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 教学目标 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 归纳法 讨论交流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一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 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 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 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 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 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 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浙江省余姚人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年毕业,当时正值浩劫,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 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 而含冤自尽。1969-—1971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1975-1976年在 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革结束。1983年之后,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 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以及《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 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在从未担任过一天副教授的情况下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并以39岁的年 龄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 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 英”称号。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
1 阳关雪 教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 归纳法 讨论交流法 赏析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 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 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 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 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 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 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 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浙江省余姚人,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1963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 年毕业,当时正值浩劫,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 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 而含冤自尽。1969—1971 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1975—1976 年在 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革结束。1983 年之后,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 《观 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 《戏剧思想史》 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 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 年在从未担任过一天副教授的情况下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并以 39 岁的年 龄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86 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 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 英”称号。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
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寻觅中华》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 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为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 《山居笔记》(1995)写作始于1992年,成于1994年。为了此书,曾辞去学院 行政职务。本书主要记叙了作者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历程。其中纷繁 社会中的一丝丝回忆,历史的回忆,回忆的碎片,这一切总会让我们陷入深思,有 种很温馨的感觉。全书没有诗歌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犀利精辟的笔锋,但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从平淡的话 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 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一一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 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 思,从而点明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这深邃的文字犹如永远灵 魂的脚步,虽然有些沉重,但很黄埔,虽然漫漫,却永远光明。获中国作家协会第 二届鲁迅文学奖,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一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霜冷长河》(1999)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 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 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创作上的一次 转变 1999年,余秋雨先生随香港风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对 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古代文明遗址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参观考察,因而成为 目前世界上唯一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巨匠,也是美911事件之前,最 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善的学者。旅行日记后被命名为《千年 叹》 《千年一叹》日记体散文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 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 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 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先生在自序中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 光。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 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 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 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 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 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 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 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 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2 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寻觅中华》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 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为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山居笔记》(1995)写作始于 1992 年,成于 1994 年。为了此书,曾辞去学院 行政职务。本书主要记叙了作者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历程。其中纷繁 社会中的一丝丝回忆,历史的回忆,回忆的碎片,这一切总会让我们陷入深思,有 种很温馨的感觉。全书没有诗歌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犀利精辟的笔锋,但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从平淡的话 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 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 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 思,从而点明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这深邃的文字犹如永远灵 魂的脚步,虽然有些沉重,但很黄埔,虽然漫漫,却永远光明。获中国作家协会第 二届鲁迅文学奖,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霜冷长河》(1999)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 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 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创作上的一次 转变。 1999 年,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对 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古代文明遗址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参观考察,因而成为 目前世界上唯一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巨匠,也是美 911 事件之前,最 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善的学者。