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学习比兴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比兴手法的回顾复习导入对新课文的理解。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几篇代表作品,请大家回忆 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物传情,借物表情 2.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也运用了此种表达手法的一首新诗《涉江采 芙蓉》,请大家朗读这首诗,体会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 、问题设置 1.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采摘芙蓉送给远方的家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何种意境? 明确:主要意象有:芙蓉、芳草。 意境:高洁、清幽。 3.这首诗歌的比兴手法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学习比兴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比兴手法的回顾复习导入对新课文的理解。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几篇代表作品,请大家回忆 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物传情,借物表情。 2.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也运用了此种表达手法的一首新诗《涉江采 芙蓉》,请大家朗读这首诗,体会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 二、问题设置 1.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采摘芙蓉送给远方的家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何种意境? 明确:主要意象有:芙蓉、芳草。 意境:高洁、清幽。 3.这首诗歌的比兴手法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 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 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三、深入探讨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本诗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疑难探究 1.为什么要用“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首先,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了思念 之情很浓厚。其次,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2.花草再漂亮也会枯萎凋零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何解 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充分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对于这首诗,我们重点把握两点即可:一是通过意象的确定并加以分析,我们明确了本 诗的意境是高洁、清幽;二是通过表现手法的鉴赏,我们感受到了本诗具有的含蓄不尽,余 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通过背诵,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预习《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七、板书设计 “忧伤以终老” 意象:芙蓉、芳草→→意境:高洁、清幽→→情感 思乡之苦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八、学科组长点评 《涉江采芙蓉》一课,课容量大,内容很充实,能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学生充分解 放思想,大胆想象,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又能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诗歌,让 学生了解创设情境在鉴赏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可见,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 研究是很深透的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 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 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三、深入探讨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本诗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疑难探究 1.为什么要用“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首先,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了思念 之情很浓厚。其次,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2. 花草再漂亮也会枯萎凋零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何解 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充分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对于这首诗,我们重点把握两点即可:一是通过意象的确定并加以分析,我们明确了本 诗的意境是高洁、清幽;二是通过表现手法的鉴赏,我们感受到了本诗具有的含蓄不尽,余 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通过背诵,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预习《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七、板书设计 ↗“忧伤以终老” 意象:芙蓉、芳草→→意境:高洁、清幽→→情感 思乡之苦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八、学科组长点评 《涉江采芙蓉》一课,课容量大,内容很充实,能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学生充分解 放思想,大胆想象,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又能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诗歌,让 学生了解创设情境在鉴赏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可见,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 研究是很深透的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讲诗从整体感知到具休分析,很有条理。从大的方面分析,然后从细节出发,落实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教案很有操作性 十、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古代诗歌文学的教授,我感到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特别是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应重视创设情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即通过诵读、比较的方式更 为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作者、作品,与作者产生精神和心灵的沟通才能够走进作品、贴近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所学到的 优美的诗歌语言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运用。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应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 新思维能力,不必拘泥于教参所给出的标准答案,鼓励、赞赏他们所做出的大胆、有新意且 合乎情理的解读 十一、精彩片段 言有尽而意无穷 《涉江采芙蓉》精彩片断 师:请大家来找找本篇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芙蓉、芳草。 师:大家知道芙蓉是什么花吗? 生:荷花 师:提到荷花,一般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古人似乎是有关于荷花的著名诗句吧。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 师:大家还记得里面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师:非常不错。那么,本诗在开篇即用了芙蓉(荷花)、芳草这两种意象,让你对这首诗产 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高洁。 师:很准确。荷花给人以高洁、清幽之感,屈原的作品中也将荷花视为香草,并用香草来比 喻高洁的品质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讲诗从整体感知到具休分析,很有条理。