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基础知识 之一:仿写:归纳仿写题 归纳仿写题,是根据命题者所给的一句话,按照所给的这句话的格式仿写若干句与之相关联的话,最后一句话要根据前面几句话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例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就可以仿写为: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如果你是一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诗歌仿写题,是命题者给一首诗,老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仿写 例句:仿照下面比喻形式,另写一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符,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我们可以仿写为:天空是云的娱乐园:风是碰碰车,虹是跷跷板,月亮、星星是天空的游客。 之二:课内第六单元 1.改正下列黑体字的错误注意 炫(xian)耀 称( chang)职 爵(jo0)士 附和(huo) 莽莽榛榛(zen) 溅(qion)落 踪( zhong)迹萤 2.按照要求默写诗句 (1)《天上的街市》中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的诗句是:你看, 定然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2)《过故人庄》的颔联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中虚写相逢情景的诗句是: 。(5)《泊秦淮》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6)《浣溪沙》中广为传颂的名句是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身着她生气。 蔚蓝的天空像镜子映照着她的心思。 4.文学常识填空 (1)从体裁看,《女娲造人》是 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 故事:《蚊子和狮子》是 故事 (2)选自《伊索寓言》的课文是 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是 选自《淮南子》的寓言是 (3)从诗词的格律来看,《龟虽寿》属于 寺:《过故人庄》属于 诗:《夜雨寄北》属于 寺:《浣 溪沙》属于 5.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龟虽寿》中用神龟、腾蛇这些长寿之物对吟咏“老骥”和“烈士”有什么作用?作用 (2)宋国富人智子疑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因 (3)我们从塞翁“丢马”“得马”和“折其髀”“父子相保”等事件中发现了什么道理?道理 (4)我们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哲理?哲理: 6.解释下列文言短语中的黑体词。 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 人皆吊之 亡而入胡: 将胡骏马 居数月 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以跛之故: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此何遽不为福乎? 之三:实战演练 3.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仿句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这里指失业在家。) B.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降临到他们身上。(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 提炼的意思。) 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这里借指文学才华。)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春晖中学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开展话说“嫦娥奔月”。B.今年春节前后各大媒体详细报道了抗击冰雪灾害的感人事迹。C.国 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抵达大陆后,受到了大陆人民的亲切欢迎 D.藏独分子的言论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歪曲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 6.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 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7.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分) 顾客: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厂长(惊喜的):是吗?顾客: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 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 8.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8分) (1)2008年6月3日,奥运圣火传递到巴渝大地,你所在班级举办“传圣火,迎奥运”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结合“传递圣火”主题,拟一则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分)宣传标语 ②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弟圣火,巴渝大地 迎奥运,华夏子孙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分)绰号 相关情节: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基础知识 之一:仿写:归纳仿写题 归纳仿写题,是根据命题者所给的一句话,按照所给的这句话的格式仿写若干句与之相关联的话,最后一句话要根据前面几句话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例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可以仿写为: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如果你是一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诗歌仿写题 诗歌仿写题,是命题者给一首诗,考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仿写。 例句:仿照下面比喻形式,另写一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符,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我们可以仿写为:天空是云的娱乐园;风是碰碰车,虹是跷跷板,月亮、星星是天空的游客。 之二:课 内 第 六 单 元 1.改正下列黑体字的错误注意。 炫(xián)耀 称(chàng)职 呈(céng)报 爵(jiáo)士 附和(huò) 莽莽榛榛(zēn) 溅(qián)落 踪(zhōng)迹 萤(yún)火 改正: 2.按照要求默写诗句。 (1)《天上的街市》中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的诗句是:你看, ,定然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 (2)《过故人庄》的颔联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4)《夜雨寄北》中虚写相逢情景的诗句是: , 。(5)《泊秦淮》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 (6)《浣溪沙》中广为传颂的名句是: , 。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身着她生气。 蔚蓝的天空像镜子映照着她的心思。 ; 。 4.文学常识填空。 (1)从体裁看,《女娲造人》是 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 故事;《蚊子和狮子》是 故事。 (2)选自《伊索寓言》的课文是 ;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是 ;选自《淮南子》的寓言是 ; (3)从诗词的格律来看,《龟虽寿》属于 诗;《过故人庄》属于 诗;《夜雨寄北》属于 诗;《浣 溪沙》属于 诗。 5.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龟虽寿》中用神龟、腾蛇这些长寿之物对吟咏“老骥”和“烈士”有什么作用? 作用: (2)宋国富人智子疑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因: (3)我们从塞翁“丢马”“得马”和“折其髀”“父子相保”等事件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道理: (4)我们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哲理? 哲理: 6.解释下列文言短语中的黑体词。 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 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 大亡其财: 亡而入胡: 将胡骏马: 居数月: 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以跛之故: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此何遽不为福乎? 之三:实战演练 3.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2 分)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句: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这里指失业在家。) B.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降临到他们身上。(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 提炼的意思。) 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这里借指文学才华。)