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 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 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 可能性一一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 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 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 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 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 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晢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 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 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 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 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 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 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 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 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 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答案】BE 【解析】B项错在“就能够”,应该是“有可能”。E项是这类题型常见错误,“只要…… 就……”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査“筛选与整合的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选项涉及概念的把握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实就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把握。这类题目的设计,大多数时候是不会 照抄原文的,而是采用转换表述、筛选整合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不可机械地看原文 是否有这样的文字表述。 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白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答案】D 【解析】文本倒数第二节说“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 自由的可能性。”注意这里是“如果……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考查的是对与全文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 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 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 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 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 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 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 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 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 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 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 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 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 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 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 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 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 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答案】BE 【解析】B 项错在“就能够”,应该是“有可能”。E 项是这类题型常见错误,“只要…… 就……”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与整合的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选项涉及概念的把握、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实就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把握。这类题目的设计,大多数时候是不会 照抄原文的,而是采用转换表述、筛选整合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不可机械地看原文 是否有这样的文字表述。 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白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答案】D 【解析】文本倒数第二节说“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 自由的可能性。”注意这里是“如果……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 B。考查的是对与全文
主旨密切相关的“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概念的理解。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答案】①主观因素:个人认知和自觉追求的程度。②客观因素:权威、社会偏见、违 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会(学校)的促进和干涉。 【解析】本题作答思路一定要清晰,最好分主观和客观因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就是对文中有 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答 【答案】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②不断地、自觉地正确“内心的自由” 【解析】注意答题一定要全面,“创造性思想”要尽可能得到发展,“外在的自由”“内 心的自由”缺一不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要求在分析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 态度 三、(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 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 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 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 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 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 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 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晩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 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 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 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 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 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 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 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 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 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 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主旨密切相关的“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概念的理解。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 【答案】①主观因素:个人认知和自觉追求的程度。②客观因素:权威、社会偏见、违 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会(学校)的促进和干涉。 【解析】本题作答思路一定要清晰,最好分主观和客观因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就是对文中有 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答: 。 【答案】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②不断地、自觉地正确“内心的自由”。 【解析】注意答题一定要全面,“创造性思想”要尽可能得到发展,“外在的自由”、“内 心的自由”缺一不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要求在分析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 态度。 三、(2009 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 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 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 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 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 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 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 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 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 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 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 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 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 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 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 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 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 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