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e)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i):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提示(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 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 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 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 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 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 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品读欣赏课文的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 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一一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 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
26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提示(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 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 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 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 原因。 第二部分(第 4—36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 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 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 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品读欣赏课文的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 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 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
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 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 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 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 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 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 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 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 仙台求学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品读欣赏的内容。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 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读欣赏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品读的内容要点。 、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 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7 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 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 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 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 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第 3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 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 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 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 仙台求学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品读欣赏的内容。 2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 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读欣赏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品读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 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 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 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 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 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 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 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 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 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 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 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 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 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 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 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 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 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 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 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
28 三、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 4、5 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 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 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 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 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 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 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 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 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 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 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 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 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 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 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 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 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 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 6—2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 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
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提示: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 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 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 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 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 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 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 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 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 的高尚品质 五、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 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 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讨论提示: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 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 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
29 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提示: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 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 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 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 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 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 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 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 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 的高尚品质。 五、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 24—31 段,并思考下 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 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讨论提示: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 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 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
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 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 决心。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 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 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 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 烈的爱国思想 六、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一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 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 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词“惜别”,还希望“我”回赠 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借别 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 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 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复习这一节课的内容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 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30 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 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 决心。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 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 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 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 烈的爱国思想。 六、品读欣赏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 32—35 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 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 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词“惜别”,还希望“我”回赠 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 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 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 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复习这一节课的内容。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 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 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