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 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 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刑、藉、瓮、 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 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汝幸而偶我。(《与妻书》)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 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 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边) ②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
②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 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 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 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 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汝幸而偶.我。(《与妻书》)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 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 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边) ②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 ●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如客人)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难点探析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小儿啼哭”显然不对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 行”“老人儿啼”,“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 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 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 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如: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 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 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 有的。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晩 ②早夜以 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时时) (2)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 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每天)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一天比一天地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 向 ①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在右边、在左边)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外边)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向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①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如客人) ②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难点探析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 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小儿啼哭”显然不对。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 行”“老人儿啼”,“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 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 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 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如: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 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 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 有的。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 ②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时时) (2)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 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每天)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一天比一天地)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 向。 ①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在右边、在左边)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在外边)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向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