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则 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 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 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淳于为复姓。②传:押解。③廉平:廉洁 正直。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 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2.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 (2)上悲其意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3)今坐法当刑() (4)虽欲改过自新()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 (2)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 5.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二、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 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 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 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 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不过,我 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 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 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则 一、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 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 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淳于为复姓。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 正直。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 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__________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__________ (2)上悲其意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3)今坐法当刑() (4)虽欲改过自新()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 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 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 《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 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 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不过,我 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 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 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 (4)得其实矣()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在文段中找出同样句式的句子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句式: 句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 4.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5.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6.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 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 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硏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 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②祷:祈祷。 【导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騙人一样,看似非常 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生活中我们要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 (2)举国信之() (3)见其闭户研铁屑( (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卖药于市 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 (4)得其实矣()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在文段中找出同样句式的句子。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 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 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 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祷:祈祷。 【导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骗人一样,看似非常 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生活中我们要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 (2)举国信之() (3)见其闭户研铁屑() (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卖药于市 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
C.而装金于外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 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四、吴王欲伐荆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 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 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 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 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弯 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 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 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 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2)如是者三旦() (3)螳螂委身曲附() (4)黄雀延颈()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译文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这样的劝谏方式,其好处是什么? 5.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 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
C.而装金于外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 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吴王欲伐荆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 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 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 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 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弯 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 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 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 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2)如是者三旦() (3)螳螂委身曲附() (4)黄雀延颈()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劝谏方式,其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 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
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 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注释】①觇(cha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e);: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竞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 (2)以刺刀攫其首。 译文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造酒忘米 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 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 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 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 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明·江盈科) 【注释】①曲: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 【导读】酿酒需要遵循酿造之法,最基本的原料必须要齐备,否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结果自然是不能酿制出酒来。本来由于自己健忘,导致把最基本的原料都遗忘未加, 却反过来找别人的麻烦,岂不可笑!学习知识也是如此,立志求学是好事,如果只是好高骛 远,不善于打好基础、把握主要的东西,结果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是难有所成的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 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注释】①觇(chā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é):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以刺刀攫其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 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 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 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 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明•江盈科) 【注释】①曲: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 连。 【导读】酿酒需要遵循酿造之法,最基本的原料必须要齐备,否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结果自然是不能酿制出酒来。本来由于自己健忘,导致把最基本的原料都遗忘未加, 却反过来找别人的麻烦,岂不可笑!学习知识也是如此,立志求学是好事,如果只是好高骛 远,不善于打好基础、把握主要的东西,结果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是难有所成的。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不传与真法。 译文: (2)尔第不循我法耳 译文 (3)何异于是! 译文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4.请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加点的“本”、“末”分别 指代什么内容? 本: 末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七、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 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 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注释】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 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导读】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 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又告诫人们,如果失败了,应尽快摆脱余悸,找出对策,以避免再次 受害。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译文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 【参考答案】 1.(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往西走
(1)谓不传与真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第不循我法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异于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加点的“本”、“末”分别 指代什么内容? 本:___________末: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 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 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注释】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 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导读】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 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又告诫人们,如果失败了,应尽快摆脱余悸,找出对策,以避免再次 受害。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 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往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