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人的素养 政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 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标准。政治价值观是 一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一般来说,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目的、有意义 的实践活动,都是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种政治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政 治价值活动,人们必然形成对各种政治事物和政治活动的利害、好坏、善恶、祸 福、美丑、是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这就是政治价值观念。而 各种政治价值观念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深层的内核,就是政治价值观。由此可 以看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价值观念的系统化,而政治价值观念中又显然包含了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的成分这是政治价值观的第一层内涵: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 治现象作用于政治行为主体而产生的价值需要关系的系统化认识和判断。相对于 零散的、易变的、个性化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更为内在、深刻、持久地 支配着社会政治集团和政治人个体的政治行为。这一层意义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 系统性、综合性、稳定性等特点。政治价值观的第二层内涵是:它通过政治道德 原则和政治习俗规范,通过政治法律制度和准则等外部表现形式,指导或限制人 们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的利益主体、群体、阶层或阶级范围内,其成员在总体上 存在着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准则,其中,政治价值观念直接 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理想,政治行为准则则是对政治行为和 政治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它配合以各种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民俗风尚 而对维护政治行为的一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层意义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多 样性、群体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政治价值观的第三层内涵是:它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定性内容和带有方向性的 内容。第一,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成分与建构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主 体的政治情感和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政治意识形态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对 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 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在一个社会中占据统 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只能是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统治阶级通过 本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将其政治影响力转换为人们心理上的政治权威,并且使它
6 三、政治人的素养 政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 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标准。政治价值观是 一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一般来说,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目的、有意义 的实践活动,都是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种政治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政 治价值活动,人们必然形成对各种政治事物和政治活动的利害、好坏、善恶、祸 福、美丑、是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这就是政治价值观念。而 各种政治价值观念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深层的内核,就是政治价值观。由此可 以看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价值观念的系统化,而政治价值观念中又显然包含了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的成分这是政治价值观的第一层内涵: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 治现象作用于政治行为主体而产生的价值需要关系的系统化认识和判断。相对于 零散的、易变的、个性化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更为内在、深刻、持久地 支配着社会政治集团和政治人个体的政治行为。这一层意义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 系统性、综合性、稳定性等特点。政治价值观的第二层内涵是:它通过政治道德 原则和政治习俗规范,通过政治法律制度和准则等外部表现形式,指导或限制人 们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的利益主体、群体、阶层或阶级范围内,其成员在总体上 存在着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准则,其中,政治价值观念直接 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理想,政治行为准则则是对政治行为和 政治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它配合以各种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民俗风尚 而对维护政治行为的一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层意义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多 样性、群体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政治价值观的第三层内涵是:它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定性内容和带有方向性的 内容。第一,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成分与建构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主 体的政治情感和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政治意识形态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对 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 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在一个社会中占据统 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只能是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统治阶级通过 本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将其政治影响力转换为人们心理上的政治权威,并且使它
