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学与日常生活 的发展又强化了人们对自己身体作为客体的理解。这种文化的解释借助于“科学”的 力量将逐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我们习以为常“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他 们成为国家权力控制的意识基础,标示着身体政治时代的到来。身体政治的出现, 一方面国家层面上更加注重对人口整体的把握和控制,另一方面个体对自己的身体 健康极度关注,时时处处生活在健康/不健康,正常/非正常的张力中。广而言之,对 身体的控制也包括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影片中,凯特最终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了放 弃治疗,结束生命,她平静地离去了,其他人的生活还继续着,只是在每年凯特离 去的那一天,一家人在美丽的蒙塔纳湖边寄托着哀思。我们在对生命脆弱感叹的同 时,也不仅暗暗赞同凯特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凯特和安娜有着共同之处,都追求 着对自己身体和生命控制的自由和权利 电影展涉及的第二个人类学问题就是疾病的陈述,正如凯博文在其著作疾病陈 述中指出的 illness和 disease的区别,影片中大篇幅展示出的是血癌患者凯特在生 命的最后阶段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对死亡的理解。“疾病”( disease)是生物医学界对 非正常的生理现象的命名,而和“疾痛”( disease)的概念后者代表的则是病人及其家 属等广泛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他们随时都要直面病症及其带来的不便。这种概念 的区分意义之一在于将处于生物医学系统中的病人从“物化”( objectified)的客体状态 下解放出来,使其声音得以重视并获治疗的价值。书中的“疾痛”主要集中在患有长 期慢性病的病人,与其他疾病不同,慢性病治愈的患者很难治愈必须和疾病长期共 存。因此,对疾痛得文化解读便显得至关重要。对意义的追求,是“解释医学人类学” 中的核心。该理论流派承袭了60、7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语义符号象征分析的传统, 对“病症的意义”( meaning of symptom)同时也是多年来医学人类学家对不同文化的 医疗体系进行的民族志田野研究的继续。医学人类学家深信由于疾痛的意义产生于 各种社会相互交换的关系中,对意义的研究必将同时帮助到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以增强医疗的效果。对“意义”的排斥是生物医学界的极端物质和机械化所致 最后,影片通过凯特母亲Sara的种种言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 癌症的理解。Sara对待爱女癌症的病痛,态度异常明确,“战斗!”癌症通常的比喻 正如 Emily Martin所说,是“入侵”的“外敌。”为了“驱除鞑虏”,病人要不惜一切地 勇敢奋战。Sara对凯特的爱恰恰表现在她对癌症的征服欲望,采用最尖端的医疗科 技,不轻言失败,我们在感动同情之余,却不仅发问,对现代医学对癌症和其他疾 病的认知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正常健康”状态的 极端追求?正如 Arthur Kleinman所说“无常是常态”现代生活中,我们对秩序的制 造和再造不恰恰将许多无序和无常遗漏,甚至是有意排斥在系统外吗?而对正常/非 正常,( normal/ abnormal)的讨论也是医学人类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医学人类学与日常生活 7 的发展又强化了人们对自己身体作为客体的理解。这种文化的解释借助于“科学”的 力量将逐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我们习以为常“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他 们成为国家权力控制的意识基础,标示着身体政治时代的到来。身体政治的出现, 一方面国家层面上更加注重对人口整体的把握和控制,另一方面个体对自己的身体 健康极度关注,时时处处生活在健康/不健康,正常/非正常的张力中。广而言之,对 身体的控制也包括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影片中,凯特最终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了放 弃治疗,结束生命,她平静地离去了,其他人的生活还继续着,只是在每年凯特离 去的那一天,一家人在美丽的蒙塔纳湖边寄托着哀思。我们在对生命脆弱感叹的同 时,也不仅暗暗赞同凯特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凯特和安娜有着共同之处,都追求 着对自己身体和生命控制的自由和权利。 电影展涉及的第二个人类学问题就是疾病的陈述,正如凯博文在其著作疾病陈 述中指出的 illness 和 disease 的区别,影片中大篇幅展示出的是血癌患者凯特在生 命的最后阶段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对死亡的理解。