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一高考押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演员于是之 于是之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并不一定 是配角。比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喜欢演那个只有十几句话的吕若 冰,而不喜欢演那个队长刘海清……”于是之曾在《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文中写道。 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至今仍是于是之的“绝唱”之一。在那部戏中,于是 之扮演配角老车夫老马。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第一次出场,主要动作 是在风雪夜进屋,踉跄昏倒。第二次出场甚至没有台词 于是之一上场,似乎就给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剧场带进一股寒气。他头上扎着破旧 的白毛巾,花白的眉毛、胡子上似乎带着霜。进门踉跄两步,打着寒噤,上牙碰 下牙,唇口已然冻木… 演配角,于是之的功夫一点也没少下。他说过,为演老马,他写的申请的字数比 老马的台词还要多。更重要的是,他懂老马。早年,穷苦人冬天出门没有棉裤, 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裏在腿上,外头罩一条单裤。裹了报纸,关节的灵活度受限, 步子发僵。于是之演老马,步态如何趔趄的依据就是打这儿来的。“他没让你看 到报纸,但他的表演已经把报纸和报纸后面那一片生活概括在内了。”1961年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跟于是之同台演过戏的林兆华说 在老马之前,于是之经历过冰火两重天。演《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让于是之尝尽 成功的喜悦,而演《雷雨》里的周萍又让他跌入自卑的深谷。 于是之和程疯子投缘。“我爱我这角色…照我现在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水平,我 还不能有胸襟去爱许多人、许多角色。第一遍朗读剧本,剧情便把我带到生我长 我的地方……我的杂院生活,叫我体贴我的角色,同时也给我一种责任:他们要 我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诉苦…倘若我是一个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我就 辈子也别打算成为演员了。”于是之在《我演程疯子》中写道。 为演好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刊》《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 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 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 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 “形”之捕捉与“神”的建构同时进行。老舍先生说,程疯子“原来是有钱人, 后因没落搬到龙须沟来”,于是之将程疯子精确定义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没落之 后曾以唱单弦为生。为了从内在上准确把握角色,于是之写下了六千余字的《程 疯子传》。在这篇文章中,白描手法被二十多岁、正式学历仅到初中的于是之运 用得得心应手。 在《龙须沟》攒下的“家底儿”到了《雷雨》却全无用处。少年时,同龄人让于 是之看《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之冷冷地说:“我没有少年。”那时,于是之 已经失学,在日本人的仓库里做“华人雇工”,每天从破败的宣武门下走过,感 觉自己的少年“叫宣武门给吃了”。正如当年无法理解维特“还烦恼什么” 样,于是之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周萍在豪宅里的苍白生活和他怎样在两个女人之 间周旋。 在《雷雨》里饰演周萍的惨败,让于是之自卑、苦闷了很长一阵子。从1954年 到1957年,于是之的表演停滞了两三年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高考押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演员于是之 于是之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演员们不想演的角色并不一定 是配角。比如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我就喜欢演那个只有十几句话的吕若 冰,而不喜欢演那个队长刘海清……”于是之曾在《我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一文中写道。 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至今仍是于是之的“绝唱”之一。在那部戏中,于是 之扮演配角老车夫老马。老马累计出场时间不过十分钟,第一次出场,主要动作 是在风雪夜进屋,踉跄昏倒。第二次出场甚至没有台词。 于是之一上场,似乎就给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剧场带进一股寒气。他头上扎着破旧 的白毛巾,花白的眉毛、胡子上似乎带着霜。进门踉跄两步,打着寒噤,上牙碰 下牙,唇口已然冻木…… 演配角,于是之的功夫一点也没少下。他说过,为演老马,他写的申请的字数比 老马的台词还要多。更重要的是,他懂老马。早年,穷苦人冬天出门没有棉裤, 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腿上,外头罩一条单裤。裹了报纸,关节的灵活度受限, 步子发僵。于是之演老马,步态如何趔趄的依据就是打这儿来的。“他没让你看 到报纸,但他的表演已经把报纸和报纸后面那一片生活概括在内了。”1961 年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跟于是之同台演过戏的林兆华说。 在老马之前,于是之经历过冰火两重天。演《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让于是之尝尽 成功的喜悦,而演《雷雨》里的周萍又让他跌入自卑的深谷。 于是之和程疯子投缘。“我爱我这角色……照我现在的生活经历和政治水平,我 还不能有胸襟去爱许多人、许多角色。第一遍朗读剧本,剧情便把我带到生我长 我的地方……我的杂院生活,叫我体贴我的角色,同时也给我一种责任:他们要 我替他们打抱不平,替他们诉苦……倘若我是一个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我就一 辈子也别打算成为演员了。”于是之在《我演程疯子》中写道。 为演好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刊》《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 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 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 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 “形”之捕捉与“神”的建构同时进行。老舍先生说,程疯子“原来是有钱人, 后因没落搬到龙须沟来”,于是之将程疯子精确定义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没落之 后曾以唱单弦为生。为了从内在上准确把握角色,于是之写下了六千余字的《程 疯子传》。在这篇文章中,白描手法被二十多岁、正式学历仅到初中的于是之运 用得得心应手。 在《龙须沟》攒下的“家底儿”到了《雷雨》却全无用处。少年时,同龄人让于 是之看《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之冷冷地说:“我没有少年。”那时,于是之 已经失学,在日本人的仓库里做“华人雇工”,每天从破败的宣武门下走过,感 觉自己的少年“叫宣武门给吃了”。正如当年无法理解维特“还烦恼什么”一 样,于是之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周萍在豪宅里的苍白生活和他怎样在两个女人之 间周旋。 在《雷雨》里饰演周萍的惨败,让于是之自卑、苦闷了很长一阵子。从 1954 年 到 1957 年,于是之的表演停滞了两三年
1956年秋天,于是之听老舍说:“我写了一个新戏,主角的台词几百句,从小 演到老。”于是之没说话,但心里已经憋着劲儿要演这个“从小到老”,有“几 百句”词的主角了。这个“主角”是《茶馆》里的王掌柜 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不好演,如果演不好,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大龙套。 于是之没有让王掌柜成为龙套,而让他成为了自己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成为了中 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在茶馆里,我为人沏茶送水的动作比较多。虽然不经常被人注意,但我总要认 真去做。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好处,在一个小的真实上,丢掉了信念,就会影响 随之而来的主要的戏。叫你失去了大的真实……”这是于是之在《茶馆》中悟到 的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摘编自石岩《演员于是之,领导于是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于是之(1927—2013),话剧表演艺术家,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 《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他的表演风格本色 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 ②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 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 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 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 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小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是之选择角色不以是不是主角为标准,在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中,他 选择演的就是配角吕若冰,而不是主角刘海清。 B.在演《骆驼祥子》时,为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于是之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 自己的腿上,让自己表演时能步子发僵,步态趔趄 C.于是之演程疯子追求形神兼备,他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来揣摩程疯子的外形,更 写了六千余字的《程疯子传》来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 D.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只是一个大龙套,但于是之却让这个龙套人物成 为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E.本文通过介绍于是之话剧表演生涯中对几个经典角色的成功塑造,表现了这位 经历过挫折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 2.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为什么能成为他的“绝唱”之一?请结合材料 简述原因。 答 3.于是之的表演不在任何小的真实上丢掉信念,这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 简要说明。 答 4.于是之能够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56 年秋天,于是之听老舍说:“我写了一个新戏,主角的台词几百句,从小 演到老。”于是之没说话,但心里已经憋着劲儿要演这个“从小到老”,有“几 百句”词的主角了。这个“主角”是《茶馆》里的王掌柜。 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不好演,如果演不好,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大龙套。 于是之没有让王掌柜成为龙套,而让他成为了自己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成为了中 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在茶馆里,我为人沏茶送水的动作比较多。虽然不经常被人注意,但我总要认 真去做。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好处,在一个小的真实上,丢掉了信念,就会影响 随之而来的主要的戏。叫你失去了大的真实……”这是于是之在《茶馆》中悟到 的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摘编自石岩《演员于是之,领导于是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于是之(1927—2013),话剧表演艺术家,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 《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他的表演风格本色 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 ②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 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 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 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 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小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于是之选择角色不以是不是主角为标准,在老舍先生的《青年突击队》中,他 选择演的就是配角吕若冰,而不是主角刘海清。 B.在演《骆驼祥子》时,为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于是之把报纸一层一层地裹在 自己的腿上,让自己表演时能步子发僵,步态趔趄。 C.于是之演程疯子追求形神兼备,他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来揣摩程疯子的外形,更 写了六千余字的《程疯子传》来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 D.有人认为《茶馆》里的王利发只是一个大龙套,但于是之却让这个龙套人物成 为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的不朽经典。 E.本文通过介绍于是之话剧表演生涯中对几个经典角色的成功塑造,表现了这位 经历过挫折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 2.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的表演为什么能成为他的“绝唱”之一?请结合材料 简述原因。 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之的表演不在任何小的真实上丢掉信念,这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 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之能够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 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 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 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 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 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 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 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一一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 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 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 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 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 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 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 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 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 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 22 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 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 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 的中国学者。1930 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 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 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 年至 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 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 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 60 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 1948 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 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 1949 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 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 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 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 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 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 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 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 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 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 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 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 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 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圣雄”甘地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 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纱。他走到哪里, 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 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 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 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 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 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 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 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 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当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
【相关链接】 1949 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 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 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 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 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圣雄”甘地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 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纱。他走到哪里, 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 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 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 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 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 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 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 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 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当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
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 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 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 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哈里发运动率先发 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 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 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髙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甘地 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 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 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 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 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 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顿时举国沸腾。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 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 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 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 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一艾尔文协定》。 《甘地一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 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 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 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 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 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 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 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 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 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 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 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 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
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 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 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 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哈里发运动率先发 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 1930 年 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 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甘地 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 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 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 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 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 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顿时举国沸腾。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 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 年 1 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 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 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 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 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 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 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 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 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 年 6 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 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 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 30 年来的向导和哲学 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 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 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 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