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巩固 论仁爱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 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 C、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 家的考验 D、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 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 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 从浅近易行的“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 说:“那不是仁人,只算是圣人 (2)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 要说明你对这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 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1 专题巩固 论仁爱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 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 (1) 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B、“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 之一。 C、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 家的考验。 D、 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 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 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 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 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 从浅近易行的“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 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 说:“那不是仁人,只算是圣人。” (2) 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 要说明你对这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 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 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公冶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 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 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 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 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3)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 (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6、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诩。”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得无切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诩”与“讷于 言”意思相同 D、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 后果 (2)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 关系。 7、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公冶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 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 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 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 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 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3) 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 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 (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 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 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6、 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得无讱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讱”与“讷于 言”意思相同。 D、 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 后果。 (2)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 关系。 7、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 还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B、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 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 养仁德要靠自己 D、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 礼的事便是了。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 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 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 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 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 与“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1孔子对鱼“钓而不纲”,对鸟“弋不射宿”,说明他对禽兽也保持着仁爱之 心。而在马棚失火焚毁的时候,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来对待,说明他重人 不重财,有仁爱之心。所以,不能就此说孔子对众生存有偏心。 2、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量,更不可能与之为友。在孔子 看来,要修养仁德,必须高度重视择友,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在与他们相处、交 流、切磋过程中,把自己砥砺成一个仁者。 3、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仁 则不同,“仁”是孔子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 4、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 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5、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需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之 中,完全由自己主宰。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念到了。所以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 而不能推说自己能力不足 6、孔子认为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 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如果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就会言过其行,导致失信,对培养仁德是 有害的。 7、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 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
3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 还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B、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 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 养仁德要靠自己。 D、 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 礼的事便是了。 8、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 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 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 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 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 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 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 与“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1 孔子对鱼“钓而不纲”,对鸟“弋不射宿”,说明他对禽兽也保持着仁爱之 心。而在马棚失火焚毁的时候,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来对待,说明他重人 不重财,有仁爱之心。所以,不能就此说孔子对众生存有偏心。 2、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量,更不可能与之为友。在孔子 看来,要修养仁德,必须高度重视择友,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在与他们相处、交 流、切磋过程中,把自己砥砺成一个仁者。 3、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仁” 则不同,“仁”是孔子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 4、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 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5、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需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之 中,完全由自己主宰。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念到了。所以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 而不能推说自己能力不足。 6、孔子认为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 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如果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就会言过其行,导致失信,对培养仁德是 有害的。 7、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 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
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8、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最好的做法是行 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 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论修养 1、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 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 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 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 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 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 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 着往下跳,而要想办法救人
4 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8、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最好的做法是行 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 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论修养 1、 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 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 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 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 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 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 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 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 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 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 着往下跳,而要想办法救人
B、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 谋略的行为很难成大事。 C、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 子很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好勇。 D、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 这几句话是孔子的写照 (2)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明。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季氏16)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 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 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 时最需要戒斗,老时最需要戒得。 C、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 者,敬畏圣人之言。 D、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 诉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 (2)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 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5 B、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 谋略的行为很难成大事。 C、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 子很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好勇。 D、 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 这几句话是孔子的写照。 (2) 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明。 4、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 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 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 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季氏 16)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 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 B、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 时最需要戒斗,老时最需要戒得。 C、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 者,敬畏圣人之言。 D、 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 诉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 (2) 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 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错。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