“疾病”(disease)是生物医学界对 非正常的生理现象的命名,而和“疾痛”(disease)的概念后者代表的则是病人及其家 属等广泛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他们随时都要直面病症及其带来的不便。这种概念 的区分意义之一在于将处于生物医学系统中的病人从“物化”(objectified)的客体状态 下解放出来,使其声音得以重视并获治疗的价值。书中的“疾痛”主要集中在患有长 期慢性病的病人,与其他疾病不同,慢性病治愈的患者很难治愈必须和疾病长期共 存。因此,对疾痛得文化解读便显得至关重要。对意义的追求,是“解释医学人类学” 中的核心。该理论流派承袭了 60、70 年代美国人类学界语义符号象征分析的传统, 对“病症的意义”(meaning of symptom) 同时也是多年来医学人类学家对不同文化的 医疗体系进行的民族志田野研究的继续。医学人类学家深信由于疾痛的意义产生于 各种社会相互交换的关系中,,对意义的研究必将同时帮助到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以增强医疗的效果。对“意义”的排斥是生物医学界的极端物质和机械化所致。 最后,影片通过凯特母亲 Sara 的种种言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 癌症的理解。Sara 对待爱女癌症的病痛,态度异常明确,“战斗!”癌症通常的比喻 正如 Emily Martin 所说, 是“入侵”的“外敌。”为了“驱除鞑虏”,病人要不惜一切地 勇敢奋战。Sara 对凯特的爱恰恰表现在她对癌症的征服欲望,采用最尖端的医疗科 技,不轻言失败,我们在感动同情之余,却不仅发问,对现代医学对癌症和其他疾 病的认知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正常”“健康”状态的 极端追求?正如 Arthur Kleinmen 所说 “无常是常态”现代生活中,我们对秩序的制 造和再造不恰恰将许多无序和无常遗漏,甚至是有意排斥在系统外吗?而对正常/非 正常,(normal/abnormal)的讨论也是医学人类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医学人类学与日常生活 由于成文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只是粗略地勾勒了笔者近年来如何从医学人类 学的角度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有很多也都是浅尝辄止,笔者 只想告诉那些仍然徘徊于医学人类学门槛前的读者,医学人类学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阳春白雪,它根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 知息息相关。对笔者而言,医学人类学的魅力就在让我们反思所谓的“正常”和“自然,” 从“不正常”和“不自然”中寻找人性( humanity)的边缘所在 参考文献 Cohen, Lawrence 2000. No Aging in India: Alzheimer's, The Bad Family, and Other Modern Things Berkel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 y of California Press Farquhar, Judith 2002. Appetiti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Farquhar, Judith and Qicheng Zhang 2005. Biopolitical Beijing: Pleasure, Sovereignty, 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s Capital. Cultural Anthropology 2 (3): 303-327 Kleinman, Arthur. 1988. The Illness Nar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lartin, Emily 1987. 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oston: Beacon 1) Flexible Bodies: The Role of Immunity in American Culture from the Days of Polio to the age of aids. boston beacon press ry, Marcia G 1995. Aging, Health and Culture: The contribution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Mecial Anthroology Quarterly Volume 9, Issue 2: 281-283 Rapp, Rayna 1999. Testing Women, Testing the Fetus: The social impact of Amniocentesis in America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医学人类学与日常生活 8 由于成文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只是粗略地勾勒了笔者近年来如何从医学人类 学的角度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有很多也都是浅尝辄止,笔者 只想告诉那些仍然徘徊于医学人类学门槛前的读者,医学人类学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阳春白雪,它根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 知息息相关。