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诲人不倦 执教人:滕世群(金华一中教研组长省坛新秀) 授课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 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 下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 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 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 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 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 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 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 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 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 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滕世群《诲人不倦》课堂实录及点评 诲人不倦 执教人:滕世群(金华一中 教研组长 省坛新秀) 授课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 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 下。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 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 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 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 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 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 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 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 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 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 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 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 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 技能。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 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诲谁,就是第3章,讲的是教育的 对象。孔子提这个是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 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教育的内容,这 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 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 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这是我们这篇文章大体的内容。读《论语》我们不要带 着畏慎的心理,以为这是2000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很深奥难懂。《论语》是可 以亲近的,它是朴素的。像这个标题,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们平时就在不知不觉地运用 这些词语。虽然我们没有看过《论语》,但《论语》的生命力就根植于我们的身 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比如看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我的 心情就感到非常复杂。你们说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 有倦。你看我们老师,很多都是面有菜色,这个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师: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 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读《论语》,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是在读古代读古人,而 是在我们读现代读自己。下面我们就把课文里的这些章节一起来研读一下。第 章和第二章是讲教育的秦用,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与人之间 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这个教育。当然孔子也指出,有 两类人,哪两类人? 生:上智者与下愚者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 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 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 1,第二章就标 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 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 技能。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 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诲谁,就是第 3 章,讲的是教育的 对象。孔子提这个是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第 4-7 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 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教育的内容,这 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第 8-10 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 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 既可讲教育的方法, 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这是我们这篇文章大体的内容。读《论语》我们不要带 着畏慎的心理,以为这是 2000 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很深奥难懂。《论语》是可 以亲近的,它是朴素的。像这个标题,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们平时就在不知不觉地运用 这些词语。虽然我们没有看过《论语》,但《论语》的生命力就根植于我们的身 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比如看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我的 心情就感到非常复杂。你们说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 有倦。你看我们老师,很多都是面有菜色,这个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师: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 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读《论语》,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是在读古代读古人,而 是在我们读现代读自己。下面我们就把课文里的这些章节一起来研读一下。第一 章和第二章是讲教育的秦用,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与人之间 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这个教育。当然孔子也指出,有 两类人,哪两类人? 生:上智者与下愚者
师:教育对他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两章我们把它读一遍。 齐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读“子曰”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奥运圣火,2008 年2008位表演者一起读论语“子曰”,这个“子曰”里我们要读出对“子”的 一种崇敬,要读出中化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自己说过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不诲也。”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出十束干肉来见我的人 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个无类,有人说是无贵贱,无区域,无智愚,我们 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生也是不论出身贵贱的。像南宫司 马牛是贵族,子贡是商人,颜回曾参子路等是贫民,也有坐过牢的,还是孔子的 女婿,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有做过盜贼的,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 孔子优秀的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贡颜回,他的接受能力 领悟能力就很强,但是像曾参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颜回很好学,宰予,这 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龄的限制,有些学生只比孔子小几岁。 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冉伯牛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岁 也不分区域,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有齐楚晋,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时候是 不开化的地方,被称为夷狄,孔子也不歧视,也收了那里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 所以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 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 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 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生:没有。 师: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 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 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 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 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么?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行是指社会实践,忠信是关于什么? 生:人的品德
