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1、掌握诗歌常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 2、掌握诗歌描写的角度正侧、虚实、动静、远近髙低等和联想、想象、衬托、渲染、对比 等方法 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讲授、归纳 【教学步骤】 表达方式 (一)相关知识链接: 1、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而在古代诗词中 主要运用的有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高考查的重点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 般要注意作者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 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 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 借代、用典、对偶等)。 2、诗歌描写的角度 1)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 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岀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 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 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 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 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 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 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3)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常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 2、掌握诗歌描写的角度正侧、虚实、动静、远近高低等和联想、想象、衬托、渲染、对比 等方法 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讲授、归纳 【教学步骤】 一、表达方式 (一)相关知识链接: 1、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而在古代诗词中 主要运用的有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高考查的重点。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 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 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 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 借代、用典、对偶等)。 2、诗歌描写的角度 1)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 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 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 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 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 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 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 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3)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 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 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 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同样是虚笔 4)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 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5)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 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 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 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 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 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 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二)、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三)练习 ①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雨后池上刘攽(ban)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 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 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 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 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 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同样是虚笔。 4)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 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5)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 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 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 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 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 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 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二)、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三)练习 ①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 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 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 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 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 的渴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秋山杨万里余杭范成大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倩,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②杨诗从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角度写春山之花 【参考答案】视觉或色彩嗅觉或花香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 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 样气氛的,给2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 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的内容 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 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 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 的渴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秋山 杨万里 余杭 范成大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倩,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②杨诗从 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 角度写春山之花。 【参考答案】视觉或色彩嗅觉或花香 4、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 物的,给 1 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 2 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 3 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 样气氛的,给 2 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 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的内容, 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 4 分,每答
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描写方方:细节描写、白描、联想、想象、衬托、渲染、对比、抑扬 (一)知识链接 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 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 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见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 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 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 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 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ˆ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 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 留别》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 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 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诗人的想像有来 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 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 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 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 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
对一点给 1 分;能答出好处的,给 2 分,每答对一点给 1 分。 三、描写方方:细节描写、白描、联想、想象、衬托、渲染、对比、抑扬 (一)知识链接 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 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 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见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 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 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 妙。 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 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 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 留别》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 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 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诗人的想像有来 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 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 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 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 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
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 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 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 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和弹者的高超技艺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 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 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5、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 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 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 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 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 的典范 6、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 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 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 泥,鱗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 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 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 思考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
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 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 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 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和弹者的高超技艺。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 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 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5、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 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 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 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 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 的典范。 6、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 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 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 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 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 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 思考。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