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五课时 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之一:21.豆蔻年华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误例】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2.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误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23.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4.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 外的其他事物 【误例】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5.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 化 【误例】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附贬词误用褒义的主要有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14.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6.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15.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之二: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的错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老师不辞辛苦,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讲的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后用于表示诚心诚意的邀请或拜访 分析:王老师“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是去关心他,没有“邀请”“拜访”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讲的是宋人用拔苗的方法让禾苗长得更决,结果禾苗都死了的故事。后比喻不顾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 分析:“用青年队队员参赛”这是违反规定的行为,谈不上“不顾发展规律”,所以使用有误。 C.对这件珍藏多年的文物,博物馆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以后,及时修补羊圈,从此羊不再丢失的故事。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 失 分析:“珍藏多年的文物”并未丢失,不存在“出了差错”,也就不存在“设法补救”的问题,所以使用有误, D.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免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讲的是农夫因偶然捡到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守在此处,以期再有所获的故事。后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 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分析:“一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属于靠突发奇想而获得“意外的收获”,含有“侥幸心理”,所以使用有误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跨越了千山万水,传遍了五洲四海。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哪种信仰的人们,都会从奥运圣火的传递 中,感受到它彰显的进取精神,领悟到它承载的友谊信息,体会到它倡导的和平宗旨。“圣火”的传递 A.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B.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C.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D.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6.名著阅读(3分)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 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 ,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 ,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 之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为支援灾区,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准备在全校范围 内开展一次募捐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7.募捐现场的一块展板上有下面两则材料,为了向前来参加募捐活动的同学做介绍,团委书记请你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 息。(2分) 【材料一】 震后不到1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震后不到2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赴灾区。随即, 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计:5月24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261.01亿元 月28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347.87亿元:6月2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417.42亿元。 【材料二】 各界支援灾区物资统计表(累计 时间帐篷(万顶)被子(万床)衣物(万件)燃油(万吨)煤炭(万吨) 5月24日 44.814 241.9347 330.4526 60.19 386.61 875.73 6月2日 441,12 1153.82 (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五课时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之一:21.豆蔻年华 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误例】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2.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误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23.大快人心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误例】最近,老王的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考上了大学,下岗的妻子也找到了工作。老王乐得合不拢嘴: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24.休戚相关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 外的其他事物。 【误例】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5.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 化。 【误例】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附:贬词误用褒义的主要有: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6.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4.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5.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之二: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的错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不辞辛苦,三顾茅庐 ....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讲的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后用于表示诚心诚意的邀请或拜访。 分析:王老师“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是去关心他,没有“邀请”“拜访”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讲的是宋人用拔苗的方法让禾苗长得更决,结果禾苗都死了的故事。后比喻不顾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 反将事情弄糟。 分析:“用青年队队员参赛”这是违反规定的行为,谈不上“不顾发展规律”, 所以使用有误。 C.对这件珍藏多年的文物,博物馆要采取亡羊补牢 ....的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以后,及时修补羊圈,从此羊不再丢失的故事。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 失。 分析:“珍藏多年的文物”并未丢失,不存在“出了差错”,也就不存在“设法补救”的问题,所以使用有误。 D.一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讲的是农夫因偶然捡到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守在此处,以期再有所获的故事。后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 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分析:“一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属于靠突发奇想而获得“意外的收获”,含有“侥幸心理”,所以使用有误。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跨越了千山万水,传遍了五洲四海。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哪种信仰的人们,都会从奥运圣火的传递 中,感受到它彰显的进取精神,领悟到它承载的友谊信息,体会到它倡导的和平宗旨。“圣火”的传递,__________ A.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B.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C.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D.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6.名著阅读(3 分)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 “_________________”,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 之三、综合性学习(共 8 分)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 28 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 8 级强烈地震。为支援灾区,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准备在全校范围 内开展一次募捐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7.募捐现场的一块展板上有下面两则材料,为了向前来参加募捐活动的同学做介绍,团委书记请你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 息。(2 分) 【材料一】 震后不到 l 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震后不到 2 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赴灾区。随即, 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计:5 月 24 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 261.01 亿元;5 月 28 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 347.87 亿元;6 月 2 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 417.42 亿元。 【材料二】 各界支援灾区物资统计表(累计) 时间 帐篷(万顶) 被子(万床) 衣物(万件) 燃油(万吨) 煤炭(万吨) 5 月 24 日 44.814 241.9347 330.4526 33.6 72.3 5 月 28 日 60.19 386.61 875.73 48 101 6 月 2 日 71.29 441.12 1153.82 65 135 (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募捐活动中,学校广播站小记者采访你,请你对在地震中失去校园的同龄人说几句安慰和鼓励的话。(用上“素不相识”“自强 不息”两个词)(4分) 亲爱的同学 9.募捐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宣传委员准备写一份这次活动的纪实报道。下面是围绕“情系灾区”这一主题所写的报道草稿,请你 将其中不必要的两个句子挑出来。(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处)(2分) ①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筹办的“情系灾区”募捐活动日前在学校礼堂举行。②学生会主席就这次募捐活动的意义进行了动员 ③他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伸出双手,献出爱心,积极参加募捐活动。④在募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自觉遵守会场纪律。⑤ 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和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带头捐款。⑥接着,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日的积蓄放入捐款箱。⑦学校广播站的 小记者就这次募捐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⑧募捐活动结束后,初三年级一班的部分同学留下来打扫了会场 不必要的句子是:第 、现代文阅读 烛 李丰春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8.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3分)答 9.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2分)答 10.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6分) 11.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吕丁丁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像,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 “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信任和爱 只剩下两颗星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 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 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 爸爸走进来 那如果呢?”“没有如果!”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 “爸爸呀,只是如果……” “啊!知道了。 “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这是谁的笔记呀?” 颗星碎了 “同学的。” 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你自己的呢?”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 “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 再重新排列………” “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 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 “我只是参照一下……” 我们翻了辞典呀……” “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 只剩最后一颗星。 “你背几首我听听!” 27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 “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啊,在“千人’。” 颗星碎了。 “那是什么地方?” 17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 “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 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 “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 “上课的时候?” “这女孩子太不稳重。 “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 “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 他没有了星星 “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 12、请从“父亲”或“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评价。(4分) 13、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或语言上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14、文中划线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15、“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句中加点的词,你如何理解?(4分) 16、文中从“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到“他没有了星星”,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星星没有消失,你认 为他在27岁时会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小说的结尾写到:“几年后,他成了父亲。”你认为“他”会怎样教育子女?说出你的理由。(6分)
