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 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 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 “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 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当时 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受。黎锦熙 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1934年,国民政府颁 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 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文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 的一门重要学科。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 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 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 书局1936年版),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华书局1941 年版)等。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年)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 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 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 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 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 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31
31 课程/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 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年) 1919 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 “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 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当时 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受。黎锦熙 于 1924 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1934 年,国民政府颁 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 设“国文教学法”。1938 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文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 的一门重要学科。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 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27 年版),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 论》(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 书局 1936 年版),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华书局 1941 年版)等。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年) 1939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 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 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 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 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 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 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直至1984 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 大纲》中,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个名称 同“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 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其历史意义在于:首先,突出了语文教 材研究,而语文教材研究是语文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 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课程研究,并进一 步向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发展:其次,重视语文教材研究, 能够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使语文学科自 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 上都有新的开拓。重要著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 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1年版),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甘肃人民出 版社1978年版),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 版社1962年版),《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 社1987年版)等。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年)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 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 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 会议”上得到了肯定。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 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
32 课。1963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 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直至 1984 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 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 大纲》中,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个名称 同“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 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其历史意义在于:首先,突出了语文教 材研究,而语文教材研究是语文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 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课程研究,并进一 步向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发展;其次,重视语文教材研究, 能够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使语文学科自 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 上都有新的开拓。重要著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 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 版社 1981 年版),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甘肃人民出 版社 1978 年版),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 版社 1962 年版),《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 社 1987 年版)等。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年) 1978 年, 国家教育部委托 12 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 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 学语文教学法》,并于 1981 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 会议”上得到了肯定。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 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
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 的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 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 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 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 论性研究。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使语 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和迅猛发展的大好 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1978一1991出版语文教学法、语文 教学论、语文教学原理等不同名称的教材达60部之多。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 视学科教育研究。前苏联自70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 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美国1986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 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第一项重要的工作, 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我国教有界也响亮提出:我们 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并 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 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 会。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语 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与“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 论”时期相比较,研究的对象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 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 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 33
33 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 的高度。所以进入 80 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 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 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 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 论性研究。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使语 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和迅猛发展的大好 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1978—1991 出版语文教学法、语文 教学论、语文教学原理等不同名称的教材达 60 部之多。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年)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 视学科教育研究。前苏联自 70 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 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美国 1986 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 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第一项重要的工作, 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我国教育界也响亮提出:我们 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并 于 1989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 年在 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 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 会。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语 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与“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 论”时期相比较,研究的对象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 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 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
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 新意义,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 富和繁衍。 教学法一教学论一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语文教育现 象)、研究内容(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研究任务(指导语 文教育实践),是基本相同的,但又是不断拓展的。“教学法” 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 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 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 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 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 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七)“语文课程/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 特别是与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 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一一大教学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 论一一大课程论。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 模式。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 过整合,达到统一。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 “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 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 离的。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任何目标都 34
34 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 新意义,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 富和繁衍。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语文教育现 象)、研究内容(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研究任务(指导语 文教育实践),是基本相同的,但又是不断拓展的。“教学法” 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 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 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 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 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 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七)“语文课程/教学论”时期(1997 年至今)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 特别是与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20 世纪 50 年代 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大教学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 论——大课程论。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 模式。20 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 过整合,达到统一。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 “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 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 离的。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任何目标都
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任何方法都达不到的目的和任 何过程都达不到的目标,肯定是虚假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 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课程规划者与教师学生,都必须是紧密 结合的,协调统一的。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 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 纳入到“课程/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论(语文、 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肯定了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可以说,“课程/教学论”就是课程 /教学统一论。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 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 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论”。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问题 对我国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有些时期侧重于研究课程问题,有些时期侧重于研 究教学问题。而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实际上又是互相联系、密 不可分的。可以说,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各个发展时期, 都在研究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如果没有语文课程/教学问 题,语文课程/教学研究就失去了对象而无法进行和发展。 我们还知道,语文课程/教学论是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基 本原理在语文课程/教学论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认为: 35
35 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任何方法都达不到的目的和任 何过程都达不到的目标,肯定是虚假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 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课程规划者与教师学生,都必须是紧密 结合的,协调统一的。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 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 纳入到“课程/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论(语文、 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肯定了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可以说,“课程/教学论”就是课程 /教学统一论。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 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 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论”。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问题 对我国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有些时期侧重于研究课程问题,有些时期侧重于研 究教学问题。而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实际上又是互相联系、密 不可分的。可以说,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各个发展时期, 都在研究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如果没有语文课程/教学问 题,语文课程/教学研究就失去了对象而无法进行和发展。 我们还知道,语文课程/教学论是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基 本原理在语文课程/教学论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