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摄入大量NaCl 92.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E.(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93.下列各项中,与组织液生成无关的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 B.静脉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血浆品体渗透压 E.组织液静水压 *94.肾小球肾病或慢性肝病时,发生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静脉回流受阻 95.影响毛细血管前扩约肌舒缩的主要因素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y-氨基丁酸 E.代谢产物和氧分压 96.血浆中水及溶质分子因静水压和(或)渗透压差异而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 称为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滤过D.重吸收E.吞饮 97.在组织液回流中,淋巴回流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 A.水分B.氨基酸 C.电解质D.葡萄糖 E.蛋白质 98.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 B.组织液中颗粒可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 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 D.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 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淋巴回流量约120mh 99.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76
76 C. 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 摄入大量 NaCl 92.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C.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E.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93. 下列各项中,与组织液生成无关..的因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 B. 静脉压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 血浆晶体渗透压 E. 组织液静水压 *94. 肾小球肾病或慢性肝病时,发生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 静脉回流受阻 95. 影响毛细血管前扩约肌舒缩的主要因素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多巴胺 D. γ-氨基丁酸 E. 代谢产物和氧分压 96. 血浆中水及溶质分子因静水压和(或)渗透压差异而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 称为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滤过 D. 重吸收 E. 吞饮 97. 在组织液回流中,淋巴回流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 A. 水分 B. 氨基酸 C. 电解质 D. 葡萄糖 E. 蛋白质 98. 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 B. 组织液中颗粒可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 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 D. 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 E.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淋巴回流量约 120 ml/h 99.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紧张素Ⅱ D.血管升压素 E.缓激肽 100.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升压素 D.谷氨酸 E.Yy-氨基丁酸 101.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 A.脊髓中间外侧柱 B.脊髓前角 C.延髓疑核 D.星状神经节 E.颈交感神经节 102.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 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E.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03.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是 A.肌浆网释放Ca+减少 B.肌浆网对Ca+的摄取减慢 C.自律细胞4期I电流减少 D.P细胞动作电位0期速度和幅度加大 E.平台期Ca2内流减少 104.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率加快由下列哪种受体介导的? A.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B.o2肾上腺素能受体 C.B,肾上腺素能受体 D.2肾上腺素能受体 E.M胆碱能受体 105.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起始于 A.迷走背核B.疑核 C.孤束核 D.星状神经节E.心内神经节 106.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最弱的组织是 A.窦房结B.房室交界 C.心房肌 D.房室束 E.心室肌 107.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升压素 D.谷氨酸 E.Y-氨基丁酸 108.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使 A.心房肌收缩能力增强 B.心肌细胞内cAMP增加 77
77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紧张素Ⅱ D. 血管升压素 E. 缓激肽 100. 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升压素 D. 谷氨酸 E. γ-氨基丁酸 101. 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 A. 脊髓中间外侧柱 B. 脊髓前角 C. 延髓疑核 D. 星状神经节 E. 颈交感神经节 102.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C.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 D.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E.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03.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是 A. 肌浆网释放 Ca2+减少 B. 肌浆网对 Ca2+的摄取减慢 C. 自律细胞 4 期 If电流减少 D. P 细胞动作电位 0 期速度和幅度加大 E. 平台期 Ca2+内流减少 104.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率加快由下列哪种受体介导的? A.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B.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C. 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 D. 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 E. M 胆碱能受体 105.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起始于 A. 迷走背核 B. 疑核 C. 孤束核 D. 星状神经节 E. 心内神经节 106.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最弱的组织是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 心房肌 D. 房室束 E. 心室肌 107.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血管升压素 D. 谷氨酸 E. γ-氨基丁酸 108. 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使 A. 心房肌收缩能力增强 B. 心肌细胞内 cAMP 增加
C.窦房结细胞IKACh通道激活 D.自律细胞4期I电流增加 E.房室交界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 109.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 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E.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10.下列哪种物质对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 A.CAMP B.血管活性肠肽 C.cGMP D.腺苷 E.Mg2+ 111.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D.阿片肽 E.谷氨酸 112.下列各类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主动脉B.微动脉C.毛细血管D.微静脉 E.大静脉 113.下列各器官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冠状动脉B.脑血管 C.肾血管 D.骨骼肌血管 E.皮肤血管 114.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引起的反应是 A.心率减慢 B.循环系统阻力降低 C.回心血量减少 D.血压降低 E.所支配的器官局部血流增加 115.下列哪一项能引起外周阻力降低? A.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 B.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降低 C.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D.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E.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116.下列有紧张性活动的神经纤维是 A.心迷走神经 B.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117.下列各项中,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神经纤维是 A.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B.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78