成为公共舆论衡量人们政治行为的价值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它在社会的实际政治 活动中,持久地起着政治强制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第二,政治意识形态有三个基本要素:认知一一解释要素、价值一一信仰要 素、目标一一策略要素,构成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其中,认知一一解释 层面是政治意识形态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理论说明的内容,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 知识论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认知一一解释层面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实践观,其科学性在于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政治实 践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有了可靠的知识论前提和基础。价值一一信仰层面是政 治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及其信仰成分。胡格韦尔特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 现在只意味着能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并证明他们的行为正确性的一整套思想、信仰 和价值观”。普拉诺也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于人和社会本质的有关态度、信念 和价值的一种综合,是引起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动机”。政治意识 形态的这一层面的内容是人们政治价值选择的根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政治 价值评价的尺度,也是人们产生政治激情的观念基础。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从根 本上说就是价值一一信仰层面的差别甚至对立。目标一一策略层面是政治意识形 态的基本理念实现的目标、途径和艺术。政治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政治世界意义 的探寻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导向,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目标并选择实现理想目标的方 式和策略,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承认,意识形态中的“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 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政治意识形态的这三个层面之间是相互交叠关联的,是 相互渗透的,其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同时依赖着或包含着其他层面的内容,它们 之间没有主次、轻重、高下之分。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中,意识形态几乎是价 值观的同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任何价值信仰都不可能没有它的知识基础, 也不可能没有它的目标和策略,否则,它不会为人们所接受。政治意识形态的认 知一一解释层面的内容并非指所有关于现实政治世界的描述理论,只有与一定的 价值信仰和理想目标及其实践的态度相联系,变成一种价值规范性的主张和实践 意志,才能成为意识形态。同样,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一一信仰层面的内容以认 知一一解释系统作为知识保障,否则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价值偏好,只有实现知 识前提的科学性与价值信仰的高尚性的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才有科学性可言。社 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并不仅仅在于它的价值一一信仰层面的高尚性,更 >
7 成为公共舆论衡量人们政治行为的价值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它在社会的实际政治 活动中,持久地起着政治强制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第二,政治意识形态有三个基本要素:认知——解释要素、价值——信仰要 素、目标——策略要素,构成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其中,认知——解释 层面是政治意识形态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理论说明的内容,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 知识论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认知——解释层面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实践观,其科学性在于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政治实 践的—些基本规律,从而有了可靠的知识论前提和基础。价值——信仰层面是政 治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及其信仰成分。胡格韦尔特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 现在只意味着能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并证明他们的行为正确性的一整套思想、信仰 和价值观”。普拉诺也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于人和社会本质的有关态度、信念 和价值的一种综合,是引起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动机”。政治意识 形态的这一层面的内容是人们政治价值选择的根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政治 价值评价的尺度,也是人们产生政治激情的观念基础。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从根 本上说就是价值——信仰层面的差别甚至对立。目标——策略层面是政治意识形 态的基本理念实现的目标、途径和艺术。政治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政治世界意义 的探寻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导向,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目标并选择实现理想目标的方 式和策略,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承认,意识形态中的“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 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政治意识形态的这三个层面之间是相互交叠关联的,是 相互渗透的,其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同时依赖着或包含着其他层面的内容,它们 之间没有主次、轻重、高下之分。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中,意识形态几乎是价 值观的同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任何价值信仰都不可能没有它的知识基础, 也不可能没有它的目标和策略,否则,它不会为人们所接受。政治意识形态的认 知——解释层面的内容并非指所有关于现实政治世界的描述理论,只有与一定的 价值信仰和理想目标及其实践的态度相联系,变成一种价值规范性的主张和实践 意志,才能成为意识形态。同样,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层面的内容以认 知——解释系统作为知识保障,否则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价值偏好,只有实现知 识前提的科学性与价值信仰的高尚性的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才有科学性可言。社 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并不仅仅在于它的价值——信仰层面的高尚性,更
在于它的高尚性是建立在科学的知识论基础上的,这就摆脱了其他阶级的偏狭 性。 政治意识形态的目标一一策略层面是在前两个层面的指导下对社会选择意 向的定位和实现方式的选择,是价值一一信仰层面的进一步强化和具体化,是意 识形态中的实践意志内容。正因为有了这一层面,政治意识形态才能变成强大的 社会政治力量,由观念的东西最终转变为现实运动。由此可见,政治价值观作为 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层面,是政治意识形态发挥整合力量的定源和指示灯,一个 政治社会不能没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建立起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 求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政治社会中,起主导 的、进步作用的政治观和政治信仰,一定是该政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形态的内容。当然,这种主导地位的政治价值观和信仰,通过灌输和教化,在其 他阶级中也可能形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不 一定只能在无产阶级中才能形成,“这种意识当然也可能在其他阶级中形成,只 要它们认识到这个阶级的状况”。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阶级性、 主导性、实践性等特点。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政治价值观界定为:是人们关 于各种政治价值现象的观点和看法中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的 结构体系,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 念形态,是指导人们进行政治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它渗 透到现实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和追求等 都属于政治价值观的范畴。 四、政治人的理性 (一)人性与自利性 从马基雅维里的“利己观”谈起对政治中的人性研究,是破解“政治人理性” 的关键。英国著名政治学学者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1858-l932) 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就指出:“过去时代的思想家,从柏拉图、边沁到米 尔,都对人性有独到的看法,并把那些看法作为思考政治的基础。”现代政治学 理论的奠基人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1i,1469-l527)的政治学学说,就 是建立在他对现实人性深层分析基础之上的。作为一位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
