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能够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颇为欣赏 B.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不认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行为 C.虽与欣赏颜渊有异,但孔子也肯定了孑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优点。 D.孔子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能够参与统帅三军极为重要的条件。 (2)“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 子所说的“勇”的含义。(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 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 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 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 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 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 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能够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颇为欣赏。 B.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不认同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行为。 C.虽与欣赏颜渊有异,但孔子也肯定了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优点。 D.孔子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能够参与统帅三军极为重要的条件。 (2)“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 子所说的“勇”的含义。(3 分) ———————————————————————————————— ———————————————————————————————— ————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 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 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 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 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 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 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
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 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 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 《诗学》(亚里土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 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 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眢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 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 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 申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 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 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 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 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 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土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 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 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 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 《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 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 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 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 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 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 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 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 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 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 “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 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