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现代神经杉隙学口 递减,中线和脑室内占位病变可无大脑前动脉侧移位。大脑前动脉侧移位的形状有弧形、反 “3”字形、直线形、编斜形等、额极征阳性即反“3”字形移位,提示占位病变不位于额极区;大脑 镰征阳性提示占位病变不位于大脑镰旁,由于大脑前动脉主干侧移而末梢支被大脑镰阻挡无 移位早钩形。 脑血管局部移位情况可提示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良性病变膨胀性生长,呈弧形 包绕移位,知如手抱球状:恶性病变呈浸润4长,血管伸直、聚集或分离移位。 2,血管形态和循环时间改变血管形态改变有血管扭曲扩张、梭形膨大、痉孪变窄、阻断 闭塞、轮廓不规则或模糊等。循环时间改变有脑血循环加速、静脉早显、血流缓慢或停滞、侧支 循环等。肿瘤循环包括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血管和肿瘤着色等。 3.脑积水征侧位上大脑前动脉分支伸直上移;大脑中动脉向前上移位,虹吸部开口张 大。正位上大脑前动脉在中线呈直线上升,大脑巾动脉向外侧移位,二者间距离加大。严重的 脑积水显示脑血管分支普遍性细小、伸直,呈枯树枝状 4.脑庙改变 (1)大脑镰疝显示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As被大脑镰阻挡呈钩形(大脑镰征)。 (2)小脑幕下疝及上疝前者可见脉络膜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后者小脑上动脉 问上移位。 (3)枕大孔病小脑后下动脉向下移位于枕骨大孔平面以下 5.硬脑膜积液征硬脑膜积液血管造影上,显示末梢脑血管离开颅骨内板向下移位,出 现一无血管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无血管区范围固较)“,呈新月形:慢性者呈半圆形,其内缘较 平直,范围小。硬膜外血肿呈双凸镜或者梭形。血管造影上不能区别硬脑膜积液的性质为水、 脓液或者出血。 第3节脑CT扫描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X线摄彭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首 先由Hounsfeild设计,1968年英国E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用于头部扫描的CT机。1975年全身 CT机问世,CT扫描便由头部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检查。 一、技术原理 CT机的工作原理,是使准直的X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的一定厚度进行扫描,由探测器记 录该层面的X线信息,经光电管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息,输人 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各点的X线吸收系数值,排列成数字矩阵,存储于磁盘 中。再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数字矩阵转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矩阵,并在电视屏上显示出 来,便形成了该扫描层面的(T图像:由此知,T描图像实质上是-种数字重建图像。 CT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扫描系统:含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框架等,用以对检查部位 进行扫描: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数字信息进行运算处理,形成数字矩阵并重建图像; ③存储和显示系统:储存信息并显示重建图像于电视屏幕上,再用多幅像机或激光值机扮摄于 胶片上。 CT机的更新换代很快,由最初的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目前又朝螺旋CT和电子束CT发 展。螺旋CT是应用滑环技术,实现X线管旋转与值续床移动同步,其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运行
口第】章颅脑形像故术学 11 因而命名。可在一个闭气间期连续扫描一定距离的体段,实现快速容积扫描的目的。螺旋CT 的主要优点是:①扫描速度快,时间短,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②呼吸运动伪影减 少,提高了微小病变的检出率;③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如三维立体重建、CT血管造影和仿真 内窥镜技术等。 电子束CT是一种超快速扫描方式。适合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内部 结构,了解心脏的血流灌注及动力学变化,对于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CT图像是由一定数量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而成。像素是构成CT图像的最小单 位,其黑白度反映该像素的X线吸收系像值。像素的大小为1.0mm×1.0mm或0.5m× 0.5mm不等,矩阵像目为256×256或512×52不等。像素越小,像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 致,其空间分辨率越高。 和X线的黑白影像一样,CT上的黑影表示低密度区,如肺组织;白影表示高密度区,如骨 骼。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X线,能够分辨X线不能分辨的软组织结构,这是CT突出的优点; 但是CT的空间分辨率则低于X线。组织和病变密度的高低可用CT值像化表示,其单位为 H,设定水的CT值为0H,骨骼为1000H,气体为-1000H,软组织密度在20~50H间,钙化CT 值50H以上,脂肪为-70~-I10H之间。 CT图像以横断面扫描为主,需要连续观察多幅图像才能形成立体概念;通过重组方式还 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图豫。通过螺旋T各种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还可重建成三维立体 图像和仿真内镜图像。 二、检查方法 1.常规CT像查常规采取横断面扫描,有时加扫冠状面。层厚5m或10mm,薄层扫描 用1~3m。扫描时头部固定不动,因为轻微的运动或移动可产生影响诊断质量的伪影。 不使用对比剂增强和造影的CT扫像,称为平扫。应用60%泛影葡胺50~100l静脉注射 后再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增强扫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有助于发现等密 度病变,显示病变更加清楚。增强像果决定于病变的富血管度,血管丰富,血流量多,强化显 著;反之,强化不明显或无强化。脑内病变的强化还和血脑屏障破坏有关,有血脑屏障破坏的 强化显著;反之,强化不明显。 2.造影CT检查先行造影,然后再作CT扫描,例如向脑池内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或气 体后行脑池造影CT,可显示脑池内的像小肿瘤。 3.高分辨CT检查要求CT机的空间分辨率小于0.5mm,扫描层厚1~1.5mm,矩阵512 ×512,图像重建用高空间分辨率算法,以显示细小的病变和细微的病理变化。 4.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后,行螺旋CT扫描并重像血管 图像的方法,适宜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图1-3-1)。 5.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应用计算机内窥镜软件功能和管腔导航或 漫游技术,模拟内窥镜检查方式;配合伪彩色编码,可检查人体的管腔器官例如血管、脑室等, 其图像类似内镜像查,且病人无痛苦,容易接受。缺点是易受伪影的干扰,不能进行病理组织 活检。 6.三维重建像术螺旋CT所采集的信息,经计算机程序处理,重建为直观的立体图像, 其处理方法有MP法,SSD法(图1-3-1D)、MPR法和VR法等
