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吸收营养,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课程/教学论研究出现 了三种不同的看法。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在苏联教育学里只研 究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开始逐步恢复起来,就引发了课程 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 教学论之中。 2、相互独立论。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 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这种主张, 受美国学者比彻姆的观点影响比较大。比彻姆在对教育学科内 容及其体系作了研究之后,提出:“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下位 理论。”① 理论一般分为三大内容:人文学科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 自然科学理论。它们相互交叉,形成了应用知识领域的理论, 教育学就属于此项领域。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 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有力地 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却在课程与教学研究实践中 ②比彻姆著,黄明院等译:(课程理论。第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1 实践中吸收营养,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课程/教学论研究出现 了三种不同的看法。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1949 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在苏联教育学里只研 究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开始逐步恢复起来,就引发了课程 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 教学论之中。 2、相互独立论。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 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①。这种主张, 受美国学者比彻姆的观点影响比较大。比彻姆在对教育学科内 容及其体系作了研究之后,提出:“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下位 理论。”② 理论一般分为三大内容:人文学科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 自然科学理论。它们相互交叉,形成了应用知识领域的理论, 教育学就属于此项领域。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 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有力地 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却在课程与教学研究实践中 ① 参见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3 期; 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刘要悟《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研究》,1996 年第 4 期。 ② 比彻姆著,黄明皖等译:《课程理论》,第 3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助长和加剧了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相互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 在冷静分析和探讨中,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 学论整合的新主张,分别阐明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的 理念,“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理念和“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的理念。@ (三)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 达到统一。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 是二者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数量,需要通过 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老人、长者、圣贤、智者 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 就教学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学什么”的问题不言而喻。需 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教学”。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 “怎样教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方法。 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并不是说古代完全没有考虑“教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孔 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教学内容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 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①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外国教有资料》,1996年第6期。 ②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③参看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 ①《论语·里仁》 22
22 助长和加剧了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相互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 在冷静分析和探讨中,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 学论整合的新主张,分别阐明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①的 理念,“课程与教学整合论”②理念和“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的理念。③ (三)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 达到统一。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 是二者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数量,需要通过 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老人、长者、圣贤、智者 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 就教学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学什么”的问题不言而喻。需 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教学”。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 “怎样教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方法。 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并不是说古代完全没有考虑“教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孔 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教学内容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 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④ ① 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6 年第 6 期。 ②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③ 参看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0 年第 5 期。 ①《论语·里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②孔子的 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是 孔子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 育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 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怎样教学“和”教 学什么“这两个属于教学论和课程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可 以看到,这两个问题领域形成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心的偏移。 我们不能否从客观事实,从古代到近代,“教学什么”和“怎 样教学”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不是并重的:“怎 样教学”始终是重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1)社会文化发展 缓慢,知识经验积累量少,使得教师认为“怎样教学”的问题 更为突出:(2)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但是,古代“教学什么” 的问题往往不需教师过多考虑,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规定的, 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仅仅是从属于“怎 样教学”的次要的小问题。 突出“怎样教学”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怎样 教学”问题的立场,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教学什么”这 课程问题,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 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然而,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 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片面强调教学
23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②孔子的 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是 孔子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 育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 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怎样教学“和”教 学什么“这两个属于教学论和课程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可 以看到,这两个问题领域形成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心的偏移。 我们不能否从客观事实,从古代到近代,“教学什么”和“怎 样教学”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不是并重的;“怎 样教学”始终是重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1)社会文化发展 缓慢,知识经验积累量少,使得教师认为“怎样教学”的问题 更为突出;(2)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但是,古代“教学什么” 的问题往往不需教师过多考虑,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规定的, 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仅仅是从属于“怎 样教学”的次要的小问题。 突出“怎样教学”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怎样 教学”问题的立场,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教学什么”这一 课程问题,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 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然而,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 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片面强调教学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泰伯》
方法,忽视“教学什么”即忽视课程内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 的改革和发展。 近现代以来,文化和社会飞速变迁,信息量剧增,常常强 烈地要求教学改革,而要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则一定要求教 学内容即课程的改革。于是,“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 重要的问题,而“怎样教学”则或为“教学什么”的从属问题。 突出“教学什么”,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教 学什么”问题的课程立场,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怎样教 学”这一教学问题。“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两个问题 领域出现了重心的转换,孕育出了以课程为核心和取向的“课 程思维”方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形式反 过来作用于内容。仅有教学内容的革新,忽视“怎样教学”即 教学问题,没有伴随课程改革而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的实 施则没有适用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教学,课程改革也不会成功。 正如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无以教,弟子 舍是无以学。”@ 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和矛盾运动等现象 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课程(论)和教学(论)可以有不同的看 法,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那末,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究竟应该以“教学思维” 及其行为方式,抑或是以“课程思维”及其行为方式,看待和 处理那些我们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呢?答案是:实事求是, ①(孟子集注》,33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24
24 方法,忽视“教学什么”即忽视课程内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 的改革和发展。 近现代以来,文化和社会飞速变迁,信息量剧增,常常强 烈地要求教学改革,而要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则一定要求教 学内容即课程的改革。于是,“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 重要的问题,而“怎样教学”则或为“教学什么”的从属问题。 突出“教学什么”,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教 学什么”问题的课程立场,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怎样教 学”这一教学问题。“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两个问题 领域出现了重心的转换,孕育出了以课程为核心和取向的“课 程思维”方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形式反 过来作用于内容。仅有教学内容的革新,忽视“怎样教学”即 教学问题,没有伴随课程改革而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的实 施则没有适用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教学,课程改革也不会成功。 正如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无以教,弟子 舍是无以学。”① 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和矛盾运动等现象 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课程(论)和教学(论)可以有不同的看 法,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那末,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究竟应该以“教学思维” 及其行为方式,抑或是以“课程思维”及其行为方式,看待和 处理那些我们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呢?答案是:实事求是, ①《孟子集注》,337 页,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多角度、多方面、多方法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所以,我 们这样归纳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互相 依存、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节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 课程/教学论中的具体体现。它的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语 文课程/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 /教学实践。 一、认识语文/课程现象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语文 课程/教学现象逐渐由相对简单变得纷繁复杂。语文课程/教 学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的纷繁复杂现象。 包括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的发展、认识语文课程现象和认 识语文教学现象。 (一)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的发展 古代到近代,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相对简单。语文课 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的取向具有性质的规定性和范围的 局限性,因而,“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怎样教学”等 问题中凸现出“怎样教学”的问题,并以此而包含其他问题。 语文课程/教学简单到各种现象与教学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 25
25 多角度、多方面、多方法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所以,我 们这样归纳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互相 依存、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 课程/教学论中的具体体现。它的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语 文课程/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 /教学实践。 一、认识语文/课程现象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语文 课程/教学现象逐渐由相对简单变得纷繁复杂。语文课程/教 学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的纷繁复杂现象。 包括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的发展、认识语文课程现象和认 识语文教学现象。 (一)认识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的发展 古代到近代,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现象相对简单。语文课 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的取向具有性质的规定性和范围的 局限性,因而,“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怎样教学”等 问题中凸现出“怎样教学”的问题,并以此而包含其他问题。 语文课程/教学简单到各种现象与教学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