对笔者而言,医学人类学的魅力就在让我们反思所谓的“正常”和“自然,” 从 “不正常”和“不自然”中寻找人性(humanity)的边缘所在。 参考文献 Cohen,Lawrence. 2000. No Aging in India: Alzheimer’s, The Bad Family, and Other Modern Things. Berkely, Los Angeles, London : Universit y of California Press Farquhar, Judith. 2002. Appetiti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Farquhar, Judith and Qicheng Zhang 2005. Biopolitical Beijing: Pleasure, Sovereignty, 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s Capital. Cultural Anthropology 2 (3): 303-327. Kleinman, Arthur. 1988. The Illness Nar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rtin, Emily 1987. 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1) Flexible Bodies: The Role of Immunity in American Culture from the Days of Polio to the Age of Aids. Boston: Beacon Press Ory, Marcia G. 1995. Aging, Health and Culture: The contribution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Mecial Anthroology Quarterly. Volume 9, Issue 2: 281-283 Rapp, Rayna 1999. Testing Women, Testing the Fetus: The social impact of Amniocentesis in America.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痘疸的困惑 痘痘的困惑 复旦大学2010级本科生 刘艳孙如懿鲁念妮吉璐王雪冰李雨曦 摘要:痘痘本是寻常可见的现象,个体对其的做法却大有不同,研究者发现不同的 做法来源于三条路径的不同认识,一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无需干预论”,二是源于医 学建构的“医学治疗法”,三是源于商业炒作的“护肤品保养法”。笔者通过田野研 究探求了医学与护肤品如何将自己的逻辑变成个体的常识,并再现出这两种话语体 系下个体的选择与抗争。 关键词:痘痘医学护肤品消费主义 个体对青春痘的认识 )个人经验与选择控制 A认为青春痘它并不是一种病,她几乎没有求助过西医,只看过两次中医。她之 所以认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是因为一开始她妈妈告诉她脸上那些东西就是青春痘, 过了青春期就好了。因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所以在面对它的时候A不是那么恐慌, 至多只是觉得影响了美观,比较心烦。而如果是切实影响到健康的病比如胃炎、肠 炎这些她会非常恐慌,这时候她会去找西医看病,希望能够尽快治好它。但是青春 痘只是比较顽固的皮肤问题,A觉得没有必要去找西医。即使真的要干预,那么开点 中药调理下内分泌就可以了。非常有趣的是A觉得因为青春痘不是病,看看中医就 好,这种逻辑似乎认为中医不是用来治病的。后来A虽然看了中医,但却没有坚持 喝中药,因为她妈妈比较担心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就放弃了,之后对青春痘采 取的就是放任的态度 B认为青春痘是一种病,这是因为在她脸上刚开始冒出那些红红的疙瘩的时候 她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她在电话中跟妈妈讲了以后妈妈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是 怎样,建议她去看医生,而且刚好她念的那所高中就靠近一个比较好的皮防所,所 以她就自己去看了医生,医生将这些东西界定为痤疮,然后开了吃的药和抹的药膏 给她,所有这些药的说明书都强调了“痤疮”这个词,并阐明了这些药的药理功能 所以对B来说,青春痘一开始是以“痤疮”的身份出现的。那时候B的痘痘不是很 严重,吃了药抹了药膏以后痘痘就好了很多,以后也只是偶尔冒出几颗。当时她在 全封闭的学校读高中,信息闭塞,到后来她从同学的口中得知痤疮就是青春痘,并