8 在于它的高尚性是建立在科学的知识论基础上的,这就摆脱了其他阶级的偏狭 性。 政治意识形态的目标——策略层面是在前两个层面的指导下对社会选择意 向的定位和实现方式的选择,是价值——信仰层面的进一步强化和具体化,是意 识形态中的实践意志内容。正因为有了这一层面,政治意识形态才能变成强大的 社会政治力量,由观念的东西最终转变为现实运动。由此可见,政治价值观作为 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层面,是政治意识形态发挥整合力量的定源和指示灯,一个 政治社会不能没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建立起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 求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政治社会中,起主导 的、进步作用的政治观和政治信仰,一定是该政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形态的内容。当然,这种主导地位的政治价值观和信仰,通过灌输和教化,在其 他阶级中也可能形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不 一定只能在无产阶级中才能形成,“这种意识当然也可能在其他阶级中形成,只 要它们认识到这个阶级的状况”。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阶级性、 主导性、实践性等特点。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政治价值观界定为:是人们关 于各种政治价值现象的观点和看法中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的 结构体系,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 念形态,是指导人们进行政治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它渗 透到现实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和追求等 都属于政治价值观的范畴。 四、政治人的理性 (一)人性与自利性 从马基雅维里的“利己观”谈起对政治中的人性研究,是破解“政治人理性” 的关键。英国著名政治学学者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 1858-1932) 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就指出:“过去时代的思想家,从柏拉图、边沁到米 尔,都对人性有独到的看法,并把那些看法作为思考政治的基础。”现代政治学 理论的奠基人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的政治学学说,就 是建立在他对现实人性深层分析基础之上的。作为一位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
文主义思潮影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十分注重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 发,力求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生活过程中人类的真实本性。他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 点,即任何时代的社会统治者和政治家要想成功地建立国家、治理人民和维持社 会秩序,都必须以人性为根本的出发点。因此,对于负有政治使命的社会统治者 和政治家来说,除非他们不想有所作为,否则就必须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人性问 题。在马基雅维里看来,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其历史和现实的基 础都是人们现实的社会活动,而凡是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都是由人们不变的、 共同的本性所支配的。那么,人类的共同本性是怎样的呢?马基雅维里认为,纵 观古今天下,人类无一例外地拼命追逐两样东西:财富和权力。其中尤以追逐财 富即物质利益为最,因为它是人们获得权力的重要手段,又是人们追逐权力的目 的。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任何丑恶的行为,“他们是忘恩负义、容 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英国当代著名哲学 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1l,l872-1950)曾将马基雅维里的人性思想称 之为“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基雅维里的“人 性利己观”并没有摆脱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他把“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普遍化、 绝对化的观点,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同时,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人追逐一己私 利而“不择手段”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必然就是“人与人像狼与狼一样”和“每 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霍布斯森林”,马基雅维里式“利己主义”的必然结 果就是人类社会人人都无幸福可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基雅维里所描述 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积累时期现实社会中各种丑恶 现象为蓝本的。同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摆脱了中世纪人性的神学观念,认识 到人类的“利己性”是一种自然的、无可厚非的本质属性,人生在世当然要追求 现世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是追求来世的幸福,从而使中世纪神性的人性观回到了 人类世俗社会之中,从理想主义回到了现实主义,从而为现代政治学理论的产生 提供了经验的和现实的基础。 (二)利益与需要:人的内在规定性 “自利性”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本质属性。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 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说:“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 唯一动力。”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He1 vetius,1715-1771)也指出,河 9