旅行日记后被命名为《千年一 叹》。 《千年一叹》日记体散文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 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 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 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先生在自序中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 光。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 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 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 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 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 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 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 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 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从表面形式上看,本书是一部真实的考察日记,更是一个文化反思的过程,不 轵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文学。作者在亲临古文明旧址,目睹其后裔现状时,所引发 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感受,以及与之俱来的感叹和悲叹影响着每一位读者,作者感 怀文明曾有的辉煌与高度,使历史与现实的相对展现,以观察对照的评述重点,构 成切入主题的观察模式,反省古文明的兴衰起伏,这样的情怀襟抱,也使其格局更 显伟岸宏大 200年秋,再次跟随香港风凰卫视对辉煌的欧洲文明进行了历时3个多月的详 细考察,回国后,《行者无疆》问世。 《行者无疆》(01年)记录作者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走过了26 个国家96个城市,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这次壮丽而浪漫的文化苦旅的全 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3倍。本书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他感叹,“欧洲文明确 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此 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 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 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本书获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借我一生》,余秋雨回忆录,创立“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 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共5卷25章。娓娓道出从小到大的 成长过程,包含父亲遭难,文革时期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亲自走访世界古老 文明遗迹等经历。作者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表现了一种蔑视灾难、不断突破、 立足大地、叩问世界的转型期精神选择。本书可以说是余的生命之旅,是他的精神 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 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 国十大精英”和被环宇电脑评级系统测评为“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相继被联 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唯一的中国 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 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满 了数十万名听众,被自称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07年被澳门科技大学聘为 荣誉教授。08年,被全国网民投票评为“07年全国十大学术精英”第一名,又被亚 太测评系统评为“影响世界一百年的百名华人”,08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在上海 戏剧学院内的“余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三、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1992)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余走在中华民族的 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 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了这本书。作者依仗丰渊博的文学和史
3 从表面形式上看,本书是一部真实的考察日记,更是一个文化反思的过程,不 轵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文学。作者在亲临古文明旧址,目睹其后裔现状时,所引发 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感受,以及与之俱来的感叹和悲叹影响着每一位读者,作者感 怀文明曾有的辉煌与高度,使历史与现实的相对展现,以观察对照的评述重点,构 成切入主题的观察模式,反省古文明的兴衰起伏,这样的情怀襟抱,也使其格局更 显伟岸宏大。 2000 年秋,再次跟随香港凤凰卫视对辉煌的欧洲文明进行了历时 3 个多月的详 细考察,回国后,《行者无疆》问世。 《行者无疆》(01 年)记录作者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走过了 26 个国家 96 个城市,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这次壮丽而浪漫的文化苦旅的全 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 3 倍。本书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他感叹,“欧洲文明确 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此 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 4 卷,收录散文 80 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 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 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本书获 2002 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借我一生》,余秋雨回忆录,创立“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 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共 5 卷 25 章。娓娓道出从小到大的 成长过程,包含父亲遭难,文革时期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亲自走访世界古老 文明遗迹等经历。作者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表现了一种蔑视灾难、不断突破、 立足大地、叩问世界的转型期精神选择。本书可以说是余的生命之旅,是他的精神 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 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2004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 国十大精英”和被环宇电脑评级系统测评为“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相继被联 合国选为研讨《2004 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 年世界文明大会”唯一的中国 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 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 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满 了数十万名听众,被自称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07 年被澳门科技大学聘为 荣誉教授。08 年,被全国网民投票评为“07 年全国十大学术精英”第一名,又被亚 太测评系统评为“影响世界一百年的百名华人”,08 年 9 月,由上海市教委在上海 戏剧学院内的“余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三、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1992)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余走在中华民族的 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 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了这本书。作者依仗丰渊博的文学和史
学功底,运其妙笔,以漂亮干净的散文,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一处 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的深层含义,加以组合,使他们成了 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 婉约,既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作品主题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不但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 供了崭新的范例。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 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之“苦”;二、中国文人的艰辛之“苦”; 作者本 人进行文化探索的艰苦历程。“历史纵然沉重,脚下纵然崎岖,但我的步履应该轻快。 因为只有轻快,才有广阔:只有广阔,才有浩叹。”正如余秋雨所述“我是个文化人 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他在 《文化苦旅》的序中所说:“……我发现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 较深脚印的所存,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 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 所以,这位文化苦行僧任重而道远,自觉地肩负起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尘封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山水中抉发能够给人们 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因此,其书也不可摆脱地充满着一种历史沧桑感,从始到终 都贯穿着对“苦”字的感悟,同样,带着对“苦”字的思索,我们也能够深刻领悟 到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文化苦旅》,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将秀丽的自然山水和沉重的文化反思艺术地融 合在一起,让你不仅能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历史沧桑感,一种莫可名状的愁苦。 