痘痘的困惑 9 痘痘的困惑 复旦大学 2010 级本科生 刘艳 孙如懿 鲁念妮 吉璐 王雪冰 李雨曦 摘要:痘痘本是寻常可见的现象,个体对其的做法却大有不同,研究者发现不同的 做法来源于三条路径的不同认识,一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无需干预论”,二是源于医 学建构的“医学治疗法”,三是源于商业炒作的“护肤品保养法”。笔者通过田野研 究探求了医学与护肤品如何将自己的逻辑变成个体的常识,并再现出这两种话语体 系下个体的选择与抗争。 关键词:痘痘 医学 护肤品 消费主义 一、个体对青春痘的认识 (一)个人经验与选择控制 A 认为青春痘它并不是一种病,她几乎没有求助过西医,只看过两次中医。她之 所以认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是因为一开始她妈妈告诉她脸上那些东西就是青春痘, 过了青春期就好了。因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所以在面对它的时候 A 不是那么恐慌, 至多只是觉得影响了美观,比较心烦。而如果是切实影响到健康的病比如胃炎、肠 炎这些她会非常恐慌,这时候她会去找西医看病,希望能够尽快治好它。但是青春 痘只是比较顽固的皮肤问题,A 觉得没有必要去找西医。即使真的要干预,那么开点 中药调理下内分泌就可以了。非常有趣的是 A 觉得因为青春痘不是病,看看中医就 好,这种逻辑似乎认为中医不是用来治病的。后来 A 虽然看了中医,但却没有坚持 喝中药,因为她妈妈比较担心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就放弃了,之后对青春痘采 取的就是放任的态度。 B 认为青春痘是一种病,这是因为在她脸上刚开始冒出那些红红的疙瘩的时候 她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她在电话中跟妈妈讲了以后妈妈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是 怎样,建议她去看医生,而且刚好她念的那所高中就靠近一个比较好的皮防所,所 以她就自己去看了医生,医生将这些东西界定为痤疮,然后开了吃的药和抹的药膏 给她,所有这些药的说明书都强调了“痤疮”这个词,并阐明了这些药的药理功能。 所以对 B 来说,青春痘一开始是以“痤疮”的身份出现的。那时候 B 的痘痘不是很 严重,吃了药抹了药膏以后痘痘就好了很多,以后也只是偶尔冒出几颗。当时她在 全封闭的学校读高中,信息闭塞,到后来她从同学的口中得知痤疮就是青春痘,并
痘疸的困惑 且接受同学的建议使用护肤品对青春痘进行干预,护肤品的介入使青春痘作为病的 形象出现受到了质疑,她后来就没有看过医生,而只是随便抹抹祛痘精华也就足以 应付了。但是当痘痘大规模爆发,她觉得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和当初不知道脸上 冒出了什么的时候一样,她是非常恐慌的,这种恐慌驱使她去寻找医学的帮助,因 为觉得医生专家更有权威更有保障,她想知道是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 C大概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长青春痘了,一开始她认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她 当时看到很多关于青春痘的广告,什么“迪豆”啊什么“可伶可俐”啊,然后就对号 入座,自我诊疗,买了一些护肤品涂抹,没有觉得严重到要去看医生,但是她一直 在换护肤品,用了一两个星期以后没有见效就立刻改换其他产品。一直到了高中以 后,痘痘大规模爆发,她觉得事情非常严重了以后就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个 与内分泌有关系,不只是皮肤表面的问题。然后针对内分泌开了药,但是在吃药的 那段时间确实是有了好转,虽然医生交代如果吃完了药最好要去复诊,但是C觉得 既然已经好些了也就懒得再去看医生了。再后来痘痘又强势回归,而且C的月经非 常的不规律,她在网上了解到这两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就去看了妇科,把月经 调理好了以后确实痘痘的情况也好转了。可见在后来的干预中,C已经不只把青春 痘当成皮肤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看医生的疾病了 基于对三位被访者的分析,个体对青春痘的第一印象与个人的一些偶然经历以 及环境因素有关。这样一种初步印象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同的,这种不同不 是我们预想的那种世界观或是价值观的不同,它可能并没有那样的深度,而只是建 立在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上。但是这些偶然性因素的背后却是强大的力量操纵着的必 然性,这三种观点可以说是当下对青春痘认识的三种归类,一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无 需干预论”:二是源于医学建构的“医学治疗法”;三是源于商业炒作的“护肤品保 养法”。A的认识源于母亲,母亲的权威源自更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历;B的认 识源于医生,医生的权威源于科学力量的深入人心与医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地位; C的认识源于商业精美撩人的广告,护肤品的权威源于效果的及时性、在医学领域 之外建构起来的深入人心的一套逻辑以及与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 然而对青春痘形成的这样一些初步印象并不会因为路径依赖的效应而一直延续, 虽然每种印象背后都对应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以上所分析的那样。ABC三人的认 识随着知识的不断充实而有所改变,A的改变是最小的,她一直觉得青春痘并不是 种病,但她并没有像她妈妈所说的那样一点不需要干预,等到青春期过了以后自 然就会变好,她根据她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行动,既然青春痘不是病,那么就找“不 是用来治病”的中医来调理调理身体,但是最后因为妈妈对中药安全性的怀疑而放 弃了,而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B一开始就医的经历强化了她对青春痘是一种疾
