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 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岀髙度的评价, 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 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 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 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 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 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 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 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 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 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 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 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 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 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 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晩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 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 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 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髙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 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 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 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 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 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 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 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 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 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 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 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 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 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 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 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 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 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 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 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 760 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 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 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 759 年在洛阳道上与秦 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 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 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 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 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 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 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 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 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 “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 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 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 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 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2.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 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一一草堂。(① 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②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 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③建造草堂所需 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 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②③是建造的具体情况)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本题所涉及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三段,可从社会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建造的具 体情况方面考虑作答。 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 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 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 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 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 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 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答 【答案】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 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 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 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 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 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 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答案】 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 【解析】 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 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2.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 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公元 760 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 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① 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②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 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③建造草堂所需一 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 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②③是建造的具体情况)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本题所涉及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三段,可从社会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建造的具 体情况方面考虑作答。 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 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 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 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 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 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 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 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 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 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 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 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 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 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讲学案) 【2016考纲解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 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 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知识梳理】 、传记文体知识概述 (一)传记及其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 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 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 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 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 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 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 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 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的种类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 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 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讲学案) 【2016 考纲解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 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 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知识梳理】 一、传记文体知识概述 (一)传记及其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 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 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 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 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 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 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 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 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的种类
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 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 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 传》 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 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 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其他传记作品,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 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 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 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三)传记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方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 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 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 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 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 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的性格发展 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 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 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5)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的个性的 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 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侧 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 描写结合运用。 二、传记阅读点拨 (一)总体阅读要求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 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 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 传》。 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 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 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其他传记作品,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 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 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 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三)传记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方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 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 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 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 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 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的性格发展 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 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 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5)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的个性的 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 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侧 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 描写结合运用。 二、传记阅读点拨 (一)总体阅读要求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 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 为过去的历史都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 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 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 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 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 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 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 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 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 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 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二)具体阅读路径:拎取四个纲目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 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 目”提取出来了,做题就成功一半了。那么,要提取出哪些“纲目”呢?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 3.理。即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传记阅读实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开之父张伯苓 侯杰秦方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 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 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 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 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 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张 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ε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 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 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 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 为过去的历史都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 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 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 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 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 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 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 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 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 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 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二)具体阅读路径:拎取四个纲目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 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 目”提取出来了,做题就成功一半了。那么,要提取出哪些“纲目”呢?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 验”等。 3.理。即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传记阅读实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开之父张伯苓 侯杰 秦方 1876 年 4 月 5 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 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 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 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 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 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 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张 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 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 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