现代神经彩做学口 四、基本病变CT表现 1.平扫密度改变 (1)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 (2)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炎症、梗死和血管性病变。 (3)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和肿瘤等。 (4)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有在。 2.增强扫描特性 (1)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2)非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3)环形强化常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和血肿等 (4)无强化常见于脑炎,软化囊肿等, 3.脑室系统变化 (1)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生变窄或者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2)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和脑池扩大,萎缩范 围局限或者弥漫、 (3)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显示脑室系统普遍性扩大,梗阻性脑积水可见梗阻近侧脑室显 著扩大,脑室周围出现低密度带,代表间质性脑积水。 4.颅骨骨质改变 (1)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 (2)颅内病变如蝶鞍扩大变形、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颅骨骨质破坏等,有助于颅内病 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第4节 脑MR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不依托X线的全新影像学检查技术。 这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①密度分辨率高,层次清楚;②有多种成像参数如T1、T2、质子密度等, 获取的信息量丰富:③血管的“流空效应”,不用对比剂便可使血管显影:④可获得多方位如横 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倾斜层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⑤完全没 有X线辐射的危害和碘剂过敏反应之虞。因此,MI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影像学家和临床学家 的关注,成为众多影像技术中的一颗闪烁的明珠 一、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十分复杂。简言之,人体处在高磁场中,并受到外加射频脉冲的激励, 便会发生磁共振运动,产生磁共振信号;接收并数字化这些信息,将其输人计算机进行运算处 理并重建图像,这便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1.原子核的磁性人体重的0%是由水构成,故氢是人体内最丰富的原子核,带一个质 子,具有白旋与磁距。田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受到射频脉冲(RF)的激励,产生进动运动:当 F终止后,便逐渐恢复到正常,其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弛豫时间
口第1章颅脑老像技术学 15 很短,以毫秒(ms)计。 2.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二种: (1)纵向或T:弛豫时间其能量交换是从自旋质于传递给周围环境(晶格),义称为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2)横向或T2弛豫时间能量交换是从自旋质子传递给周围的自旋质子,故又称为 自旋一自旋弛豫时间。 3.加权成像是指突出某一成像成分,使其所占比重大、分量多的成像方式。 T,加权像(TWI)、T2加权像(T2IT)和质子密度加权像(PI)分别是指突出T、2和Pa 的成像成份。各种加权成像可通过调节重复激发时间(TR)和回波时间(E)来获得(表4)。 表4各种加权成像的技术参数 TR(m "E(ms》 TWI ≤500 ≤30 T2WI ≥2000 ≥60 PaWI 22000 ≤30 4.成像序列 (1)自旋回波(E)序列是MRI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 (2)反转恢复(R)序列其反转恢复时间一般为500~700ms,若缩短为100~200ms时,称 为STR法,有抑制脂肪祚用:若延长反转恢复时间至1500~2500ms时,称为FLAR法,有抑制 水的作用。 (3)梯度回波(GRE)序列为快速扫描序列。有使用快速小角度成像的FLASH法,稳定进 动快速成像的FISP法,和稳定梯度回返采集成像的GRASS法等。 5.组成部件MRI机系高科技产物,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1)主磁体是MI机的核心,要求提供高场强、高均匀度、高稳定性磁场。其种类有永 磁型、常导型和超导型磁体。 (2)梯度磁场由X、Y、Z三个梯度线圈组成,分别用于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及选层。 (3)射频系统用以发射RF和接收MR信号。 (4)计算机系统是由大容量内存的计算机及其配套的软、硬件组成,可进行快速矩阵运 算、图像处理和显示功能。 (5)铺助设备包括打描框架、操作台、多幅像机、表面线圈和磁体屏蔽等。 6.MRI图像及观察分析 (1)首先要了解MRI机的类型、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和成像参数等,结合TM、T2M和 PI进行对比分析,增强MI还要分析病变有无强化及其类型和强度,横断面、冠状面和欠状 面图像的对比观察,可获得病变的立体定位概念。 (2)分析T和T2的长短、信号的强弱及均匀性,有助于判断组织和病变的性质。例如脂 肪组织呈短T和长T2信号,即在T,I和T2啊上均呈高信号,但I2M上信号有所衰减:脑水 肿呈长T和长T2信号异常,即在TI上呈低信号,T2M上呈高信号。 (3)不同权重T2啊还可区别脑血肿和脂肪瘤,后者随若,肛权重的增加而信号明显降低
◇郭1章颅购乏豫技术学 21 6.肿块·般性肿块内含水量较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瘤呈短T和长 T2信号异常;含顺磁性物质肿块如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 长T1和短T2信号异常: (姜新雅罗学宁彭仁罗)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主编,影像诊断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黄其銮,曾行德主编,尖用医学影像诊断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王忠诚编著.脑血管造影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4.隋邦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谢牧霞,范家栋主编.CT诊断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补大学联合出 版社,1991 6.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8.彭仁罗,方昆豪,刘顾岗主编.简明实用CT诊断学,长沙:湖南补学技术出版社,1995 9.黄其銮主编.临床磁共振成像·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10.杨广夫,新宝善著.磁共振诊断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1.罗汉超,孔祥泉主编.实用磁共振诊断图谱,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蔡宗尧,彭仁罗,于新华主编,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