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春晖中学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开展话说“嫦娥奔月”。 B.今年春节前后各大媒体详细报道了抗击冰雪灾害的感人事迹。 C.国 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抵达大陆后,受到了大陆人民的亲切欢迎。 D.藏独分子的言论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歪曲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 6.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 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 很多桥墩。 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7.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 分) 顾客: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 厂长(惊喜的):是吗? 顾客: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 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8.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8 分) (1)2008 年 6 月 3 日,奥运圣火传递到巴渝大地,你所在班级举办“传圣火,迎奥运”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结合“传递圣火”主题,拟一则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 分) 宣传标语: ②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 分) 递圣火,巴渝大地 迎奥运,华夏子孙 (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 分) 绰号: 相关情节:
二、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感动铃兰 ①距离5月12日己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 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 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 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 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 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 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己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 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己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 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10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成都108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 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 看到CIⅤ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 分明看到他老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100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 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 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 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 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20.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分)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3.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24.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 远”一词的?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4分) 眼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 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 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 从此,我惯以冷峻 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 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 隐藏在酶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 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 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己经失明了 0D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1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 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0这件事情己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 种强做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 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00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己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 意 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这 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2分) 20.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2分) A.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B.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21.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 陈述。(4分) 答:① 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3.文章写”我在黄昏时的一条山路上赶路寻找”宿店”,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你认 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感动 铃 兰 ①距离 5 月 12 日已经过去了整整 11 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 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 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 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 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 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 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③车刚驶出厂门,我就惊呆了:路上的水泥砖块抛洒了一地,国营大厂的围墙塌了有一半。我的心揪紧了!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才稍微镇定了许多。幼 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已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 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 10 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 7.8 级大地震,成都 108 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 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 看到 CCTV 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 的水泥块映入眼帘时我竟哭出了声,教学楼的倒塌是这次地震里受灾最严重的。温总理摸黑从瓦砾堆中拎起一个孩子的书包和一只鞋子时,我分明看到他老 人家眼里泪花四溢啊!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 100 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 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 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 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 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20.