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 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 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 事 人生态度
《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 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 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 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 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 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 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 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 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 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 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 《拟古诗》
《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 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 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 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 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 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 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 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 《拟古诗》
写作背景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 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式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 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辞别父母,背 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 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一些接近民间的文 人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满足 情感表达的需要,于是五言诗大量出现。五言句所 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 大,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所以,五言诗迅速兴 起,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写作背景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 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式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 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辞别父母,背 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 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一些接近民间的文 人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满足 情感表达的需要,于是五言诗大量出现。五言句所 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 大,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所以,五言诗迅速兴 起,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赏析诗文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赏析诗文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 营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 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 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 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 营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 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 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 了高洁、清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