8.募捐活动中,学校广播站小记者采访你,请你对在地震中失去校园的同龄人说几句安慰和鼓励的话。(用上“素不相识”“自强 不息”两个词)(4 分) 亲爱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募捐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宣传委员准备写一份这次活动的纪实报道。下面是围绕“情系灾区”这一主题所写的报道草稿,请你 将其中不必要 ...的两个句子挑出来。(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处)(2 分) ①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筹办的“情系灾区”募捐活动日前在学校礼堂举行。②学生会主席就这次募捐活动的意义进行了动员。 ③他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伸出双手,献出爱心,积极参加募捐活动。④在募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自觉遵守会场纪律。⑤ 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和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带头捐款。⑥接着,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日的积蓄放入捐款箱。⑦学校广播站的 小记者就这次募捐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⑧募捐活动结束后,初三年级一班的部分同学留下来打扫了会场。 不必要的句子是:第______句 第______句 二、现代文阅读 烛 心 李丰春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8.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3 分) 答: 9.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2 分) 答: 10.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6 分) 答: 11.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答: 星 逝 吕丁丁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像,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 信任和爱。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 “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 “那如果呢?”“没有如果!” “爸爸呀,只是如果……” “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一颗星碎了。 13 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 再重新排列……” “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 “我们翻了辞典呀……” “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 “你背几首我听听!” “……” “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一颗星碎了。 17 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 气……” “上课的时候?” “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 “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 “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 “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 “爸……” “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只剩下两颗星。 21 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 爸爸走进来。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 “啊!知道了。” “这是谁的笔记呀?” “同学的。” “你自己的呢?” “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 “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 “我只是参照一下……” “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只剩最后一颗星。 27 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 “啊,在‘千人’。” “那是什么地方?” “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 “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 “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 “这女孩子太不稳重。” “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他没有了星星。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12、请从“父亲”或“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评价。(4 分) 13、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或语言上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 分) 14、文中划线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2 分) 15、“21 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句中加点的词,你如何理解?(4 分) 16、文中从“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到“他没有了星星”,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星星没有消失,你认 为他在 27 岁时会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17、小说的结尾写到:“几年后,他成了父亲。”你认为“他”会怎样教育子女?说出你的理由。(6 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五课时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再现名人风采 13.命运就是西楚霸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一心报国而屡遭排挤后遗留 在汩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 是保尔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骨气就是那一页页辉煌的诗文 14.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 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人应具 有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的重要。 15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 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16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 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之二:成语知识 1.间不容发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2.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 方打官司”。 【误例】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3.拍手称快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不足为训 足:值得。训:准则,典范。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误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5.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附贬词误用褒义的主要有: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22.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符合实际。 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 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弟弟的来信 (1)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 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2)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 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3)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 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4)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 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 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5)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裏,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 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 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6)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 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 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 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 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8)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 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 ,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五课时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再现名人风采 13. 命运就是西楚霸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一心报国而屡遭排挤后遗留 在汩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 是保尔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骨气就是那一页页辉煌的诗文。 14.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 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人应具 有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的重要。 15.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 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16.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 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之二:成语知识 1.间不容发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2.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 方打官司”。 【误例】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3.拍手称快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4.不足为训 足:值得。训:准则,典范。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误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5.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附:贬词误用褒义的主要有: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2.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 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 符合实际。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3.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弟弟的来信 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 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⑵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 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⑶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 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⑷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 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 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⑸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 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 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⑹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 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 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⑺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 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 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⑻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 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 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9)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0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D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⑩D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 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一是爹!” 3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04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①5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 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个字) (2) (3) (4) 2.