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择题 每小题中有1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对于多项 选择,须选出全部正确选项。 1、GPS卫星星座的标准配置( A、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B、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C、轨道平面倾角为55度 D、卫星运行周期为12小时 2、GPS卫星的核心设备包括( A、原子钟B、双频发射和接收机C、双叶太阳能板D、微处理器 3、GPS信号接收机的核心设备包括( A、GPS接收机B、微处理器C、电源 D、天线E、终端设备 4、与经典测量方法相比,GPS的特点有( A、定位精度高 B、经济效益显著C、任何环境下均可使用 D、自动化程度高E、可全天候观测F、可同时测定点的三维位置 5、当前GS天线设计中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 A、改善天线对不同GPS测量工作的适应性B、提高相位中心的稳定性 C、加强抗干扰能力,减弱多路径的影响D、改进天线的生产工艺 6、新北京54坐标系(新P54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旧P54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7、新北京54坐标系(新P54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旧P54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旧P54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克拉索夫 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8、新北京54坐标系(新P54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三、选择题 每小题中有 1 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对于多项 选择,须选出全部正确选项。 1、GPS 卫星星座的标准配置( ) A、21 颗工作卫星和 3 颗备用卫星 B、24 颗卫星平均分布在 6 个轨道平面上 C、轨道平面倾角为 55 度 D、卫星运行周期为 12 小时 2、GPS 卫星的核心设备包括( ) A、原子钟 B、双频发射和接收机 C、双叶太阳能板 D、微处理器 3、GPS 信号接收机的核心设备包括( ) A、GPS 接收机 B、微处理器 C、电源 D、天线 E、终端设备 4、与经典测量方法相比,GPS 的特点有( ) A、定位精度高 B、经济效益显著 C、任何环境下均可使用 D、自动化程度高 E、可全天候观测 F、可同时测定点的三维位置 5、当前 GPS 天线设计中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 ) A、改善天线对不同 GPS 测量工作的适应性 B、提高相位中心的稳定性 C、加强抗干扰能力,减弱多路径的影响 D、改进天线的生产工艺 6、新北京 54 坐标系(新 P54 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旧 P54 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 1956 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7、新北京 54 坐标系(新 P54 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旧 P54 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 1956 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旧 P54 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克拉索夫 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8、新北京 54 坐标系(新 P54 坐标系)的特点包括( )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旧P54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旧P54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1980年田家大地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9、协调世界时( A、是为了避免发播的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产生过大的偏差而建立的一种时间 系统 B、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 C、采用闰秒(或跳秒)的办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 D、是一种连续的时间系统 10、协调世界时( A、是为了避免发播的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产生过大的偏差而建立的一种时间 系统 B、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起点与国际原子时系统相同 C、采用闰秒(或跳秒)的办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 D、是一种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1、GPS时间系统(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GPS的主控站原子钟所控制 C、起点与国际原子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连续的时间系统,不跳秒 12、GPS时间系统(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GPS的主控站原子钟所控制 C、起点与协调世界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3、GPS时间系统(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GS的监测站原子钟所控制C、起点与协调世界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4、WGS-84大地坐标系(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 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椭球参数(长半轴和扁率)与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相同 C、椭球轴向与旧 P54 坐标系的椭球轴向相同 D、大地原点与旧 P54 坐标系的大地原点相同 E、高程基准为 1956 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梅平均海水面 F、是将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内的空间直角坐标经三个平移参数平移变换至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中心得到的 9、协调世界时( ) A、是为了避免发播的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产生过大的偏差而建立的一种时间 系统 B、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 C、采用闰秒(或跳秒)的办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 D、是一种连续的时间系统 10、协调世界时( ) A、是为了避免发播的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产生过大的偏差而建立的一种时间 系统 B、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起点与国际原子时系统相同 C、采用闰秒(或跳秒)的办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 D、是一种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1、GPS 时间系统(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 GPS 的主控站原子钟所控制 C、起点与国际原子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连续的时间系统,不跳秒 12、GPS 时间系统(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 GPS 的主控站原子钟所控制 C、起点与协调世界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3、GPS 时间系统(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 B、由 GPS 的监测站原子钟所控制 C、起点与协调世界时系统相同 D、采用原子时秒长 E、不连续的时间系统 14、WGS-84 大地坐标系( )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 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 轴指向 BIH 1984.0 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 轴指向 BIHl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 赤道的交点
