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 被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 子高度赞扬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 是很不容易的 D、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 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 们如何远怨。 8、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 句话,概括出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1不矛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 地推崇信,而是认为守信也需要通权达变,不可拘泥而不知变通,成为“砼砼然小人”。 2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他 的学生学习技艺,而是认为进修德业是本,学习技艺是末,要先本后末,先德后才, 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不矛盾。临事而惧的“惧”不是害怕,而是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意思。仁智 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仁者既要勇为,又要讲智慧 遇到有人落井之类的事,仁者要勇敢地前去搭救,但又要保持冷静,要想办法 救人。孔子主张审时度势,他反对“暴虎冯河”之类有勇无谋的人 4、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 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王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 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6
6 C、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 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 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 被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 子高度赞扬。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 是很不容易的。 D、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 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 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 们如何远怨。 8、 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 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19.3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 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 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 句话,概括出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1 不矛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 地推崇信,而是认为守信也需要通权达变,不可拘泥而不知变通,成为“硁硁然小人”。 2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他 的学生学习技艺,而是认为进修德业是本,学习技艺是末,要先本后末,先德后才, 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 不矛盾。临事而惧的“惧”不是害怕,而是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意思。仁智 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仁者既要勇为,又要讲智慧。 遇到有人落井之类的事,仁者要勇敢地前去搭救,但又要保持冷静,要想办法 救人。孔子主张审时度势,他反对“暴虎冯河”之类有勇无谋的人。 4、 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 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王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 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5孔子认为,说话—一尤其与上级说话的时候要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要诚 厚,该你说的时候要推心置腹地大胆说;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从最好的切 入点进言,这样说的话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6孔子认为犯错误不足畏,只有犯了错误却坚持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还 认为,面对过错,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而不能归咎于别人,这样才能远离怨恨, 与人和谐相处。 7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 9、加强自我修养是交友的基本前提,交友要有宽容之心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 之心,而且能匡正他人的过失 B、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 求,然后再教化民众。 C、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 展生产、教化民众这三个条件。 D、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 入深,一步步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 的认识 2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 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 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 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 不穷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 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7 5 孔子认为,说话——尤其与上级说话的时候要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要诚 厚,该你说的时候要推心置腹地大胆说;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从最好的切 入点进言,这样说的话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6 孔子认为犯错误不足畏,只有犯了错误却坚持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还 认为,面对过错,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而不能归咎于别人,这样才能远离怨恨, 与人和谐相处。 7 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 9、 加强自我修养是交友的基本前提,交友要有宽容之心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 之心,而且能匡正他人的过失。 B、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 求,然后再教化民众。 C、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 展生产、教化民众这三个条件。 D、 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 入深,一步步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 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 的认识。 2 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 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 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 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 不穷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 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 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 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 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