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现代社会中的此种技能主要由研究机构决定,由专利机关 授权,由各种奖励委员会确证,并且,在另一个层面上,由投资 者认可。 沙平敏锐地指出,尽管这种权威结构在实验室墙外运行 得不错(当然,对这种说法也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在墙里面 就差得远了。局外人“总是很愉快地把人数众多的从事科学 实验的人都称作“科学家’,而行业内部事实上是由数量很少 的专家所控制的。.现在尚无任何这方面的系统资料。”四 在这些核心群体内部,面对面的交流与道德水准的评判仍然 有效。少数不受信任的现代科学工作者,其遭遇与早期道德 水准低下的绅士型研究者几乎一样沉重,他们的新发现、新观 点都很容易过早受到批驳,甚至被长期打入冷宫。 从人类学家的限光看,沙平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毋庸置 疑,通过对某个学者品德的评判以确定他是否值得信赖,在科 学中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R诞生和成熟的道 路。但是,现代科学的品德操行评价体系最多只是沙平所标 榜的绅士实验家年代的遗风。对学者个人品德的评估不再属 于科学评估的核心成分了,美德与真实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定 义,并重新与其他机制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客 体和不同的环境。 以科学为业 韦伯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那一天做了一次 著名的讲演,分析了支持“科学职业化”所必需的社会文明条 件。他把他的文章分为三部分:(1))“外部”或体制条件的相 对影响。韦伯比较了德国和美国科研人员在强制性职业义务 上的差异后发现,美国科学家一般有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较好
的收人。美国文化认为,一个人追求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享受 生活。但是,美国教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特别是与美式橄 榄隙教练相比,韦伯指出):(2)概念清晰化的力量。在韦伯 看来,概念的发明是古代最伟大的成就。他认为,两千年后的 今天,“概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作为“可靠地运用经验的 种方法”(同样见于其他文明),理性的实验已经成为“科学研 究的中心原则”;(3)献身科学或是将科学作为一种职业的 “内在”报偿。韦伯看到,科学正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专业化 阶段,.而未来亦将如此”。科学活动的归宿(和目标)是要 置身于一条不断发展、加速取得个人成就的链条之中。 韦伯阐述了这些条件以后,庄严地告诉听众,他们将要面 对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无论是谁,如果他缺少一种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 神,如果他不懂得自己的命运取决于他窥一斑而见全豹 的本领,他最好离科学远点,他将水远不会具有科学的 “个人体验”。没有这种被每一个圈外人所嘲笑的、奇特 的科学陶醉精神,没有这种激情.你对科学就没有冲 动,那么,你应该去干点别的。8 除了这些桃战之外,韦伯还注意到,“灵感这东西,只有在它愿 意来的时候才来,而不是我们想叫它什么时候来它就来”,科 学工作者要能忍受这种环境。尽管韦伯在文中做出了耸人听 闻的和新浪漫主义的定义,但有一点明摆着,职业科研仍保留 了其现实性。当然,无论科学生涯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是 什么,韦伯对实验科学经验的历史、道德和现实特征的分析是 中肯的。 杜威(Jahn Dewey)在他1917年为《实验逻辑论丛》这本论 文集所写的序言中,用更加实用主义的口气提出了把实验与 经验、实践与职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可靠信
条。他写道: 知识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困雅,它是人类在克服困 雄的过程中发现的。实验是找到真正学术完美的唯一途 径,而经验在人类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除非这 一教训被完全接受,否则,任何把知识与实验、实验与经 验分开的想法都是危险的。 当然,这一教训从未“被完全接受”,“困难”会不断出现。 依我看,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既不是为了崇拜自然,也不是为了 揭示自然,当然更不是为了获得虚幻的中立地位。人类学长 期偏重于寻求细节的实践。过去对实验环境的经典性研究有 一个重要的疏忽,它们都不反映科研工作者把科学作为一种 实践和一个职业。有必要对这些过程和行为做些正规的叙 述,因为它们其实是整个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 写出来,当然应该把它们放到科学研究的主流中来写。许多 科学家已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这种科学潮流的力 量,尽管他们还没有机会认真地做些分析。所以,除了记载 PCR的发明史和发明PCR的独特实验环境之外,这本书本身 就是一个实验,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谁具有代表经验和知 识的权威与责任
第一章 走向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产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命名本身就 很有意义,因为工业界开始执行的不少这方面的项目并不是 新东西,有些项目如发酵过程,甚至还很古老。事实上,将制 造啤酒或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等项目称作新生物技术先驱还 是旧时代残余,反映了时代标签的局限性。无论我们称之为 “遗传工程”、“重组DNA”、“克隆”还是别的什么名字,这个科 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这个以效率和创造性为标志的新纪元,在 连申各自的发展中为科学和商业提供了声望和商机。 有必要回顾一下那些构成生物技术产业早期锥形和现实 格局的、尽管大家可能都熟悉的要素,因为正是这些要素孕育 了产生PCR技术的大环境。这些要素包括:(1)“重组”、“工 程”或统称为“操作”DNA或其他分子技术的重大突陂;(2)具 备了鼓励科研成果快速向应用问题转化的法规环境,修订“了 积极椎动(几平是强迫)科学界和工业界将发明创造商业化的 专利法;(3)政府资助的研究与寻求投资的风险资本密切结 合,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开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正是在科学进展与新产品开发和卫生保健行业发展直接 挂钩这个投资氨围下,分子生物学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我 们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生物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栏 DA)的进步。下面的事实说明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分子生 物学的实质性进展都来自模型系统及用于创立和研究这些系 统的技术。可以这样说,生物技术的特征就是它具有摆脱自
然的本领,具有通过操作特定变量建立人工条件的本领,这些 知识构成我们今天试图按照人类意愿重塑自然的基础。] 跨过门槛:1979~1982年 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认定,新的生命形式 受联邦专利法保护。通用电器公司的微生物学家查克拉巴蒂 (Ananda Chakrabart中y)育成了一个能降解浮油成分的新的菌 株。查克拉巴蒂将一个新的DNA质粒(带有特定基因的双链 环状DNA分子)导入已知细菌细胞内,使之获得了降解原油 成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一个新的、特征不同于 以前在自然界中所发现的菌株,该菌株具备重大的应用前景。 所以,查克拉巴蒂的发明是“新的、有创造性的和有用的”·, 法院认定用专利形式保护他的产品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一份报告,准确界定了这一非常 受公众关注的法院裁决的尺度:“只要某一发明是人介入的结 果,有关该发明是否包括活生命体的争议与它能否被专利化 无关。”2因而,法院的这一裁决对“自然产物”原则确立了一 个宽松的解释。该原则的大意是,如果要专利化自发产生的 生物或过程,那么,它必须含有“实质上新的形式、品质或性 能”。自30年代以来,新植物种类就是可专利化的,从种子工 业的组织形式到基因工程兴起以前培育新植物的周期较长, 种种因素都包含在迄今为止这类专利的范围和影响之内。3 到80年代以前,专利一般仅授予应用颈域。美国宪法授 权国会,“通过保证作家和发明家在有限时间内享有对他们自 己的作品和发明的专有权,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发展。” *发明型专利的三原则。—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