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 分) 答: 2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 分)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 ....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23.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答: 24.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 远”一词的? 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4 分) 答: 眼 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 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 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 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 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 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 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 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⑾“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⑿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 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⒀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 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 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⒁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 意义。 ⒂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这 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2分) 20. 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2分) A. 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B. 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21. 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 条陈述。(4分) 答:① ② ③ ④ 22. 文 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3. 文章写“我”在黄昏时的一条山路上赶路寻找“宿店”,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你认 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4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成语练习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14、离开了队伍。(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6、宏伟美丽。(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8、伟大的功绩。(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5、形容整齐有秩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31、相处没有冲突。( 30、形容非常赞赏。( 32、永远没有尽头。()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34、灿烂多彩。( )35、比喻没有办法。(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之二:课内课外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是日更定( )(2)余拿一小船( )(3)拥毳衣炉火( )(4)客此(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舟子:舟子喃喃曰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之三:实战演练7.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请简要介绍该徽标的构成及所要蕴含的意义。(100字左右,4分) 8.综合性学习。(3分) (1)下面是据端午传说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 (2)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1分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语段衔接完整(只填序号)。(3分)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 的 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 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高原随想(节选)李钢 ①我在寒冷的季节来到高原 ②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处回望,我看见了雪山。雪堆积在雪山上,闪闪发光。冷调子的太阳照着它,像银子:暖调子的太阳 照着它,像金子。金山银山总是让看见它的人们惊喜不已,千辛万苦跑近了一看,是雪,人就走开了。雪那么洁白,却把雪山变得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成语练习: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 )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 6、宏伟美丽。( )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 8、伟大的功绩。( )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 14、离开了队伍。( ) 1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 )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 )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 25、形容整齐有秩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 31、相处没有冲突。( ) 30、形容非常赞赏。( ) 32、永远没有尽头。( )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 3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 34、灿烂多彩。( ) 35、比喻没有办法。( )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 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 之二:课内课外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⑶拥.毳衣炉火( ) ⑷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之三:实战演练 7.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请简要介绍该徽标的构成及所要蕴含的意义。(100 字左右,4 分) 8. 综合性学习。(3 分) (1)下面是据端午传说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 分) 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 下联: (2)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1 分)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语段衔接完整(只填序号)。(3 分) 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 的。 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二、 现代文阅读(30 分) 高原随想(节选)李 钢 ①我在寒冷的季节来到高原。 ②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处回望,我看见了雪山。雪堆积在雪山上,闪闪发光。冷调子的太阳照着它,像银子;暖调子的太阳 照着它,像金子。金山银山总是让看见它的人们惊喜不已,千辛万苦跑近了一看,是雪,人就走开了。雪那么洁白,却把雪山变得