痘痘的困惑 10 且接受同学的建议使用护肤品对青春痘进行干预,护肤品的介入使青春痘作为病的 形象出现受到了质疑,她后来就没有看过医生,而只是随便抹抹祛痘精华也就足以 应付了。但是当痘痘大规模爆发,她觉得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和当初不知道脸上 冒出了什么的时候一样,她是非常恐慌的,这种恐慌驱使她去寻找医学的帮助,因 为觉得医生专家更有权威更有保障,她想知道是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 C 大概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长青春痘了,一开始她认为青春痘不是一种病,她 当时看到很多关于青春痘的广告,什么“迪豆”啊什么“可伶可俐”啊,然后就对号 入座,自我诊疗,买了一些护肤品涂抹,没有觉得严重到要去看医生,但是她一直 在换护肤品,用了一两个星期以后没有见效就立刻改换其他产品。一直到了高中以 后,痘痘大规模爆发,她觉得事情非常严重了以后就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个 与内分泌有关系,不只是皮肤表面的问题。然后针对内分泌开了药,但是在吃药的 那段时间确实是有了好转,虽然医生交代如果吃完了药最好要去复诊,但是 C 觉得 既然已经好些了也就懒得再去看医生了。再后来痘痘又强势回归,而且 C 的月经非 常的不规律,她在网上了解到这两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就去看了妇科,把月经 调理好了以后确实痘痘的情况也好转了。可见在后来的干预中,C 已经不只把青春 痘当成皮肤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看医生的疾病了。 基于对三位被访者的分析,个体对青春痘的第一印象与个人的一些偶然经历以 及环境因素有关。这样一种初步印象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同的,这种不同不 是我们预想的那种世界观或是价值观的不同,它可能并没有那样的深度,而只是建 立在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上。但是这些偶然性因素的背后却是强大的力量操纵着的必 然性,这三种观点可以说是当下对青春痘认识的三种归类,一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无 需干预论”;二是源于医学建构的“医学治疗法”;三是源于商业炒作的“护肤品保 养法”。A 的认识源于母亲,母亲的权威源自更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历;B 的认 识源于医生,医生的权威源于科学力量的深入人心与医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地位; C 的认识源于商业精美撩人的广告,护肤品的权威源于效果的及时性、在医学领域 之外建构起来的深入人心的一套逻辑以及与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 然而对青春痘形成的这样一些初步印象并不会因为路径依赖的效应而一直延续, 虽然每种印象背后都对应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以上所分析的那样。ABC 三人的认 识随着知识的不断充实而有所改变,A 的改变是最小的,她一直觉得青春痘并不是 一种病,但她并没有像她妈妈所说的那样一点不需要干预,等到青春期过了以后自 然就会变好,她根据她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行动,既然青春痘不是病,那么就找“不 是用来治病”的中医来调理调理身体,但是最后因为妈妈对中药安全性的怀疑而放 弃了,而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 B 一开始就医的经历强化了她对青春痘是一种疾
痘疸的困惑 病的认知,但是后来同学使用护肤品祛痘的经验也使得她放弃了医疗祛痘的初步印 象,而尝试新的方法。C一开始在广告的刺激下首先选择的是护肤品祛痘,与此相对 应的是青春痘在她看来只是护肤的问题,但是后来青春痘非常严重以至于护肤品无 能为力的时候她选择了就医,知识的丰富使她意识到青春痘可能还与妇科有关系, 因而她不再痴迷于化妆品,而选择医疗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并不是一如 既往地服从于一股力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这正是以下要分析的 在现代社会,虽然福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全景式敞开的监控,把权力理解为对 人规训的权力,这种规训盘踞在人的身体之上,不依赖与对主体的自我再现的思考。 从福柯的观点出发,似乎服从权力的控制是一种本能,连自愿不自愿的问题都不是 可讨论的了。