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重点提示: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方法指导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属于考试说明中鉴赏评价D级能力。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艺术 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具有其深刻的思想 性,又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艺术魅力包括表现手法、结构 等几方面。修辞属于表现手法,因为考卷中常出现,所以单列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考査哪种手法,答题时都必须首先明确说出所用手法的名称,这 点下面分点讲解时不再重复 1.修辞(2012年《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 (1)比喻 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 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例:《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年福建卷)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 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 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解题方法:要写出比喻的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比拟 作用: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有时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 起运用。 例:《书房花木深》 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 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复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1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重点提示: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方法指导: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属于考试说明中鉴赏评价 D 级能力。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艺术 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具有其深刻的思想 性,又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艺术魅力包括表现手法、结构 等几方面。修辞属于表现手法,因为考卷中常出现,所以单列。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考查哪种手法,答题时都必须首先明确说出所用手法的名称,这一 点下面分点讲解时不再重复。 1.修辞(2012 年《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 (1)比喻 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 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例:《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 年福建卷)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 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 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解题方法:要写出比喻的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比拟 作用: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有时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 起运用。 例:《书房花木深》 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 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调皮”、“行走”、“钻”、“伸”等词语生 动而形象地表现出绿萝自由顽强的生长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题方法:结合文句谈比拟的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3)对比 作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的特点与对比相似,虽然不是修辞手法,但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 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例:《青菜》(1993年全国卷) 你紧紧依靠士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 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 渐完美的—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 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 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3分) 答案:反衬(对比),用狗尾巴草“高高翘起”、灯笼草“自我炫耀”黄瓜的“凌空 悬挂”来反衬(对比)出青菜的谦卑,突出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的作 用。表述答案时要谈如何对比或反衬的,以及突出了主体对象的什么特征,表达什么情感 (4)反复 作用:表现强烈深鎏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例:《报秋》(1998年全国卷) 似乎刚过完舂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 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囻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岀头 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 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复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5 分) 答: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调皮”、“行走”、“钻”、“伸”等词语生 动而形象地表现出绿萝自由顽强的生长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题方法:结合文句谈比拟的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3)对比 作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的特点与对比相似,虽然不是修辞手法,但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 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例:《青菜》(1993 年全国卷)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 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 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 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 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3 分) 答案:反衬(对比),用狗尾巴草 “高高翘起”、 灯笼草“自我炫耀”、 黄瓜的“凌空 悬挂”来反衬(对比)出青菜的谦卑,突出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的作 用。表述答案时要谈如何对比或反衬的,以及突出了主体对象的什么特征,表达什么情感。 (4)反复 作用: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例:《报秋》(1998 年全国卷)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 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 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 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 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答:(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解题方法:首先要从内容上分析,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方法还有: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 借代的作用: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的作用: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岀作者对事物的鮮明感情。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句式 句式指倒装、被动、感叹等,在表情达意上常常起到特殊的作用,如倒装,常表示强调 鲁迅《祝福》中“內中—个破碗,空的”就是运用倒装句强调了祥林嫂生活无着且无人同情 的悲惨遭遇 文章使用整句,显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散句则显得灵活生 动,富于变化;整散句连用则既有整齐美,又有灵动的美。 3.表现手法 (1)象征 作用: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 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用什么象征了什么,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2)白描 作用: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解题方法:要写出白描手法的特征(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3)用典 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佐证作者的观点 解题方法:化用什么典故,作用是什么 (4)联想和想象 作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方法: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 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复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3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 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 6 个‘便’字和 5 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 26 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 26 个字) 答:(l)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解题方法:首先要从内容上分析,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方法还有: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 借代的作用: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的作用: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感情。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2.句式 句式指倒装、被动、感叹等,在表情达意上常常起到特殊的作用,如倒装,常表示强调, 鲁迅《祝福》中“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就是运用倒装句强调了祥林嫂生活无着且无人同情 的悲惨遭遇。 文章使用整句,显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散句则显得灵活生 动,富于变化;整散句连用则既有整齐美,又有灵动的美。 3.表现手法 (1)象征 作用: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 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用什么象征了什么,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2)白描 作用: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解题方法:要写出白描手法的特征(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3)用典 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佐证作者的观点。 解题方法:化用什么典故,作用是什么。 (4)联想和想象 作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方法: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 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此外,下列手法也是现代文中常用的 (1)先抑后扬,突出后文所表达的人或物 (2)托物言志,把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4)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 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5)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相得益彰。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9)寓庄于谐,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例:《彩色的荒漠》(2009年全国卷)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 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 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 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 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 轻轻转动夭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 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 简要分析。(8分)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沙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 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 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内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 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 激之情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方法 首先,解题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复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 此外,下列手法也是现代文中常用的: (1)先抑后扬,突出后文所表达的人或物。 (2)托物言志,把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4)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 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5)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相得益彰。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 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引用 A 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 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9)寓庄于谐,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例:《彩色的荒漠》(2009 年全国卷)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 2 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 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 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 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 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 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 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 2 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 简要分析。(8 分)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 2 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 2 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沙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 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 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内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 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 激之情。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方法: 首先,解题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
其次,答题形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果 4.人称的作用 有时文章用第二人称,作用:将物拟人化,和物直接对话,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 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例:《长城》(2000年全国卷)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 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岀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 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 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 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5.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现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典型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 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 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 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干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复果
现代文阅读第三讲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5 其次,答题形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4.人称的作用 有时文章用第二人称,作用:将物拟人化,和物直接对话,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 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例:《长城》(2000 年全国卷)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 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 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 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 分) 答:(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 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5.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现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典型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 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 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 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