款机构所承担的高金融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初,许多专家就意识到金融管 制的放松是重要原因之一。③ O Donald Tomaskowic-Devey and Ken-Hou Lin, "Income Dynamics, Economic Rents,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U. S.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76, No 4, 2011,P 544. 2 Jill M. Hendrickson, " The Long and Bumpy Road to Glass-Steagall Reform: A Historical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Banking Legis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 60, No 4, 2001, Pp. 849-879 ③由于是政策性的指责,因此大多是专家发表在非学术类杂志上的观点,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 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认为格兰姆等人对金融业的改革,释放出了美国人卷入金融活动的赌博 理。参见 Marcus baram,“Who' s Whining Now? Gramm Slammed by economists," 1BC Errs, September19 2008,htp://abenews.go.com/pint?id=5835269,登录时间:2013年7月8日
融体的加入竞争,尤其是被称为“金砖四国冶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挤占了资本 向美国的流入比率。 同时,由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油价上涨与其他一系列恶性后果也难 辞其咎。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外,目前对于美国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主流解释主要集 中在以下三个路径上。 (一)监管失败论 1929 年大萧条之后,美国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意识到必须遏制金融领域中的过分 投机行为,于是便有了 1933 年通过的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Glass鄄Steagall Act)(也称做《1933 年银行法》)。 该法案在降低美国金融业风险和控制金融业膨胀 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金融管制开始出现大幅松 动。 首先,198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对 1933 年 的管制进行了第一轮的松动。淤 1995 年,众议院银行委员会(House Banking Commit鄄 tee)新任主席、议员詹姆斯·李奇(James A. Leach)向国会提交了废除《1933 年银行 法》的议案,这一议案获得当时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的支持,这一被 称为“金融现代化冶的方案松动了美国的金融监管。于 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的通过则最终宣告了《1933 年银行法》的死亡。 管制与放松管制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银行能否经营证券以及其他高风险的投资 业务。 《1933 年银行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将投资银行业务和 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从而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而 1999 年《1933 年银行法》的废除使得商业贷款人可以签署和交易抵押贷款证券和债务担保证券等, 并设立结构性投资工具来购买这些证券。 金融业的放松管制,打破了金融风险与商业 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后果是使得银行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储蓄和借 贷作为主要赢利手段,转向通过金融投资来获得高额利润,这使得银行同时可以从事 授予贷款和使用贷款投资两项存在“利益冲突冶的业务,因而重新加剧了银行作为存 款机构所承担的高金融风险。 2008 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初,许多专家就意识到金融管 制的放松是重要原因之一。盂 ·132· 帝国的光环: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制度解释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Donald Tomaskovic鄄Devey and Ken鄄Hou Lin, “Income Dynamics, Economic Rents,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U. S. Economy,冶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76, No. 4, 2011, p. 544. Jill M. Hendrickson, “The Long and Bumpy Road to Glass鄄Steagall Reform: A Historical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Banking Legislation,冶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 60, No. 4, 2001, pp. 849-879. 由于是政策性的指责,因此大多是专家发表在非学术类杂志上的观点,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 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格兰姆等人对金融业的改革,释放出了美国人卷入金融活动的赌博心 理。 参见 Marcus Baram, “ Who蒺s Whining Now? Gramm Slammed by Economists,冶 ABC News, September 19, 2008, http: / / abcnews. go. com/ print? id = 5835269,登录时间:2013 年 7 月 8 日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二)过度金融化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就是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逐渐累积的“过度金融化”。金融化不仅仅发生在金融行业,而是 扩散到了整个社会。例如,杰拉尔德·戴维斯( Gerald F. Davis)就认为,过度金融化 使得美国变成了一个“证券社会( portfolio society)”,“即投资风格( investment idiom) 成为理解一个个体社会位置的主要方式。个性和天赋成为人力资本,家庭、家族与 社区成为‘社会资本’,金融投资的指导原则也以类似的逻辑扩散到远超出其本源意 义的范围”。 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大致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在宏观层面上,金融化主要指的是整 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即金融业与相关行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 位。在这一意义上,格蕾塔·克里普纳( Greta r. Krippner)认为:“金融化指的是一种 积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行业创造的,而不是贸易和商品制 造。”②根据克里普纳提供的数据,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美国金融业所创造的利润 比重从1950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46%左右,而制造业的利润比重由1950 年的超过50%下降到2001年的10%,出现了财富贡献的大逆转。③ 在中观层面上,美国经济的金融化意味着银行系统的转变。首先,大量新兴的投 资银行取代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其次是公司治理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机 构投资者和共同基金开始在证券投资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新的投资行为对公司治理 的模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对国家的制度和具体政策的影响。国家需要吸引更多类 型的投资,既包括国外直接投资,也要吸引股票和证券投资,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中许多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开始削减针对大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税 收,以使它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以进行投资活动④ 微观层面的金融化可能更为关键。过度金融化对公民和个体的心理及行为造成 了严重影响。金融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拉大了美国的经济不平等,金融寡头 和富人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受其影响,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在美国也形成了“全民投 a Gerald F. Davis, Managed by the Markets: Houe Finance Re-Shaped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 Greta R. Krippner,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Socio-Economic RevieW, Vol. 174 No.3.2005 ( Greta R. Krippner,"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p 179 stopher Deutschmann,"Limits to Financializaiton: Soci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ch europ. sociol., Vol. Lll, No 3, 2011, Pp. 347-389
2014 年第 3 期 (二)过度金融化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就是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逐渐累积的“过度金融化冶。 金融化不仅仅发生在金融行业,而是 扩散到了整个社会。 例如,杰拉尔德·戴维斯(Gerald F. Davis)就认为,过度金融化 使得美国变成了一个“证券社会(portfolio society)冶,“即投资风格( investment idiom) 成为理解一个个体社会位置的主要方式。 个性和天赋成为‘人力资本爷,家庭、家族与 社区成为‘社会资本爷,金融投资的指导原则也以类似的逻辑扩散到远超出其本源意 义的范围冶。淤 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大致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在宏观层面上,金融化主要指的是整 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即金融业与相关行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 位。 在这一意义上,格蕾塔·克里普纳(Greta R. Krippner)认为:“金融化指的是一种 积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行业创造的,而不是贸易和商品制 造。冶于根据克里普纳提供的数据,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美国金融业所创造的利润 比重从 1950 年的 10% 左右上升到 2001 年的 46% 左右,而制造业的利润比重由 1950 年的超过 50% 下降到 2001 年的 10% ,出现了财富贡献的大逆转。盂 在中观层面上,美国经济的金融化意味着银行系统的转变。 首先,大量新兴的投 资银行取代了传统的商业银行。 其次是公司治理的变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机 构投资者和共同基金开始在证券投资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新的投资行为对公司治理 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最后是对国家的制度和具体政策的影响。 国家需要吸引更多类 型的投资,既包括国外直接投资,也要吸引股票和证券投资,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中许多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开始削减针对大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税 收,以使它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以进行投资活动。榆 微观层面的金融化可能更为关键。 过度金融化对公民和个体的心理及行为造成 了严重影响。 金融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拉大了美国的经济不平等,金融寡头 和富人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受其影响,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在美国也形成了“全民投 ·133·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Gerald F. Davis, Managed by the Markets: How Finance Re鄄Shaped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6. Greta R. Krippner,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冶 Socio鄄Economic Review, Vol. 174, No. 3, 2005, p. 174. Greta R. Krippner,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冶 p. 179. Christopher Deutschmann, “ Limits to Financializaiton: Soci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冶 Arch. europ. sociol. , Vol. LII, No. 3, 2011, pp. 34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