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学习目的: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 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 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 掌握K-、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 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 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 并理解应用种群生 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 义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学习目的: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 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 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 掌握K-、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 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 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 并理解应用种群生 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 义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概念 1、物种与种群定义: 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 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 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 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 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种: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 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 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概念 1、物种与种群定义: 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 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 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 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 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种: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 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 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
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研究意义 (1)种群生态学处于个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 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 (2)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 (3)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
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研究意义 (1)种群生态学处于个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 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 (2)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 (3)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
(一)种群的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 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1、绝对密度: ① 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 ② 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 2、相对密度 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 量 (二)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 一 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
(一)种群的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 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1、绝对密度: ① 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 ② 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 2、相对密度 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 量 (二)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 一 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
图 4.1 图示阿利氏规律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A);另一些种群,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B),在后一种情况下,过疏和过密都是有害的(引自 Odum,1971)。 (A) (B) 存 活 率 存 活 率 密 度 密 度 图4-1
图 4.1 图示阿利氏规律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A);另一些种群,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B),在后一种情况下,过疏和过密都是有害的(引自 Odum,1971)。 (A) (B) 存 活 率 存 活 率 密 度 密 度 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