③高原的风是耀眼的。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仿佛把阳光也刮过来了。我不得不闭上眼,刹那间,风就把无数根太 阳的毛刺热辣辣痒酥酥地钉满在我身上。 ⑩风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感觉它是有鳞的。有好几次它掀掉了我的帽子,我不知它是用爪子掀掉的还是用触须扫掉的,风 不喜欢帽子。风喜欢朝旷地和山谷狂奔,很远的地方一眨眼就跑到了。在洼地,曾有一股风猛烈地掀我,我努力稳住脚跟,风就把 我踩在地上的身影刮走了,我的影子掠过了好几座山梁,替我看见了我将要到达的地方。 ⑤风的声音多半是粗哑的低吼和凄厉的呼啸,但是有一个早晨,我在结冰的海子旁听到了风唱。起先是一股风的独唱,接着, 许多股风加入了合唱,庄严浑厚,在海子上空回荡。我脚下的冰层颤动着炸裂,发出打击乐般清脆的响声。这时,太阳从我肩头升 了起来,照亮了海子、风和树林,我在瞬间的辉煌中激动不已。 ⑥还有一些时候,风也把另外的声音带来。比如它曾把远处寺院的鼓乐声传到我耳边,又把山坡上的经幡刮得呼啦啦地响。更 有一个下午,我行走在无人地带,忽然一阵风带来一个女人清亮的断断续续的歌声。我不知那歌声起自何处,起码在几座大山背后 或许更远,在高原尽头,时间深处。不管在哪里,只有风能越过 ⑦但是在高原,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那是一片被天火烧死的杉树,布满了山谷。烧焦的树倒下了,构成了巨大的黑色图案 而图案之中,更多的树,枝叶焚尽,躯干斑驳,却依然直直地挺立,尖刺一般指向天空。那是死去的树的骨骼,保持着生前的姿态。 在一个黄昏,我看见了树的墓园,看见了树用自己的骨骼为自己立的墓碑。 ⑧卓玛在高原上,就像云在天上。卓玛在高原上走着,就像云在天上飘。卓玛是藏语仙女的意思,就像云是云的意思 ⑨我管所有的藏族女子都叫卓玛。卓玛从村庄走出,卓玛从山上走下,卓玛在冰河旁背水,卓玛在泉边洗衣服。我找人问路, 喊声卓玛,一个卓玛回过头,四个卓玛回过头,所有的卓玛都回过头。她们的眼睛一尘不染。其实她们各有各的名字,有的叫央宗 有的叫旺姆,但心里却是卓玛 ⑩0卓玛在高原上生儿育女。生了女儿仍是卓玛。卓玛老了就到寺院去,虔诚地伏在高高的门槛上。我在寺院碰到老年的卓玛, 她告诉我,她的头发白了。我抬起头,寺院的飞檐上飘着一朵云。云是转世的卓玛 ω高原的天空是云的天空,聚集着世界上最漂亮的云。云像高原的灵魂,它们轻盈多姿,飘来飘去,遮住太阳又散开,在晨曦 和暮色中变成缤纷的彩霞。云落在山头是雪,落在山腰是雾,落在草甸上是深亮的海子 ①D云,无处不 选自《经典散文》(2007年版),有删改] 6.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高原之雪、风、云的主要特点。(6分) 17.文中说“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句中的“亮”字能否换成“猛”字?为什么?(4分) 8.作者“随想”于高原上的许多景物,但为什么说“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4分) 9.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含义?请作简要概括。(4分) 破茧成蝶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 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 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 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 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 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 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 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 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 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 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分) 答:(1) 21.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虛”与”实”之间的”穿越 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分) 22.第3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 引用它的目的是 (3分) 23.第5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岀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 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灬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得了"清 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志?(4分)
那么神秘。 ③高原的风是耀眼的。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仿佛把阳光也刮过来了。我不得不闭上眼,刹那间,风就把无数根太 阳的毛刺热辣辣痒酥酥地钉满在我身上。 ④风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感觉它是有鳞的。有好几次它掀掉了我的帽子,我不知它是用爪子掀掉的还是用触须扫掉的,风 不喜欢帽子。风喜欢朝旷地和山谷狂奔,很远的地方一眨眼就跑到了。在洼地,曾有一股风猛烈地掀我,我努力稳住脚跟,风就把 我踩在地上的身影刮走了,我的影子掠过了好几座山梁,替我看见了我将要到达的地方。 ⑤风的声音多半是粗哑的低吼和凄厉的呼啸,但是有一个早晨,我在结冰的海子旁听到了风唱。起先是一股风的独唱,接着, 许多股风加入了合唱,庄严浑厚,在海子上空回荡。我脚下的冰层颤动着炸裂,发出打击乐般清脆的响声。这时,太阳从我肩头升 了起来,照亮了海子、风和树林,我在瞬间的辉煌中激动不已。 ⑥还有一些时候,风也把另外的声音带来。比如它曾把远处寺院的鼓乐声传到我耳边,又把山坡上的经幡刮得呼啦啦地响。更 有一个下午,我行走在无人地带,忽然一阵风带来一个女人清亮的断断续续的歌声。我不知那歌声起自何处,起码在几座大山背后, 或许更远,在高原尽头,时间深处。不管在哪里,只有风能越过。 ⑦但是在高原,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那是一片被天火烧死的杉树,布满了山谷。烧焦的树倒下了,构成了巨大的黑色图案; 而图案之中,更多的树,枝叶焚尽,躯干斑驳,却依然直直地挺立,尖刺一般指向天空。那是死去的树的骨骼,保持着生前的姿态。 在一个黄昏,我看见了树的墓园,看见了树用自己的骨骼为自己立的墓碑。 ⑧卓玛在高原上,就像云在天上。卓玛在高原上走着,就像云在天上飘。卓玛是藏语仙女的意思,就像云是云的意思。 ⑨我管所有的藏族女子都叫卓玛。卓玛从村庄走出,卓玛从山上走下,卓玛在冰河旁背水,卓玛在泉边洗衣服。我找人问路, 喊声卓玛,一个卓玛回过头,四个卓玛回过头,所有的卓玛都回过头。她们的眼睛一尘不染。其实她们各有各的名字,有的叫央宗, 有的叫旺姆,但心里却是卓玛。 ⑩卓玛在高原上生儿育女。生了女儿仍是卓玛。卓玛老了就到寺院去,虔诚地伏在高高的门槛上。我在寺院碰到老年的卓玛, 她告诉我,她的头发白了。我抬起头,寺院的飞檐上飘着一朵云。云是转世的卓玛。 ⑾高原的天空是云的天空,聚集着世界上最漂亮的云。云像高原的灵魂,它们轻盈多姿,飘来飘去,遮住太阳又散开,在晨曦 和暮色中变成缤纷的彩霞。云落在山头是雪,落在山腰是雾,落在草甸上是深亮的海子。 ⑿云,无处不在。 [选自《经典散文》(2007 年版),有删改] 16.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高原之雪、风、云的主要特点。(6 分) 雪: 风: 云: 17. 文中说“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句中的“亮”字能否换成 “猛”字?为什么?(4 分) 答: 18. 作者“随想”于高原上的许多景物,但为什么说“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4 分) 答: 19. 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含义?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 破茧成蝶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 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 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 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 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 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 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 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 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 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 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 分) 答:(1) (2) 21.第 4 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虚”与“实”之间的“穿越”: 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过 程, 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 分) 22.第 3 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 引用它的目的是 。(3 分) 23.第 5 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 必须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 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 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 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志?(4 分)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基础知识 :病句知识:40.截至到("截至"即”截止到(某个时候),“与"到”字意思重复。删去”到") 1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含"许多"之意。删去"无数")20.密切人际间关系、加强国际间交流("际"意即″彼此之间"。删去"间") 8.不许互相厮打("厮"即”互相"。删去"互相") 19.妄自菲薄自己("妄自菲薄"是宾语前置,”自”即”自 1.阅读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杂志的总称。删去"杂志”)22.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即"到来”,故应改为"莅临我校指导") 23.安排部署("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24.难言之隐的苦衷("隐"即”苦衷”。删去"之隐"或”的苦衷”) 25.浑身遍体鱗伤(″遍体″与″浑身″冋义。删去″浑身″)26.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意即ˆ被大方之人见笑″,删去″被人″) 27.因公殉职("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为公务”和"因公”意思相同,一般常说”以身殉职”) 8.