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媒体的一些探究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小组成员:唐小立、金超逸、许基坪 2011/12/7
对于网络媒体的一些探究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小组成员:唐小立、金超逸、许基坪 2011/12/7
目录 1.总论 P.2 2.关于网民热情的乍现和消退的调研报告……… …P.3 3.浅析网络传媒中的伦理问题…… P.11
1 目录 1. 总论…………………………………………………………………P.2 2. 关于网民热情的乍现和消退的调研报告…………………………P.3 3. 浅析网络传媒中的伦理问题………………………………………P.11
总论 在网络热点层出不穷的当下,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一向并不缺乏。但另一方面, 鲜少有人考虑到在热门过后,这些事件最终的走向又会如何,因此我们小组决定跳 出分析事件的局限,考察这一现象本身。并且,通过网络传媒所透露出的道德伦理 问题也让我们感到值得需要探究。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确立了这一主题。但在 实际分析过程中,组员们对于某些具体观点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争 论。考虑到争论本身的价值及双方思考的深入程度,我们决定通过论文集的形式, 在追求一致的同时保有相互的差异
2 总论 在网络热点层出不穷的当下,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一向并不缺乏。但另一方面, 鲜少有人考虑到在热门过后,这些事件最终的走向又会如何,因此我们小组决定跳 出分析事件的局限,考察这一现象本身。并且,通过网络传媒所透露出的道德伦理 问题也让我们感到值得需要探究。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确立了这一主题。但在 实际分析过程中,组员们对于某些具体观点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争 论。考虑到争论本身的价值及双方思考的深入程度,我们决定通过论文集的形式, 在追求一致的同时保有相互的差异
关于网民热情的乍现和消退的调研报告 金超逸11300240035计科 许基坪11300240088计科 目录 网络热点的井喷和消亡 (一)内容概要 (二)典型案例 二、载体一一对于网络的分析 )互动性 (二)海量性 (三)迅速更迭性 主体一一对于网民的分析 )热点产生 (二)热点消失 四、对勘国外类似事件一—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案例及疑问 (二)公民社会一一力量的匮乏 (三)道德层面一一灵魂的偏倚 五、总结
3 关于网民热情的乍现和消退的调研报告 金超逸 11300240035 计科 许基坪 11300240088 计科 目录 一、 网络热点的井喷和消亡 (一) 内容概要 (二) 典型案例 二、 载体——对于网络的分析 (一) 互动性 (二) 海量性 (三) 迅速更迭性 三、 主体——对于网民的分析 (一) 热点产生 (二) 热点消失 四、 对勘国外类似事件——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 案例及疑问 (二) 公民社会——力量的匮乏 (三) 道德层面——灵魂的偏倚 五、 总结
网络热点的井喷和消亡 (一)内容概要 一月份:空巢老人;二月份:微博打拐;三月份:日本地震;四月份:瘦肉精;五月份: 私奔;六月份:郭美美、故宫门:七月份:甬温高铁事故、达芬奇家具;八月份:卢俊卿; 九月份:美国大使;十月份:小悦悦;十一月份:校车;十二月份:? 以上是网络上的2011关键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事件层出不穷、热点屡屡变换,但 在短暂的热门过后,真正解决问题的能有几个?在国内,这个问题尤为严峻。许多的热点事 件,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关注后,归于沉寂,不了了之,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未能得到 妥善的解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人说,网络就是一个出气口,人们的不满在这里 发泄;发泄完了,也就不再那么愤怒了。诚然,这确实可以让社会不至于过不稳定而濒临崩 溃。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真的就没法解决了么?为什么每每重大事故最后都找“临时工” 来负责,而那些隐患似乎仍然未能有力化解,让人们放心?为什么那么大的损失,事件仍是 一件接一件的发生?难道那些无辜的生命就这样白白送掉了?他们的血能不能不白流? 这些质问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将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索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典型案例 2009年6月,一篇题为《最年轻市长硕士期间论文涉嫌抄袭》帖子在网上流传。发帖 者称,周森锋在清华期间投稿发表的一篇论文,与他人早前所写论文相似度超50%,怀疑涉 嫌抄袭。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号称“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的方舟子先生抖出猛料,于 2009年6月27日在其新浪博客中贴出一文,名为“‘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两篇论文都是 抄袭之作”。 23日,有人在网站上发帖,贴出了周森锋有专人在背后撑伞的工作照,惹来网友批评。 照片显示,在一处田地里,周森锋背着双手,面对镜头,貌似正在摆pose,他的背后有 人给他撑着伞。所谓的“高价烟”更将这位当时年仅29岁的周市长置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 尖。但是,自此事被网络围观之后,周森锋至始至终保持低调和回避。不久,网络关注降温, 打开网页,问津者鲜 但这件事还没有终了。2011年4月,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称,周森锋同志拟 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474068790100dzdm.html?tj
4 一、 网络热点的井喷和消亡 (一) 内容概要 一月份:空巢老人;二月份:微博打拐;三月份:日本地震;四月份:瘦肉精;五月份: 私奔;六月份:郭美美、故宫门;七月份:甬温高铁事故、达芬奇家具;八月份:卢俊卿; 九月份:美国大使;十月份:小悦悦;十一月份:校车;十二月份:? 以上是网络上的 2011 关键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事件层出不穷、热点屡屡变换,但 在短暂的热门过后,真正解决问题的能有几个?在国内,这个问题尤为严峻。许多的热点事 件,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关注后,归于沉寂,不了了之,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未能得到 妥善的解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人说,网络就是一个出气口,人们的不满在这里 发泄;发泄完了,也就不再那么愤怒了。诚然,这确实可以让社会不至于过不稳定而濒临崩 溃。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真的就没法解决了么?为什么每每重大事故最后都找“临时工” 来负责,而那些隐患似乎仍然未能有力化解,让人们放心?为什么那么大的损失,事件仍是 一件接一件的发生?难道那些无辜的生命就这样白白送掉了?他们的血能不能不白流? 这些质问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将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索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 典型案例 2009 年 6 月,一篇题为《最年轻市长硕士期间论文涉嫌抄袭》帖子在网上流传。发帖 者称,周森锋在清华期间投稿发表的一篇论文,与他人早前所写论文相似度超 50%,怀疑涉 嫌抄袭。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号称“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的方舟子先生抖出猛料,于 2009 年 6 月 27 日在其新浪博客中贴出一文,名为“‘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两篇论文都是 抄袭之作1 ”。 23 日,有人在网站上发帖,贴出了周森锋有专人在背后撑伞的工作照,惹来网友批评。 照片显示,在一处田地里,周森锋背着双手,面对镜头,貌似正在摆 pose,他的背后有一 人给他撑着伞。所谓的“高价烟”更将这位当时年仅 29 岁的周市长置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 尖。但是,自此事被网络围观之后,周森锋至始至终保持低调和回避。不久,网络关注降温, 打开网页,问津者鲜。 但这件事还没有终了。2011 年 4 月,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称,周森锋同志拟 1 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dzdm.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