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可能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们的社会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我们虽然不能摆脱权力的控制,但是却可以选择控制,在这里 面是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它甚至包含了个体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当一 个人“中毒”不是那么深的时候,她被控制的程度是可以被减轻的,就比如A,相比 于B和C,其实痘痘的状况只会更严重,而B的状况是最轻的,但是事实是A为此 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是最少的,而B抗痘的经历是最丰富的。可以说A是最游离于那 三股力量之外的,最后基本是自由放任。而B和C在后来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新知识的引导下选择另外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干预方式,可见这其中是包含选择控 制的主动性的,虽然我们在本能地服从控制,也无时无刻不在被控制,但是这并不 代表没有游离的可能性,也并不代表没有选择的服从控制。 (二)在具体干预中的主体性 环境-对于痘痘的第一印象 D、E与F都有从各种途径知道青春期和痘痘之间有关联,但是他们原来印象中 认为不是每个人青春期都会长。C初中时看到有同学长了自己没长强化了这种关联, 认为青春期会有人长痘痘,自己是不会长的人。D在大学开始长痘痘时,首先打破 了自己是不会长痘痘那类人的想法。E初中时看到也有同学长,但是自己家里人没有 人长过,也强化了青春期会有人长痘痘,自己是会长痘痘的人。F在高中也目睹了一 位同学艰苦卓绝的战痘历程,所以觉得痘痘离自己可能并不遥远。 D、E与F本身就有对于青春痘的一些知识,即青春期有些人会长痘痘。当自己 同龄人刚刚长痘痘时,仍然不排除自己可能长痘痘的可能性,初高中长痘痘都是可 能的。E其他家人都没长过痘痘,自己很快在初中长痘痘这个事实使他确信了这个 知识”。而D的家人也没长过痘痘,在大学之前面对同龄人长自己不长,在她大学
痘痘的困惑 11 病的认知,但是后来同学使用护肤品祛痘的经验也使得她放弃了医疗祛痘的初步印 象,而尝试新的方法。C 一开始在广告的刺激下首先选择的是护肤品祛痘,与此相对 应的是青春痘在她看来只是护肤的问题,但是后来青春痘非常严重以至于护肤品无 能为力的时候她选择了就医,知识的丰富使她意识到青春痘可能还与妇科有关系, 因而她不再痴迷于化妆品,而选择医疗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并不是一如 既往地服从于一股力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这正是以下要分析的。 在现代社会,虽然福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全景式敞开的监控,把权力理解为对 人规训的权力,这种规训盘踞在人的身体之上,不依赖与对主体的自我再现的思考。 从福柯的观点出发,似乎服从权力的控制是一种本能,连自愿不自愿的问题都不是 可讨论的了。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可能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们的社会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我们虽然不能摆脱权力的控制,但是却可以选择控制,在这里 面是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它甚至包含了个体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当一 个人“中毒”不是那么深的时候,她被控制的程度是可以被减轻的,就比如 A,相比 于 B 和 C,其实痘痘的状况只会更严重,而 B 的状况是最轻的,但是事实是 A 为此 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是最少的,而 B 抗痘的经历是最丰富的。可以说 A 是最游离于那 三股力量之外的,最后基本是自由放任。而 B 和 C 在后来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新知识的引导下选择另外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干预方式,可见这其中是包含选择控 制的主动性的,虽然我们在本能地服从控制,也无时无刻不在被控制,但是这并不 代表没有游离的可能性,也并不代表没有选择的服从控制。 (二)在具体干预中的主体性 环境-对于痘痘的第一印象: D、E 与 F 都有从各种途径知道青春期和痘痘之间有关联,但是他们原来印象中 认为不是每个人青春期都会长。C初中时看到有同学长了自己没长强化了这种关联, 认为青春期会有人长痘痘,自己是不会长的人。D 在大学开始长痘痘时,首先打破 了自己是不会长痘痘那类人的想法。E 初中时看到也有同学长,但是自己家里人没有 人长过,也强化了青春期会有人长痘痘,自己是会长痘痘的人。F 在高中也目睹了一 位同学艰苦卓绝的战痘历程,所以觉得痘痘离自己可能并不遥远。 D、E 与 F 本身就有对于青春痘的一些知识,即青春期有些人会长痘痘。当自己 同龄人刚刚长痘痘时,仍然不排除自己可能长痘痘的可能性,初高中长痘痘都是可 能的。E 其他家人都没长过痘痘,自己很快在初中长痘痘这个事实使他确信了这个 “知识”。而 D 的家人也没长过痘痘,在大学之前面对同龄人长自己不长,在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