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 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 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 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要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 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单元前有说明文 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 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 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必修教材2第13页) 2、从诗歌深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 强化审美感受力。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 教参朱光潜巛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 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 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 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 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 第1页
第 1 页 《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 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 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 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要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 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单元前有说明文 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 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 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必修教材2第13页) 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 强化审美感受力。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 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 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 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 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 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
的本质。 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 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 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 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 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以下预习作业注 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 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 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 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要求学生重读以上诗文(虽然两个版本不同,但学 生对三方面的诗文都接触过),结合每一首诗提出如下具体 问题,以便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1、再读《陌上桑》,找出其语言形式特点和最重要的写人 手法;或再读《迢迢牵牛星》找出其形式特点与《诗经》的 不同,试归纳诗歌类型。 2、背诵曹操诗歌,找出曹操诗作中的名句,简要说明其含 第2页
第 2 页 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 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 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 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 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以下预习作业注 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 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 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 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要求学生重读以上诗文(虽然两个版本不同,但学 生对三方面的诗文都接触过),结合每一首诗提出如下具体 问题,以便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1、再读《陌上桑》,找出其语言形式特点和最重要的写人 手法;或再读《迢迢牵牛星》找出其形式特点与《诗经》的 不同,试归纳诗歌类型。 2、背诵曹操诗歌,找出曹操诗作中的名句,简要说明其含
义,对曹操也要作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介。 背诵陶渊明的诗文,找出每篇最重要的句子,并小结陶 渊明的诗文特色和人格特色。 4、熟读本课诗三首,并找出课下引用和化用的注释(提倡 学生借助互联网或以小组形式找三首诗歌中引用和化用之 处),同时教师作好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找不 到的引用和化用的例子。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创作 与学习继承的关系及继承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把过去所学和现在所学相结合完成本课诗文的背景 进入,从而抓住诗文的特点。这是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条件解 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体验。 二、课堂教学过程(着重在学生学的过程) 1、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三百篇》之遗也——《涉江采 芙蓉》。 (1)请学生诵读此诗,并概括其思想情感,确定其诗歌类型。 这首诗是相思怀人的诗。可以和后期诗歌羁旅行役、思乡怀 人类型联系起来。 (2)请学生回答其与《诗经》的形式区别。《涉江采芙蓉》已 经是五言诗了,形式上有变化,是一种进步。提醒学生注意 在此之前的《孔雀东南飞》、在此之后的《归园田居》以及 再后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如果可能也可请学生讲讲其关 系,教师作好补充的准备。 第3页