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 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莱。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 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1)说明爹 (2)这样写的作用是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4))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光阴赵丽宏 (1)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2)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3)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 他的脚步 (4)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 不能使他停步 (5)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7)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8)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 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 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9)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0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αD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 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①2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3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00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①5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λ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⑼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⑽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⑾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⑿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 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一是爹!” ⒀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⒁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⒂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 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 15 个字) (1) (2) (3) (4) 2.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 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莱。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 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1)说明爹 (2)这样写的作用是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答:(1) (2) (3) (4)) (5)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 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光 阴 赵丽宏 ⑴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⑵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⑶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 他的脚步。 ⑷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 不能使他停步。 ⑸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⑹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⑺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⑻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 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 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⑼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⑽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⑾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 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⑿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⒀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⒁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⒂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3.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五课时 一、基础知识 之一、再现修辞魅力 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记忆:美丽又是平 静的,平静的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追求,就是千年不变的至情,百代流传的绮梦:是沁人心脾,令人留连的田园风光:是一个人、一个家 个民族、一个国家奋斗不息的崇高理想。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了一个个古老而又美好的传说:有了追求,才 有了一座座绵延无边、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有了追求,才有了一尊尊屹立于天地之间、永不低头的雕像。 3.“我能行从哪里来?”有人不禁会问。 听见了,孙中山在长江的军舰上回答:从对民族的热爱中来,从对国家的责任中来 听见了,普罗米修斯在高山的锁链上回答:从对光明的向往中来,从对温暖的渴求中来; 听见了,安贞焕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回答:从对自己的信心上来,从别人的期待中来。 4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 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请保留一单纯,使你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5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 笑脸,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6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 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 之二:成语知识 6.日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 “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7.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误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8.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9.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 续不断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煕攘攘,不绝如缕。 10.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误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附: 对象误用的主要有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画儿运笔不拘束。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9.循序渐近: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12.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 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一一尽 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 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 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氩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 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 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 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竞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 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 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 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淸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五课时 一、基础知识 之一、再现修辞魅力 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记忆;美丽又是平 静的,平静的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追求,就是千年不变的至情,百代流传的绮梦;是沁人心脾,令人留连的田园风光;是一个人、一个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斗不息的崇高理想。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了一个个古老而又美好的传说;有了追求,才 有了一座座绵延无边、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有了追求,才有了一尊尊屹立于天地之间、永不低头的雕像。 3.“我能行从哪里来?”有人不禁会问。 听见了,孙中山在长江的军舰上回答:从对民族的热爱中来,从对国家的责任中来; 听见了,普罗米修斯在高山的锁链上回答:从对光明的向往中来,从对温暖的渴求中来; 听见了,安贞焕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回答:从对自己的信心上来,从别人的期待中来。 4.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 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请保留一单纯,使你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5.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 笑脸,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6.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 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 之二:成语知识 6.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 “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7.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误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8.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9.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 续不断”。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10.长此以往 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误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附: 对象误用的主要有: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12.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 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 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 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19.循序渐近: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 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 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 4 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 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 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氩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 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 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 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竞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 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 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 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