从大的方面分析,然后从细节出发,落实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教案很有操作性。 十、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古代诗歌文学的教授,我感到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特别是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应重视创设情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即通过诵读、比较的方式更 为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作者、作品,与作者产生精神和心灵的沟通才能够走进作品、贴近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所学到的 优美的诗歌语言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运用。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应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 新思维能力,不必拘泥于教参所给出的标准答案,鼓励、赞赏他们所做出的大胆、有新意且 合乎情理的解读。 十一、精彩片段 言有尽而意无穷 ——《涉江采芙蓉》精彩片断 师:请大家来找找本篇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芙蓉、芳草。 师:大家知道芙蓉是什么花吗? 生:荷花。 师:提到荷花,一般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古人似乎是有关于荷花的著名诗句吧。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 师:大家还记得里面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师:非常不错。那么,本诗在开篇即用了芙蓉(荷花)、芳草这两种意象,让你对这首诗产 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高洁。 师:很准确。荷花给人以高洁、清幽之感,屈原的作品中也将荷花视为香草,并用香草来比 喻高洁的品质。 ……
师:这花送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理由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因为“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 师:由此可见,采摘花草却无法送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生:为了寄托一种思念之情 师:不错,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我们来看看《古诗 十九首》中另外一首诗——“庭中有奇树” (多媒体展示《庭中有奇树》) 师:这样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以寄托思念之情是古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我感 到奇怪的事,为什么要选择“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呢?大家能帮我解决 下这个疑问吗? 生(甲):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思念之情很浓 生(乙):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借之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我的这个疑问解决了。可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花草很快就 会枯萎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呀。 师:看来同学们也给难住了,那咱们就集思广议,大家讨论一下吧 讨论) 生(甲):游子一想到所送的花草马上就会枯萎凋零,花草根本无法寄出时,他们的心情 定会更难过 生(乙):对呀,越是难过、痛苦,就越能说明这种思念之情的浓厚。 师:没错,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便可想而知 了。诗歌中还有没有表达主人公内心痛苦的诗句呢? 生(甲):“忧伤以终老” 生(乙):“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忧伤以终老”是明确表明心情痛苦的诗句。而“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你是怎么 体会出其痛苦的感觉的呢? 生:“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就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和所思念的人都在无尽 的远方,因此主人公痛苦到极点。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呢? 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的效果
师:这花送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理由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因为“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 师:由此可见,采摘花草却无法送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生:为了寄托一种思念之情。 师:不错,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我们来看看《古诗 十九首》中另外一首诗——“庭中有奇树”。 (多媒体展示《庭中有奇树》) 师:这样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以寄托思念之情是古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我感 到奇怪的事,为什么要选择“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呢?大家能帮我解决一 下这个疑问吗? 生(甲):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思念之情很浓 厚。 生(乙):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我的这个疑问解决了。可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花草很快就 会枯萎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呀。 生:…… 师:看来同学们也给难住了,那咱们就集思广议,大家讨论一下吧。 (讨论) 生(甲):游子一想到所送的花草马上就会枯萎凋零,花草根本无法寄出时,他们的心情一 定会更难过。 生(乙):对呀,越是难过、痛苦,就越能说明这种思念之情的浓厚。 师:没错,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便可想而知 了。诗歌中还有没有表达主人公内心痛苦的诗句呢? 生(甲):“忧伤以终老”。 生(乙):“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忧伤以终老”是明确表明心情痛苦的诗句。而“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你是怎么 体会出其痛苦的感觉的呢? 生:“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就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和所思念的人都在无尽 的远方,因此主人公痛苦到极点。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呢? 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的效果
师:非常妤。通篇来看,本诗只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忧”字,但大家都能感到主人公痛苦 的心情。这说明本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一含蓄不尽 附加材料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 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口语》) 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贴合学生切身实际思想的方式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文的讲授。 2.重难点突破方法:比较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课时
师:非常好。通篇来看,本诗只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忧”字,但大家都能感到主人公痛苦 的心情。这说明本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含蓄不尽。 附加材料: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 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 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贴合学生切身实际思想的方式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文的讲授。 2.重难点突破方法:比较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