第 3 页 义,对曹操也要作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介。 3、背诵陶渊明的诗文,找出每篇最重要的句子,并小结陶 渊明的诗文特色和人格特色。 4、熟读本课诗三首,并找出课下引用和化用的注释(提倡 学生借助互联网或以小组形式找三首诗歌中引用和化用之 处),同时教师作好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找不 到的引用和化用的例子。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创作 与学习继承的关系及继承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把过去所学和现在所学相结合完成本课诗文的背景 进入,从而抓住诗文的特点。这是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条件解 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体验。 二、课堂教学过程(着重在学生学的过程) 1、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三百篇》之遗也──《涉江采 芙蓉》。 ⑴请学生诵读此诗,并概括其思想情感,确定其诗歌类型。 这首诗是相思怀人的诗。可以和后期诗歌羁旅行役、思乡怀 人类型联系起来。 ⑵请学生回答其与《诗经》的形式区别。《涉江采芙蓉》已 经是五言诗了,形式上有变化,是一种进步。提醒学生注意 在此之前的《孔雀东南飞》、在此之后的《归园田居》以及 再后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如果可能也可请学生讲讲其关 系,教师作好补充的准备
(3)师生辩难。此诗的朴实无华便于理解,所以不宜发现问题, 但应在无疑处质疑。本诗有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一是以乐 境写哀情,以美好的情境衬托了相思不能见的忧伤;一是大 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的写法。“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 乡”,显然“所思”是一人,“还顾者”是另一人,学生能 否理解到位?可提问让学生回答。可以借助教参上朱光潜先 生的文章和《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第14O~142 页潘啸龙的鉴赏文章回答。为让学生即时得到巩固,可通过 举例进一步讲明这种创作思维在后人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可 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初中课本苏教版有此诗),还有白 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杜甫的《月夜》等诗篇。此处 应对将来的诗歌鉴赏有帮助。 (4)要求背诵此诗。 5课外拓展《古诗十九首》的知识。因为诗文短,浅显易读, 所以留课外阅读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写出20 O字的解读文章,写作形式不限。 2、朴质近乎《国风》,奔放不平近乎《离骚》 《短歌 行》 (1)由预习作业导入,首先请学生简要介绍曹操。预习作业要 求背诵解释曹操诗中名句,并对曹操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 介。介绍主要从出身、经历和功业上讲,这是为了区别《三 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提醒学生虛构和史实不同。之后, 第4页
第 4 页 ⑶师生辩难。此诗的朴实无华便于理解,所以不宜发现问题, 但应在无疑处质疑。本诗有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一是以乐 境写哀情,以美好的情境衬托了相思不能见的忧伤;一是大 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的写法。“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 乡”,显然“所思”是一人,“还顾者”是另一人,学生能 否理解到位?可提问让学生回答。可以借助教参上朱光潜先 生的文章和《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第140~142 页潘啸龙的鉴赏文章回答。为让学生即时得到巩固,可通过 举例进一步讲明这种创作思维在后人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可 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初中课本苏教版有此诗),还有白 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杜甫的《月夜》等诗篇。此处 应对将来的诗歌鉴赏有帮助。 ⑷要求背诵此诗。 ⑸课外拓展《古诗十九首》的知识。因为诗文短,浅显易读, 所以留课外阅读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写出20 0字的解读文章,写作形式不限。 2、朴质近乎《国风》,奔放不平近乎《离骚》──《短歌 行》。 ⑴由预习作业导入,首先请学生简要介绍曹操。预习作业要 求背诵解释曹操诗中名句,并对曹操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 介。介绍主要从出身、经历和功业上讲,这是为了区别《三 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提醒学生虚构和史实不同。之后
请学生简述自己喜欢《步出夏门行》和《龟虽寿》的名句的 原因。最后,帮助学生把对曹操的了解连贯起来,全面评价。 这样就便于知人论世,品文品人,便于感受曹操建功立业的 襟怀抱负。 (2)诵读全诗,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找出贯彻全篇情感 的“忧”字。在此基础上,看曹操因何而忧。忧“人生苦 短”,忧贤才不到来 (3)请学生串讲,教师稍作修正。请学生汇报预习作业4中的 情况。教师问表现手法,学生小结,可以发现本诗尽管激情 澎湃,但是表达上含蓄而深沉。 (4)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只争朝夕。曹操曾经三次 颁布“唯才是举”令,求贤若渴。此诗主旨与他的政治主张 何其一致,表现手法却不相同。与“唯才是举”令作比较 5}请学生去掉引用和化用的诗句,仍要表达原诗的情感,写 完请学生宣读。写得好宜大大表扬,有不足则正好借此宣扬 曹操继承《国风》和《楚辞》传统而创造了建安风骨。此处 教师的补充除教参和《学案》上的资料外,可参看林庚先生 的《中国文学简史》第112~125页内容和陈寅恪《魏 晋南北朝讲演录》第8-13页内容。 (6)《短歌行》继承了《国风》比兴的传统,请学生找出比喻 的用法。容易找出“朝露”、“山”和“海”,思考其在今 天的意义,再找出其他有比喻义的词语(要求有例证),并 第5页
第 5 页 请学生简述自己喜欢《步出夏门行》和《龟虽寿》的名句的 原因。最后,帮助学生把对曹操的了解连贯起来,全面评价。 这样就便于知人论世,品文品人,便于感受曹操建功立业的 襟怀抱负。 ⑵诵读全诗,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找出贯彻全篇情感 的“忧”字。在此基础上,看曹操因何而忧。忧“人生苦 短”,忧贤才不到来。 ⑶请学生串讲,教师稍作修正。请学生汇报预习作业4中的 情况。教师问表现手法,学生小结,可以发现本诗尽管激情 澎湃,但是表达上含蓄而深沉。 ⑷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只争朝夕。曹操曾经三次 颁布“唯才是举”令,求贤若渴。此诗主旨与他的政治主张 何其一致,表现手法却不相同。与“唯才是举”令作比较。 ⑸请学生去掉引用和化用的诗句,仍要表达原诗的情感,写 完请学生宣读。写得好宜大大表扬,有不足则正好借此宣扬 曹操继承《国风》和《楚辞》传统而创造了建安风骨。此处 教师的补充除教参和《学案》上的资料外,可参看林庚先生 的《中国文学简史》第112~125页内容和陈寅恪《魏 晋南北朝讲演录》第8-13页内容。 ⑹《短歌行》继承了《国风》比兴的传统,请学生找出比喻 的用法。容易找出“朝露”、“山”和“海”,思考其在今 天的意义,再找出其他有比喻义的词语(要求有例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