四、作品赏析 没有人像余秋雨那样致力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探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人、历 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展示了极为开阔的时空视野,表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浑 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余秋雨踏访阳关古址后写了 《阳关雪》 (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 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 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 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二)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一一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一一踏 访阳关,(打听阳关一——走近阳关———阳关怀古)一一徒步沙漠的感觉一一古战 场(面对坟堆的思索)——阳关(荒落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
4 学功底,运其妙笔,以漂亮干净的散文,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一处 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的深层含义,加以组合,使他们成了一 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 婉约,既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作品主题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不但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 供了崭新的范例。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 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之“苦”;二、中国文人的艰辛之“苦”;三、作者本 人进行文化探索的艰苦历程。“历史纵然沉重,脚下纵然崎岖,但我的步履应该轻快。 因为只有轻快,才有广阔;只有广阔,才有浩叹。”正如余秋雨所述“我是个文化人, 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他在 《文化苦旅》的序中所说:“……我发现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 较深脚印的所存,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 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 叹。” 所以,这位文化苦行僧任重而道远,自觉地肩负起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尘封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山水中抉发能够给人们 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因此,其书也不可摆脱地充满着一种历史沧桑感,从始到终 都贯穿着对“苦”字的感悟,同样,带着对“苦”字的思索,我们也能够深刻领悟 到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文化苦旅》,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将秀丽的自然山水和沉重的文化反思艺术地融 合在一起,让你不仅能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历史沧桑感,一种莫可名状的愁苦。 四、作品赏析 没有人像余秋雨那样致力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探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人、历 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展示了极为开阔的时空视野,表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浑 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余秋雨踏访阳关古址后写了 《阳关雪》。 (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 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 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 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二)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 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徒步沙漠的感觉——古战 场(面对坟堆的思索)——阳关(荒落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
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一一王维惜别劝酒场景一一唐人风范(目光远大,胸 襟开阔,步履放达) 三)语句分析 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 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 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 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2)在古战场:联想到 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 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 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 娱乐。”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四)文本理解 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丛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中国古 代,一为文人,便不足观”,鲁迅说过此话,但余秋雨的“不足观”与鲁迅话中的含 意有别,它不含贬义而带有同情,乃至于几分不平。(一代文人的“无足观”,文官 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当他们卸掉了乌纱,随意涂划的诗文便可以千古留芳 这看似不经意的起笔,实际上,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题旨,也为后面的论述埋下的 伏笔。)这样写是为了反衬他们诗文的不朽。“峨冠博带”是官的象征符号,“零落成 泥”之后有何人记起?而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下面扣住“镌 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从白帝城、黄 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 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 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的魔力。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 上。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这几段文字作了一个充分的蓄势,作者何以雪天去访阳关 这里道出了心理、情感依椐,文章也因了这个开头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文章接下来写踏访阳关,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打听阳关一——走近阳关 阳关怀古。作者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的,尽管一位老者用三条 理由(路远,没啥好看,下雪)劝他别去,他还是去了,足见古代文人“魔力”之 大,足见作者访古热情之高。在前往阳关的途中,有沙漠,有坟堆,作者写了徒步
5 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目光远大,胸 襟开阔,步履放达) (三)语句分析 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 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 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 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 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 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 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 娱乐。”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四)文本理解 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中国古 代,一为文人,便不足观”,鲁迅说过此话,但余秋雨的“不足观”与鲁迅话中的含 意有别,它不含贬义而带有同情,乃至于几分不平。(一代文人的“无足观”,文官 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当他们卸掉了乌纱,随意涂划的诗文便可以千古留芳。 这看似不经意的起笔,实际上,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题旨,也为后面的论述埋下的 伏笔。)这样写是为了反衬他们诗文的不朽。“峨冠博带”是官的象征符号,“零落成 泥”之后有何人记起?而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下面扣住“镌 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从白帝城、黄 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 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 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的魔力。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 上。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这几段文字作了一个充分的蓄势,作者何以雪天去访阳关, 这里道出了心理、情感依据,文章也因了这个开头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文章接下来写踏访阳关,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打听阳关———走近阳关 ———阳关怀古。作者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的,尽管一位老者用三条 理由(路远,没啥好看,下雪)劝他别去,他还是去了,足见古代文人“魔力”之 大,足见作者访古热情之高。在前往阳关的途中,有沙漠,有坟堆,作者写了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