9 文主义思潮影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十分注重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 发,力求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生活过程中人类的真实本性。他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 点,即任何时代的社会统治者和政治家要想成功地建立国家、治理人民和维持社 会秩序,都必须以人性为根本的出发点。因此,对于负有政治使命的社会统治者 和政治家来说,除非他们不想有所作为,否则就必须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人性问 题。在马基雅维里看来,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其历史和现实的基 础都是人们现实的社会活动,而凡是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都是由人们不变的、 共同的本性所支配的。那么,人类的共同本性是怎样的呢?马基雅维里认为,纵 观古今天下,人类无一例外地拼命追逐两样东西:财富和权力。其中尤以追逐财 富即物质利益为最,因为它是人们获得权力的重要手段,又是人们追逐权力的目 的。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任何丑恶的行为,“他们是忘恩负义、容 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英国当代著名哲学 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50)曾将马基雅维里的人性思想称 之为“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基雅维里的“人 性利己观”并没有摆脱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他把“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普遍化、 绝对化的观点,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同时,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人追逐一己私 利而“不择手段”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必然就是“人与人像狼与狼一样”和“每 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霍布斯森林”,马基雅维里式“利己主义”的必然结 果就是人类社会人人都无幸福可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基雅维里所描述 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积累时期现实社会中各种丑恶 现象为蓝本的。同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摆脱了中世纪人性的神学观念,认识 到人类的“利己性”是一种自然的、无可厚非的本质属性,人生在世当然要追求 现世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是追求来世的幸福,从而使中世纪神性的人性观回到了 人类世俗社会之中,从理想主义回到了现实主义,从而为现代政治学理论的产生 提供了经验的和现实的基础。 (二)利益与需要:人的内在规定性 “自利性”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本质属性。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 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说:“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 唯一动力。”18 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Helvetius,1715-1771)也指出,河
水不能倒着流,人不能逆着利益的浪头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讳言人的利 益,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 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 圣家族》中,也深刻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 丑。”众所周知,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通过研究人类现实社会的利益问 题,进而形成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如此,恩格斯也是如此。1842年 11月,恩格斯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 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进而形成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自利性” 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本质属性。从“经济人理性”与“政治人理性”两种理性行为 的内在动力机制来看,经济人理性行为和政治人理性行为的内在动力都来自于人 的“自利性”。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所指出的:“在经济生活中,人们 的理性自利促进了经济繁荣,成功者从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家。 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上也是自利驱使政治积极分子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从更为 严酷的政治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政治家。” 1962年,一个美国科学家调查小组向一个被调查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 设一项法令正在考虑中,而您认为该法令极不公正或者有害。您想您可能做些什 么呢?”这位退休邮电工人耸了耸肩,回答说,“我可以组织正式的团体,或者 鼓动朋友和邻居,一起写抗议信或签署请愿书。”在这个小组的调查对象中,做 这类回答的大约有56%。而一个墨西哥妇女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则显得有点困 惑,她停顿了一会,似乎在考虑,然后有点茫然地答道,“不知道。我连个聊天 的人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差不多有48%的墨西哥被调查 者的回答跟这位妇女相似。27年之后,1989年,当一组中国的社会科学家在调 查中问道,“假如您认为政府的某项决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您会不会想到自己 可以做些事情影响政府的这项决策,如果会的话,会采取何种方式?”大多数被 调查者(30%,其他回答远少此数)不假思索地答道,“向本单位领导或政府有 关部门反映。”这是三种不同的政治特征,换句话说,是三种“政治人”的答案。 社会科学家,严格地说,政治学家,使用“政治人”这个“人”字的方式, 跟新闻界用的“门”有点相似。从1972年美国共和党在竞选期间非法进入民主 党总部窃取情报闹出水门事件之后,记者们便在所有的政治丑闻后面都加上一个 10
10 水不能倒着流,人不能逆着利益的浪头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讳言人的利 益,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 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 圣家族》中,也深刻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 丑。”众所周知,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通过研究人类现实社会的利益问 题,进而形成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如此,恩格斯也是如此。1842 年 11 月,恩格斯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 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进而形成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自利性” 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本质属性。从“经济人理性”与“政治人理性”两种理性行为 的内在动力机制来看,经济人理性行为和政治人理性行为的内在动力都来自于人 的“自利性”。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所指出的:“在经济生活中,人们 的理性自利促进了经济繁荣,成功者从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家。 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上也是自利驱使政治积极分子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从更为 严酷的政治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政治家。” 1962 年,一个美国科学家调查小组向一个被调查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 设一项法令正在考虑中,而您认为该法令极不公正或者有害。您想您可能做些什 么呢?”这位退休邮电工人耸了耸肩,回答说,“我可以组织正式的团体,或者 鼓动朋友和邻居,一起写抗议信或签署请愿书。”在这个小组的调查对象中,做 这类回答的大约有 56%。而一个墨西哥妇女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则显得有点困 惑,她停顿了一会,似乎在考虑,然后有点茫然地答道,“不知道。我连个聊天 的人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差不多有 48%的墨西哥被调查 者的回答跟这位妇女相似。27 年之后,1989 年,当一组中国的社会科学家在调 查中问道,“假如您认为政府的某项决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您会不会想到自己 可以做些事情影响政府的这项决策,如果会的话,会采取何种方式?”大多数被 调查者(30%,其他回答远少此数)不假思索地答道,“向本单位领导或政府有 关部门反映。”这是三种不同的政治特征,换句话说,是三种“政治人”的答案。 社会科学家,严格地说,政治学家,使用“政治人”这个“人”字的方式, 跟新闻界用的“门”有点相似。从 1972 年美国共和党在竞选期间非法进入民主 党总部窃取情报闹出水门事件之后,记者们便在所有的政治丑闻后面都加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