师:教育对他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两章我们把它读一遍。 齐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读“子曰”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奥运圣火,2008 年 2008 位表演者一起读论语“子曰”,这个“子曰”里我们要读出对“子”的 一种崇敬,要读出中化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自己说过,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不诲也。”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出十束干肉来见我的人, 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个无类,有人说是无贵贱,无区域,无智愚,我们 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生也是不论出身贵贱的。像南宫司 马牛是贵族,子贡是商人,颜回曾参子路等是贫民,也有坐过牢的,还是孔子的 女婿,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有做过盗贼的,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 孔子优秀的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贡颜回,他的接受能力 领悟能力就很强,但是像曾参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颜回很好学,宰予,这 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龄的限制,有些学生只比孔子小几岁。 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 9 岁,冉伯牛只比孔子小 4 岁。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岁。 也不分区域,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有齐楚晋,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时候是 不开化的地方,被称为夷狄,孔子也不歧视,也收了那里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 所以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 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 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 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生:没有。 师: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 70%的优质教育资源 是 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 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 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 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么?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行是指社会实践,忠信是关于什么? 生:人的品德
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 忠信;学会做事,对应哪两个字,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 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 生: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 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 师:还有哪位? 生: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 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 师:这的确可能是教材内容上的一些局限 师: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 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 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把我们现代社会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 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 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 代社会是要换的。这个是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教育 有许多非常深刻的东西,这个课堂时间的关系,这一块不做深入的研讨。下面我 们要主研讨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学方式。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 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 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 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 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 生笑。 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 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 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 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
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 忠信;学会做事,对应哪两个字,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 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 生: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 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 师:还有哪位? 生: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 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 师:这的确可能是教材内容上的一些局限。 师: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 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 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把我们现代社会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 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 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 代社会是要换的。这个是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教育, 有许多非常深刻的东西,这个课堂时间的关系,这一块不做深入的研讨。下面我 们要主研讨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学方式。先看第 8 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 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 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 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 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 生笑。 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 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 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 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 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 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 理解和记忆 师:说得很好。“不复”,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 设定深入思考,如果复啊复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长期以往,我的学生 会变成什么样了呢?思维变得懒惰,思想变得懒惰。下面我们来看看第9节。这 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贡在聊天,他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厉害些啊,子贡说我当然 比不上颜回了。如果我这样讲,你会怎么说。学生(差不多)我会说你不要失去 信心,你会赶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他怎么 可以这样抬高这位同学,打击这位同学呢。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赶上他 师:可见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这位学生的心理,他采 取的是什么方法? 生:激将法。 师:激励法。这里有个前提,我刚才那样讲有没有错,有时候也要象刚才我 那样讲。有个前提,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一是子贡真的非常佩服颜回,二是孔 子和子贡之间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说,关系非常好。孔子非常了解子贡的性格,才 可以这样说。我们看“与”,有人说是第三声,而不是第四声,孔子确实对颜回 是非常赞赏的,论语里赞美颜回的话很多,颜回确实要高出其他学生。比如有 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被人围困,断了粮食,很多学生都生了病,大家的情绪都很不 好。孔子知道这个时候要找学生谈话了,第一个子路进来。孔子说我们为什么会 这样狼狈,子路说大概我们的主张还没有达到仁和智,子路对主张发生了动摇。 孔子没有任何说法,子贡进来,子贡说可能老师的道太高大了,一般人都达不到, 意思是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我们的标准。孔子说子贡啊,你的理想太低了,不够 远大。颜回进来说不是我们的道,主张有问题,是社会有问题。如果主张有问题, 那是我们的羞耻,这个社会有问题就不是我们的羞耻,道之不行反过来正表现了 君子的。你看,三个人里面,谁最理解孔子的思想? 生:颜回。 师:颜回是能够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主张的,一种核心的价值。因为如果一个 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道,社会的底线就会被突破,所以这个道要坚持,不能放弃
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 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 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 理解和记忆。 师:说得很好。“不复”,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 设定深入思考,如果复啊复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长期以往,我的学生 会变成什么样了呢?思维变得懒惰,思想变得懒惰。下面我们来看看第 9 节。这 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贡在聊天,他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厉害些啊,子贡说我当然 比不上颜回了。如果我这样讲,你会怎么说。学生(差不多)我会说你不要失去 信心,你会赶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他怎么 可以这样抬高这位同学,打击这位同学呢。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赶上他。 师:可见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这位学生的心理,他采 取的是什么方法? 生:激将法。 师:激励法。这里有个前提,我刚才那样讲有没有错,有时候也要象刚才我 那样讲。有个前提,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一是子贡真的非常佩服颜回,二是孔 子和子贡之间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说,关系非常好。孔子非常了解子贡的性格,才 可以这样说。我们看“与”,有人说是第三声,而不是第四声,孔子确实对颜回 是非常赞赏的,论语里赞美颜回的话很多,颜回确实要高出其他学生。比如有一 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被人围困,断了粮食,很多学生都生了病,大家的情绪都很不 好。孔子知道这个时候要找学生谈话了,第一个子路进来。孔子说我们为什么会 这样狼狈,子路说大概我们的主张还没有达到仁和智,子路对主张发生了动摇。 孔子没有任何说法,子贡进来,子贡说可能老师的道太高大了,一般人都达不到, 意思是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我们的标准。孔子说子贡啊,你的理想太低了,不够 远大。颜回进来说不是我们的道,主张有问题,是社会有问题。如果主张有问题, 那是我们的羞耻,这个社会有问题就不是我们的羞耻,道之不行反过来正表现了 君子的 。你看,三个人里面,谁最理解孔子的思想? 生:颜回。 师:颜回是能够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主张的,一种核心的价值。因为如果一个 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道,社会的底线就会被突破,所以这个道要坚持,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