E、Y轴与Z、X轴构成左手系F、长半轴a=6378140(m),扁率f=1/298.257 15、WGS-84大地坐标系(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 E、Y轴与Z、X轴构成右手系F、长半轴a=6378140(m),扁率f=1/298.257 16、WGS-84大地坐标系(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 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 E、Y轴与Z、X轴构成左手系 F、长半轴a=6378137±2m,扁率f=1/298.257233563 17、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A、他心华标系 B、大地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C、Z轴平行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JYD1968.0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Z轴垂直指向经度0方向 F、Y轴与Z、X轴构成左手系G、长半轴a=6378140(m),扁率f=1/298.257 18、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A、参心坐标系 B、大地原点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C、Z轴为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JYD1968.0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Z轴垂直指向经度0方向 F、Y轴与Z、X轴构成右手系 G、长半轴a=6378245(m),扁率f=1/298.257 19、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A、参心坐标系 B、大地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C、Z轴为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JYD1968.0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Z轴垂直指向经度0方向 F、Y轴与Z、X轴构成右手系 G、长半轴a=6378140(m),扁率f=1/298.257 20、用作确定时间基准的周期运动现象,应符合以下要求( A、运动应是连续的B、运动应是周期性的 C、运动的周期应具有充分的稳定性 D、运动的周期必须具有复现性
E、Y 轴与 Z、X 轴构成左手系 F、长半轴 a=6378140(m),扁率 f = 1/298.257 15、WGS-84 大地坐标系( )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 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 轴指向 BIH 1984.0 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 轴指向 BIHl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 赤道的交点 E、Y 轴与 Z、X 轴构成右手系 F、长半轴 a=6378140(m),扁率 f = 1/298.257 16、WGS-84 大地坐标系( ) A、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 B、原点在地球质心 C、Z 轴指向 BIH 1984.0 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D、X 轴指向 BIHl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 赤道的交点 E、Y 轴与 Z、X 轴构成左手系 F、长半轴 a=6378137±2m,扁率 f = 1/298.257 233 563 17、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 A、地心坐标系 B、大地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C、Z 轴平行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 JYD1968.0 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 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 Z 轴垂直指向经度 0 方向 F、Y 轴与 Z、X 轴构成左手系 G、长半轴 a=6378140(m),扁率 f = 1/298.257 18、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 A、参心坐标系 B、大地原点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C、Z 轴为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 JYD1968.0 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 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 Z 轴垂直指向经度 0 方向 F、Y 轴与 Z、X 轴构成右手系 G、长半轴 a=6378245(m),扁率 f = 1/298.257 19、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 A、参心坐标系 B、大地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C、Z 轴为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 JYD1968.0 的方向 D、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 E、X 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 Z 轴垂直指向经度 0 方向 F、Y 轴与 Z、X 轴构成右手系 G、长半轴 a=6378140(m),扁率 f = 1/298.257 20、用作确定时间基准的周期运动现象,应符合以下要求( ) A、运动应是连续的 B、运动应是周期性的 C、运动的周期应具有充分的稳定性 D、运动的周期必须具有复现性
21、开普勒轨道根数(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a及其偏心率e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升交点赤经Q和轨道平面倾角i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近地点角距u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卫星的真近点角V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2、开普勒轨道根数(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a及其偏心率e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近地点角距。和轨道平面倾角i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卫星的真近点角V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升交点赤经Q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3、开普勒轨道根数(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a及其偏心率e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升交点赤经和轨道平面倾角i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卫星的真近点角V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近地点角距o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4、开普勒轨道根数(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a及其偏心率e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轨道平面倾角i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C、升交点赤经Q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D、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5、卫星在运行中受到的摄动力有( A、地球中心引力F B、地球的非中心引Fm C、太阳的引力F,和月球的引力FD、太阳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F, E、大气的阻力F。F、地球潮汐的作用力、磁力等 26、卫星在运行中受到的摄动力有( A、地球的非中心引FcB、太阳的引力F,和月球的引力F C、太阳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F, D、大气的阻力Fa E、地球潮汐的作用力、磁力等
