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 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 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 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 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 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責仼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 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 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 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 这和 A 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 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 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 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 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 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 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 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 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 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 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 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 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 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 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 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 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 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 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 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
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 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 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 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 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理解鉴 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 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 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 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 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 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 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 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 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 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 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
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 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 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 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 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 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 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 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 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 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 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 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 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 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0 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晩的不 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 “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 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 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 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 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 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 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 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 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 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 “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 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 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 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 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 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0 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6 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 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 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 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 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 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 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 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 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 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 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 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 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 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 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 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 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 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 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 年) 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 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0 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 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 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 C 级。思路的突破 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 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 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 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 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 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