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重点提示 1.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掌握“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相关技巧 “价值判断”:价值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即“自身内在的尺度来看待客体属性对于满 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价值关系就是主体的需要、目的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 人们的行为选择、物品选择基于人们对不同行为、不同物品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客 体对主体意义的断言。价值判断所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欲望、需要与满足程度的关系。 审美取向”:审美观是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 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 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 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 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此考点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价值判断” 是指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作者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评价: “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 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鞭挞,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凌弱者的憎恶等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就是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行解 读的过程,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文化,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民族心理作出 恰当评价。本考点是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活动的高层次要求。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带有探究 意味,难度较大 方法指导 1.命题类型: ①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②分析评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③判断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所作出的评价是否正确 文学作品的作者总是先有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而后才付诸文字;阅读文学作品的人 总是先接触文字,而后才能认识到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如果我们站在作者的立场 角度看问题,把握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也会简单的多。 2.思考角度: 1.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代的 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2.从分析文章结构人手。善于把握文眼,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把握这统摄全篇的 现代文阋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视与申美驭向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1 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重点提示 1.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掌握“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相关技巧。 “价值判断”:价值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即“自身内在的尺度来看待客体属性对于满 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价值关系就是主体的需要、目的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 人们的行为选择、物品选择基于人们对不同行为、不同物品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客 体对主体意义的断言。价值判断所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欲望、需要与满足程度的关系。 “审美取向”:审美观是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 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 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 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 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此考点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价值判断” 是指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作者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评价; “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 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鞭挞,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凌弱者的憎恶等。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就是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行解 读的过程,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文化,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民族心理作出 恰当评价。本考点是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活动的高层次要求。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带有探究 意味,难度较大。 方法指导 1.命题类型: ①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②分析评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③判断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所作出的评价是否正确。 文学作品的作者总是先有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而后才付诸文字;阅读文学作品的人 总是先接触文字,而后才能认识到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如果我们站在作者的立场 角度看问题,把握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也会简单的多。 2.思考角度: 1.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代的 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2.从分析文章结构人手。善于把握文眼,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把握这统摄全篇的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
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能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包括作品所写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 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 4.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再 反复读至“入情”,从而了解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答题思路 (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 (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 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 (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 度的词语,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4.常用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典型题目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 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 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 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 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 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 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 现代文阋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视与申美驭向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2 “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能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包括作品所写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 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 4.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再 反复读至“入情”,从而了解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答题思路: (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 (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 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 (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 度的词语,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4.常用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典型题目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 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 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 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 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 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 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
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岀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 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 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干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 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 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 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 神,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 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种物质存在,又是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 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 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 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岀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 人,单单地写岀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 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 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 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现代文阋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视与申美驭向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3 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 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 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 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 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 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 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 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 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 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 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 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 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 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 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 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 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 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 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 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 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 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 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 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装饰出无 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 现代文阋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视与申美驭向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4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 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 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 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 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 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 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瓷器的意味 池 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 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 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 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 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装饰出无 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
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 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 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处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 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 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 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岀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 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 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 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 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 有的,但是既然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 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 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岀。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 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干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 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 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 现代文阋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视与申美驭向
现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5 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 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 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处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 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 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 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 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 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 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 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 有的,但是既然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 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 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 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 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 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