78 C. 窦房结细胞 IKACh 通道激活 D. 自律细胞 4 期 If电流增加 E. 房室交界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 109. 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A.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C.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 D. 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E. 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10. 下列哪种物质对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 A. cAMP B. 血管活性肠肽 C. cGMP D. 腺苷 E. Mg2+ 111. 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去甲肾上腺素 B. 乙酰胆碱 C.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D. 阿片肽 E. 谷氨酸 112. 下列各类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 主动脉 B. 微动脉 C. 毛细血管 D. 微静脉 E. 大静脉 113. 下列各器官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 A. 冠状动脉 B. 脑血管 C. 肾血管 D. 骨骼肌血管 E. 皮肤血管 114.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引起的反应是 A. 心率减慢 B. 循环系统阻力降低 C. 回心血量减少 D. 血压降低 E. 所支配的器官局部血流增加 115. 下列哪一项能引起外周阻力降低? A. 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 B. 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降低 C.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D.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 E.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116. 下列有紧张性活动的神经纤维是 A. 心迷走神经 B.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D.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117. 下列各项中,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神经纤维是 A.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B.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C.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D.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E.迷走神经 118.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P物质 E.血管活性肠肽 119.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 A.脊神经节B.脊髓 C.延髓缩血管区 D.延髓孤束核 E.下丘脑 120.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起源于 A.脊髓中间外侧柱 B.延髓疑核 C.延髓孤束核 D.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E.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121.下列关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B.感受器能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 C.在心动周期中,传入冲动频率随血压波动发生周期性变化 D.反射中枢是延髓孤束核 E.当传入冲动增多时,所有传出神经的冲动都减少 122.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减慢心率 B.增加冠脉流量 C.降低平均动脉压 D.重新分配各器官血流量E.稳定快速波动的血压 123.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 A.心内神经节B.星状神经节C.脊髓 D.延髓 E.下丘脑 124.通过轴突反射实现局部血管舒张的是 A.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B.交感舒血管纤维 C.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作用于2受体的交感缩血管纤维 125.下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是 A.刺激窦神经传入纤维 B.牵拉右心房 C.扩张膀胱 D.低频低强度刺激骨骼肌传入神经 E.高频高强度刺激皮肤传入神经 126.参与机体防御反应时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中枢主要位于 A.脊髓B.延髓C.丘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 79
79 C.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D.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E. 迷走神经 118.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P 物质 E. 血管活性肠肽 119.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 A. 脊神经节 B. 脊髓 C. 延髓缩血管区 D. 延髓孤束核 E. 下丘脑 120.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起源于 A. 脊髓中间外侧柱 B. 延髓疑核 C. 延髓孤束核 D.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E.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121. 下列关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B. 感受器能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 C. 在心动周期中,传入冲动频率随血压波动发生周期性变化 D. 反射中枢是延髓孤束核 E. 当传入冲动增多时,所有传出神经的冲动都减少 122.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 减慢心率 B. 增加冠脉流量 C. 降低平均动脉压 D. 重新分配各器官血流量 E. 稳定快速波动的血压 123.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 A. 心内神经节 B. 星状神经节 C. 脊髓 D. 延髓 E. 下丘脑 124. 通过轴突反射实现局部血管舒张的是 A.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B. 交感舒血管纤维 C.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D.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 作用于β2受体的交感缩血管纤维 125. 下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是 A. 刺激窦神经传入纤维 B. 牵拉右心房 C. 扩张膀胱 D. 低频低强度刺激骨骼肌传入神经 E. 高频高强度刺激皮肤传入神经 126. 参与机体防御反应时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中枢主要位于 A. 脊髓 B. 延髓 C. 丘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127.电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舒血管效应主要见于 A.肝脏 B.肾脏C.消化道D.皮肤 E.骨骼肌 128.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的动脉血压波动范围是 A.<50 mmHg B.50~100 mmHg C.100mmHg左右 D.100~150mmHg E.>150 mmHg 129.在持久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 A.敏感性降低 B.敏感性升高 C.敏感性不变 D.不起作用 E.发生重调定 130.实验使动物颈动脉窦内灌注压升高,不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A.窦神经上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B.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 C.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D.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E.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131.动物在切除缓冲神经后出现的变化是 A.平均动脉压水平先升高后降低 B.平均动脉压水平先降低后升高 C.平均动脉压水平基本不变,但有很大波动 D.动脉血压持久性升高而不能恢复 E.动脉压立即下降到脊休克水平 132.动脉血压升高时,下列哪项不是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 A.心交感紧张性减弱 B.心迷走紧张加强 C.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 D.交感舒血管紧张性加强 E.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133.压力感受性反射 A.平时不起作用 B.只起降压作用而无升压效应 C.主要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 D.随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敏感性增强 E.对心率几乎没有影响作用 134.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 B.情绪激动 C.失血 D.慢跑 E.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 135.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改变下列哪项活动状态而对体循环产生影响? 6
80 127. 电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舒血管效应主要见于 A. 肝脏 B. 肾脏 C. 消化道 D. 皮肤 E. 骨骼肌 128. 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的动脉血压波动范围是 A. < 50 mmHg B. 50~100 mmHg C. 100 mmHg 左右 D. 100~150 mmHg E. > 150 mmHg 129. 在持久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 A. 敏感性降低 B. 敏感性升高 C. 敏感性不变 D. 不起作用 E. 发生重调定 130. 实验使动物颈动脉窦内灌注压升高,不可能 ...出现的反应是 A. 窦神经上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B.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 C.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D. 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E. 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131. 动物在切除缓冲神经后出现的变化是 A. 平均动脉压水平先升高后降低 B. 平均动脉压水平先降低后升高 C. 平均动脉压水平基本不变,但有很大波动 D. 动脉血压持久性升高而不能恢复 E. 动脉压立即下降到脊休克水平 132. 动脉血压升高时,下列哪项不是..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 A. 心交感紧张性减弱 B. 心迷走紧张加强 C.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 D. 交感舒血管紧张性加强 E.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133. 压力感受性反射 A. 平时不起作用 B. 只起降压作用而无升压效应 C. 主要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 D. 随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敏感性增强 E. 对心率几乎没有影响作用 134. 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A. 动脉血压降低 B. 情绪激动 C. 失血 D. 慢跑 E. 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 135. 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改变下列哪项活动状态而对体循环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