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含有”自己感到,自己觉得”的意思。删去"感到") 9.百姓生灵涂炭("生灵"即”百姓"。删去"百姓”)30.正方兴未艾("方”就是"正"。删去"正”) 31.首次破了天荒("破天荒"即谓”首次。删去″首次")32.连续蝉联冠军("蝉联"即谓"连续”。删去”连续”) 33.差别悬殊很大("悬"意即"距离远、差别大":"殊"相当于"很、十分"。"悬殊″=差别很大、差距很大) 34.您的令郎、您的令尊("令"是敬辞,只用于对方,”令郎”即对方的儿子,"令尊”即对方的父亲。删去您的”) 35.我的家父、我的家兄(”家”是谦辞,只用于己方,“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删去”我的") 6.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胜利归来”) 37.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删去"于") 8.近乎于(近,接近:乎,于。"近乎"即接近于”,其后再跟”于”字,语义重复:宜删去”于”字,或改”近乎”为"接近"。) 9.又复活了("复活”的"复”即”再、又","又~了”的”又”字显然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之二:实战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主动回答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鹜远 类别人数分比十人数百分比 G.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丁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遇迩 初中生30676.5%7218%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高中生22857%1829.5% A.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B.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C.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北京奧组委最终确定“福娃”为北京奧运会的吉祥物。 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 子变成了嫩芽,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國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 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⑤种子在这玦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 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②③① 5.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月照窗前竹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王维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 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8.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 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C.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D.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分)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2分) (3)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2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2分) ll.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答 12.右上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3分)答: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3分)答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基础知识 之一:病句知识:40.截至到("截至"即"截止到(某个时候),"与"到"字意思重复。删去"到") 1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含"许多"之意。删去"无数")20.密切人际间关系、加强国际间交流("际"意即"彼此之间"。删去"间") 18.不许互相厮打("厮"即"互相"。删去"互相") 19.妄自菲薄自己("妄自菲薄"是宾语前置,"自"即"自己") 21.阅读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杂志的总称。删去"杂志")22.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即"到来",故应改为"莅临我校指导") 23.安排部署("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24.难言之隐的苦衷("隐"即"苦衷"。删去"之隐"或"的苦衷") 25.浑身遍体鳞伤("遍体"与"浑身"同义。删去"浑身") 26.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意即"被大方之人见笑",删去"被人") 27.因公殉职("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为公务"和"因公"意思相同,一般常说"以身殉职") 28.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含有"自己感到,自己觉得"的意思。删去"感到") 29.百姓生灵涂炭("生灵"即"百姓"。删去"百姓") 30.正方兴未艾("方"就是"正"。删去"正") 31.首次破了天荒("破天荒"即谓"首次"。删去"首次") 32.连续蝉联冠军("蝉联"即谓"连续"。删去"连续") 33.差别悬殊很大("悬"意即"距离远、差别大";"殊"相当于"很、十分"。"悬殊"=差别很大、差距很大) 34.您的令郎、您的令尊("令"是敬辞,只用于对方,"令郎"即对方的儿子,"令尊"即对方的父亲。删去"您的") 35.我的家父、我的家兄("家"是谦辞,只用于己方,"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删去"我的") 36.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胜利归来") 37.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删去"于") 38.近乎于(近,接近;乎,于。"近乎"即"接近于",其后再跟"于"字,语义重复;宜删去"于"字,或改"近乎"为"接近"。) 39.又复活了("复活"的"复"即"再、又","又~了"的"又"字显然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之二:实战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 ....,流连忘返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 C.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丁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遇迩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B.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C.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北京奥组委最终确定“福娃”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 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 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固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 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 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5.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 A.月照窗前竹 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8.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 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 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 B.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 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 D. 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 分)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2 分) (3)从 2008 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2 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11.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右上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3分)答: (2) 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3分)答: 类别 主动回答 被动回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生 354 88.5% 26 6.5% 初中生 306 76.5% 72 18% 高中生 228 57% 118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