21、开普勒轨道根数( )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a 及其偏心率 e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升交点赤经Ω和轨道平面倾角 i 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近地点角距ω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卫星的真近点角 V 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2、开普勒轨道根数( )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a 及其偏心率 e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近地点角距ω和轨道平面倾角 i 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卫星的真近点角 V 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升交点赤经Ω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3、开普勒轨道根数( )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a 及其偏心率 e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升交点赤经Ω和轨道平面倾角 i 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 对定向。 C、卫星的真近点角 V 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D、近地点角距ω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E、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4、开普勒轨道根数( )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a 及其偏心率 e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B、轨道平面倾角 i 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C、升交点赤经Ω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D、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25、卫星在运行中受到的摄动力有( ) A、地球中心引力 Fc B、地球的非中心引 Fnc C、太阳的引力 Fs 和月球的引力 Fn D、太阳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 Fr E、大气的阻力 Fa F、地球潮汐的作用力、磁力等 26、卫星在运行中受到的摄动力有( ) A、地球的非中心引 Fnc B、太阳的引力 Fs 和月球的引力 Fn C、太阳的直接与间接辐射压力 Fr D、大气的阻力 Fa E、地球潮汐的作用力、磁力等
27、精密星历 A、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 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是利用磁带或通过电传通讯方式,有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F、仅向特许用户提供 28、精密星历 A、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是一种实时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通过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向用户传递的,无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下、仅向特许用户提供 29、精密星历( A、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 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通过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向用户传递的,无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下、可向民用用户提供 30、当测站距离较近时,在单差观测值中( A、消除了卫星钟钟差的影响B、削弱了电离层、对流层的影响 C、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D、消除了接收机钟钟差的影响 31、当测站距离较近时,在双差观测值中( A、消除了卫星钟钟差的影响 B、削弱了电离层、对流层的影响 C、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D、消除了接收机钟钟差的影响 32、求差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表现在( A、数据利用率较低,好的观测值因与之配对的数据出问题而无法被利用 B、引进了比位置矢量更为复杂的基线矢量 C、差分观测值是相关的,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D、两站间的数据采样率不同时,则无法求差 E、采用求差法时多余参数已被消去,因此难以对这些参数作进一步研究 F、在求差过程中有效数字将迅速减少,计算中凑整误差等影响将增大 33、载波相位观测值( A、高精度定位中的主要观测量 B、可能存在周跳
27、精密星历 ( ) A、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 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是利用磁带或通过电传通讯方式,有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F、仅向特许用户提供 28、精密星历 ( ) A、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是一种实时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通过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向用户传递的,无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F、仅向特许用户提供 29、精密星历 ( ) A、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 星历; B、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米级,进一步的发展可望达到分米级; C、通过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向用户传递的,无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D、避免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E、主要服务于精密定位; F、可向民用用户提供 30、当测站距离较近时,在单差观测值中( ) A、消除了卫星钟钟差的影响 B、削弱了电离层、对流层的影响 C、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D、消除了接收机钟钟差的影响 31、当测站距离较近时,在双差观测值中( ) A、消除了卫星钟钟差的影响 B、削弱了电离层、对流层的影响 C、削弱了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D、消除了接收机钟钟差的影响 32、求差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表现在( ) A、数据利用率较低,好的观测值因与之配对的数据出问题而无法被利用 B、引进了比位置矢量更为复杂的基线矢量 C、差分观测值是相关的,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D、两站间的数据采样率不同时,则无法求差 E、采用求差法时多余参数已被消去,因此难以对这些参数作进一步研究 F、在求差过程中有效数字将迅速减少,计算中凑整误差等影响将增大 33、载波相位观测值( ) A、高精度定位中的主要观测量 B、可能存在周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