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 论斗,而捕蟹者未闫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 则夜持烈呃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u)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 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6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 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蜂空群赴焰, 尽殪 (5)蜂窟于土或木、石 (6)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 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 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 子 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6 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 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蜂空群赴焰, 尽殪. (5)蜂窟.于土或木、石 (6)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 为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渚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 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 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 以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 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 为: 。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 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 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 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 以: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 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 也亦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 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3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 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 也 亦与之化矣 3 翻译下列句子。(2 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 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 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2 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3 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 (4)今日是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篚察,必以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螗造岀了不同的 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3分) 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唐雎 6.(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1分)7.B8.B 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 与”,每点0.5分,共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 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 (3 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6.(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 1 分)7.B 8.B 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 “与”,每点 0.5 分,共 2 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 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 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 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 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 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日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 谊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 “狱”“虽”“察”“必”,每点 0.5 分,共 2 分) 10.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 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 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 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 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 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