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 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 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 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 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 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跏蹰。(《静女》)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 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言未毕,睎再拜曰:“公幸教睎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 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难点探析 倒装的杂棵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 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 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 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 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 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 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 来。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 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难点探析 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我们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 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谓语 王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 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 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 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剖析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 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陈述语 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 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 疑问语 奈何、何如、如(奈)……何、 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 得无……乎、孰与、孰若 (恐怕……吧)、跟……相比 感叹语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 反问语 无乃……乎、不亦……乎、得 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 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 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 或“把……当作· 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 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 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 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我们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 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 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 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 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剖析。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 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陈述语 气 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 为……所、以为、以……为 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 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 疑问语 气 奈何、何如、如(奈)……何、 得无……乎、孰与、孰若 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 (恐怕……吧)、跟……相比…… 感叹语 气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 反问语 气 无乃……乎、不亦……乎、得 无……乎、何……为 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 什么……呢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 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 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 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 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 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的缘故”,用 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 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 的办法”或“用 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 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 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 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 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 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 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 …月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 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 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遙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 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 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 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 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 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 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 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 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 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 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 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 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 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 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 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 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2004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 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 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道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 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 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徽、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 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 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 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 或“……跟(与)……比谁(哪一个) 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
范氏富,盍.已乎.?(2004 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 ...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 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 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 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 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 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 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 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 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 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 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
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 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 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 “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 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 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 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 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 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 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明确词类活用的理解方法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 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 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 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 “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 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 ....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 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 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 “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 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 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 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明确词类活用的理解方法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 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