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论以语文课程/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教学问题是反映到我们头脑中的、需要探索和 解决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我们可以对其 进行大致的分类。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问题分类 1、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 (1)语文课程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 料,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语文教学问 题。例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 2、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 (1)产生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例如:语文课 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教学 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目标。(2)产生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同理论对立的问题。例如:汉语知识同语文实践能力之间的关 系,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语文记忆,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策略。 (3)产生于一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例如: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的基础性和创新性,语文的整体 把握与分析认识。(4)产生于两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之间对 立的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 客体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 3、根据问题的性质分类。 (1)理论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特点,语
36 语文课程/教学论以语文课程/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教学问题是反映到我们头脑中的、需要探索和 解决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我们可以对其 进行大致的分类。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问题分类 1、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 (1)语文课程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 料,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语文教学问 题。例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 2、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 (1)产生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例如:语文课 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教学 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目标。(2)产生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同理论对立的问题。例如:汉语知识同语文实践能力之间的关 系,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语文记忆,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策略。 (3)产生于一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例如: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的基础性和创新性,语文的整体 把握与分析认识。(4)产生于两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之间对 立的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 客体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 3、根据问题的性质分类。 (1)理论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特点,语
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2)实践问题。例如: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阅读的引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4、根据问题的层次分类。 (1)语文教育哲学问题。例如: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 有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2)语文教育原则问题。例如, 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育的指导性原理,语文教学实施 建议。(3)语文教育方法问题。例如:语文教学策略的类型, 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语文教学艺术。 [思考]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语文教学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4、语文课程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37
37 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2)实践问题。例如: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阅读的引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4、根据问题的层次分类。 (1)语文教育哲学问题。例如: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 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2)语文教育原则问题。例如, 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育的指导性原理,语文教学实施 建议。(3)语文教育方法问题。例如:语文教学策略的类型, 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语文教学艺术。 [思考]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语文教学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4、语文课程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第二章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 三个发展阶段。回顾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阶 段语文课程/教学的不同特点和相互联系,总结语文课程/教学 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课程/教学是非常复杂 的。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也有弊端,有精 华也有糟粕。而更多的时候,是经验和弊端同出一源,精华和 糟粕共处一体。其实,语文课程/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 不断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 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 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 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 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 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 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
38 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 三个发展阶段。回顾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阶 段语文课程/教学的不同特点和相互联系,总结语文课程/教学 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课程/教学是非常复杂 的。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也有弊端,有精 华也有糟粕。而更多的时候,是经验和弊端同出一源,精华和 糟粕共处一体。其实,语文课程/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 不断发展的。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 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 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 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 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 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 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
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 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 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 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 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 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 (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 都有不少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 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 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 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 多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 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 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 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 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 39
39 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 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 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 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 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 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 (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 都有不少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 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 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 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 多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 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 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 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 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
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 出表现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 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教学相比,中国封建 社会的语文课程/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 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 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 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 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 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 三字一句,叶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 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 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 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
40 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 出表现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 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教学相比,中国封建 社会的语文课程/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 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 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 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 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 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 三字一句,叶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 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 400 余个,每四字组为四 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 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