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 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 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 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一一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髙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硏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 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 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 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 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 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 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 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 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 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 年至 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 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 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 60 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 1948 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 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 1949 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 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 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 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 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 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 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 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 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 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 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 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 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 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 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 因,原文并无表述。C.张光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 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济的学术影响只 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③他主持 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④他领导的 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⑤他 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 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 【答案】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③评价点出了李济 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传记中 常常引用他人的评价,这些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 的观点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还可以使传主的形象特点更鲜明。依此思考, 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学科网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 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 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 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 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答案】 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 因,原文并无表述。C.张光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 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济的学术影响只 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③他主持 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④他领导的 安阳殷墟发掘,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⑤他 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 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③评价点出了李济 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传记中 常常引用他人的评价,这些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 的观点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还可以使传主的形象特点更鲜明。依此思考, 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学科网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髙的学术地位。他是第一位挖掘考 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他独 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 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 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②他的人格力量。对事业充满热爱,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对真心为学的人会 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故园充满热爱与眷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圣雄”甘地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 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纱。他走到哪里, 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 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 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 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 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 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 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 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 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当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 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 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 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 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哈里发运动率先发 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 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 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髙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甘地 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 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 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 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 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 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顿时举国沸腾。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 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 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
【答案】 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第一位挖掘考 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他独 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一 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 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②他的人格力量。对事业充满热爱,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对真心为学的人会 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故园充满热爱与眷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圣雄”甘地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 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纱。他走到哪里, 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 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 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 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 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 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 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 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 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当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 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 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 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 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哈里发运动率先发 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 1930 年 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 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甘地 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 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 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 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 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 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顿时举国沸腾。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 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 年 1 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
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 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一艾尔文协定》 《甘地一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 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 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 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 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 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 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 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 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 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 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髙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 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 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 D.“圣雄”甘地的“食盐进军”引发了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热潮。殖民 当局被迫签订协议,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E.“圣雄”甘地笃信忍让的虔诚信仰,有顽强不屈的斗志,极富牺牲精神的崇高 品质,为印度及世界人民敬仰,也获得了敌对者的赞誉。 【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苦行僧”的形象只是原因之一。 B.根据原文,“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D.“决定性 的胜利”夸大事实。 2.为什么说甘地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从形象上看,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 架木制纺纱机。②从生活上看,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③从工 作上看,很早起来纺棉线,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④从精神上看,信仰 虔诚,意志顽强,极富牺牲精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 第一段、第二段和最后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形象、生活、工作三个方面来 突出甘地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再根据第二段中“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 和坚强的意志”及文章最后三段,可以概括出其在精神上“苦行僧”式的特点。 3.请结合材料,具体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 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 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 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 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 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 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 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 年 6 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 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 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 30 年来的向导和哲学 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 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 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 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 D.“圣雄”甘地的“食盐进军”引发了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热潮。殖民 当局被迫签订协议,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E.“圣雄”甘地笃信忍让的虔诚信仰,有顽强不屈的斗志,极富牺牲精神的崇高 品质,为印度及世界人民敬仰,也获得了敌对者的赞誉。 【答案】 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苦行僧”的形象只是原因之一。 B.根据原文,“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D.“决定性 的胜利”夸大事实。 2.为什么说甘地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形象上看,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 架木制纺纱机。②从生活上看,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③从工 作上看,很早起来纺棉线,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④从精神上看,信仰 虔诚,意志顽强,极富牺牲精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 第一段、第二段和最后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形象、生活、工作三个方面来 突出甘地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再根据第二段中“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 和坚强的意志”及文章最后三段,可以概括出其在精神上“苦行僧”式的特点。 3.请结合材料,具体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 自己纺纱织布,自制食盐。③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④不接受英国教育 自设私立学校 4.甘地被称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此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理解。 答 【答案】①认识到印度受殖民统治的屈辱现实,决心改变并开始斗争。②创造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解放方式。③不屈不挠地推动印度的独立运动。④为消 除种姓制度而斗争,调解教派争端。 【解析】本题考査探究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在对“印度自由的建筑师”的 理解上,“自由的建筑师”主要表现在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自由方面所做的努 力上,所以从文章中找出他为此做出的努力即可。如他的斗争、斗争方式、独立 运动、调解教派争端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 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 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 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 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 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 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 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髙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 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 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 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 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 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 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 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 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 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 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 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 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 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 自己纺纱织布,自制食盐。③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④不接受英国教育, 自设私立学校。 4.甘地被称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此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认识到印度受殖民统治的屈辱现实,决心改变并开始斗争。②创造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解放方式。③不屈不挠地推动印度的独立运动。④为消 除种姓制度而斗争,调解教派争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在对“印度自由的建筑师”的 理解上,“自由的建筑师”主要表现在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自由方面所做的努 力上,所以从文章中找出他为此做出的努力即可。如他的斗争、斗争方式、独立 运动、调解教派争端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 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 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 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 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 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 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 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 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 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 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 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 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 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 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 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 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 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 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 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 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 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