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查的内容是“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样”。 (1)是什么。不但考查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句子 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而且考查 文章的手法是什么,其好处是什么,等等。也就是 说,阅读时对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确切的认知, 不侧麵而化之,有丝毫的模糊 ①2004年高考江苏卷: 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 么?(不超过30个字) 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 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考查的内容是“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样”。 (1)是什么。不但考查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句子 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而且考查 文章的手法是什么,其好处是什么,等等。也就是 说,阅读时对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确切的认知, 不能大而化之,有丝毫的模糊。 例如: ① 2004年高考江苏卷: 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 是什 么?(不超过30个字) 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 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是什么”的答案,有的直接见之于文章 关键在于发现,明确摘入的范围,摘录相关 的文句,如2004年江苏卷18题;有的既需要 发现,明确答案所在的范围,又需要加以概 括,如2004年江苏卷19题,国家卷18题; 有的需要面对一定的文段实际,借助于一定 的文章学知识加以确认,如2004年国家卷
“是什么”的答案,有的直接见之于文章, 关键在于发现,明确摘入的范围,摘录相关 的文句,如2004年江苏卷18题;有的既需要 发现,明确答案所在的范围,又需要加以概 括,如2004年江苏卷19题,国家卷18题; 有的需要面对一定的文段实际,借助于一定 的文章学知识加以确认,如2004年国家卷
(2)为什么。要就文章中的某一个现象、 观点、事理作出阐释,讲清道理。这个阐释 根据的不是头脑里的固有认识,而是文章的 实际内容。 例如: 2002年全国高考卷 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 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 眼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 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为什么。要就文章中的某一个现象、 观点、事理作出阐释,讲清道理。这个阐释, 根据的不是头脑里的固有认识,而是文章的 实际内容。 例如: 2002年全国高考卷: 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 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 眼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 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为什么”的答案,集中表现了理解能力的高低 这个理解不从头脑里的固有认识出发,以自己的固 有认识来套文章的内容,而是从文章的实际出发, 把握文章自身的思想内容;不是靠自己的创造发挥, 而是忠于原文的意思。比如21题的答案,平时教学 尽可以让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叫学生也来劝慰俞 伯牙一番,但这里谈的是作者的劝慰,因而其答案 是: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 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 不能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这两个理由都是文中的意思,回答要绝对忠于“文 意”。从这意义上说,“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还 是“是什么”的问题,21题完全可以改为:“俞伯 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作者还要‘唐突地劝慰他继续鼓琴,其理由是 什么?根据文音,简要回答
“为什么”的答案,集中表现了理解能力的高低。 这个理解不从头脑里的固有认识出发,以自己的固 有认识来套文章的内容,而是从文章的实际出发, 把握文章自身的思想内容;不是靠自己的创造发挥, 而是忠于原文的意思。比如21题的答案,平时教学 尽可以让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叫学生也来劝慰俞 伯牙一番,但这里谈的是作者的劝慰,因而其答案 是: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 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 不能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这两个理由都是文中的意思,回答要绝对忠于“文 意”。从这意义上说,“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还 是“是什么”的问题,21题完全可以改为:“俞伯 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作者还要‘唐突地劝慰他’继续鼓琴,其理由是 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怎么样。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 怎样运用某一手法,怎样表现某一思想内容 并能作出一定的评价等。 例如 ①2004年国家高考卷(河南河北等省 用)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 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 高原?
(3)怎么样。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 怎样运用某一手法,怎样表现某一思想内容, 并能作出一定的评价等。 例如: ①2004年国家高考卷(河南河北等省 用):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 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