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政治人及其实践 第一节政治人的内涵 一、从经济人到政治人 “经济人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人”,这是从古典经济学到当代经济学关于“经 济人理性”的主流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l790) 是经济学史上比较系统地论述“经济人理性”的第一人。正是亚当·斯密通过对 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所展现的人性基本特征的分析,最早揭示了经济人 的人性基本特征和对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市场 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历史必然性,既可以通过对生 产力的考察而发现,也可以通过对人性的考察而发现。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的 历史性贡献,不仅在于其首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还在于亚当·斯 密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经济人人性的必然联系,为 人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新的途径。继亚当斯密之后,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纳骚·西尼尔(Nassau W.Senior,1790-1864)提出了经济学 四个理论前提,他认为,这四个理论前提是无需证明的公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 济学的基础,从这四个理论前提即可推演出各种经济学理论。这四个理论前提第 一个就是:“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十余年后,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瀚·穆勒(John S.Mi11,1806-1873)进一步发挥了纳骚·西 尼尔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经济人理性”的内涵。他指出,“经济人理性”是 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使财富最大化 的动机。自亚当斯密、纳骚·西尼尔、约翰·穆勒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经 济人理性”基本假设以后,尽管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作 了许多修正和改进,对“经济人理性”基本假设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
1 导 言 第一章 政治人及其实践 第一节 政治人的内涵 一、从经济人到政治人 “经济人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人”,这是从古典经济学到当代经济学关于“经 济人理性”的主流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是经济学史上比较系统地论述“经济人理性”的第一人。正是亚当·斯密通过对 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所展现的人性基本特征的分析,最早揭示了经济人 的人性基本特征和对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市场 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历史必然性,既可以通过对生 产力的考察而发现,也可以通过对人性的考察而发现。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的 历史性贡献,不仅在于其首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还在于亚当·斯 密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经济人人性的必然联系,为 人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新的途径。继亚当·斯密之后,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纳骚·西尼尔(Nassau W.Senior,1790-1864)提出了经济学 四个理论前提,他认为,这四个理论前提是无需证明的公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 济学的基础,从这四个理论前提即可推演出各种经济学理论。这四个理论前提第 一个就是:“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十余年后,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 Mill,1806-1873)进一步发挥了纳骚·西 尼尔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经济人理性”的内涵。他指出,“经济人理性”是 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使财富最大化 的动机。自亚当斯密、纳骚·西尼尔、约翰·穆勒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经 济人理性”基本假设以后,尽管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作 了许多修正和改进,对“经济人理性”基本假设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
当代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实质就是“利益”,因而将经济人理性概括为“经 济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而且在对“利益”内涵的认识上,古典经济学偏 重于从其物质形态方面去认识,因而主要将其定义为“财富”、“利润”等等, 当代经济学则加入了精神性因素,主要将其定义为“效用”。但是,当代经济学 的发展始终没有动摇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本内涵。“经济人 理性”基本假设始终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一切经济学理论据以推导的 最基本的理论前提。众所周知,人们从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创造社会财 富、获得利润,财富和利润成为一切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人赖以在激烈市场 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本,不能获得财富和利润,甚至不能获得足够多的财富和利润, 经济人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而至少在市场的意义上不再成其为所谓 “经济人”。因此,“经济人”也就必然地成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人”。 “政治人是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 尔(Harold D.Lasswell,1902-1978)和卡普兰(Abraham Kaplan,1918-)关于 “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他们在其合著的《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 治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的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 决定权力,还把别人也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工具。”本书以“政治人是 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作为“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并以之作为进一步展开论 述的基本前提。关于这一基本假设,笔者认为,人们需要着重把握两个方面:第 一,“政治人”与“权力”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现代政治学诞生之时,现代政治 学理论的奠基人马基雅维里就以“权力”作为其政治学学说的核心。拉斯韦尔和 卡普兰明确指出:“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的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政 治行为则是凯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A.Dahl,1915-)认为:“让我们大胆地把政治体系定义为任何在重大程度上涉 及控制、影响力、权力或权威的人类关系的持续模式。”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 院李景鹏教授也曾深刻地指出:“政治现象的最核心的问题,即权力及其运行。” 因此,无论是古典政治学主流观点,还是当代政治学主流观点,对“政治人”与 “权力”的必然联系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正如罗伯特·达尔所指出的:“自 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观念:政治关系总以某种方式涉及 权威、统治或权力
2 当代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实质就是“利益”,因而将经济人理性概括为“经 济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而且在对“利益”内涵的认识上,古典经济学偏 重于从其物质形态方面去认识,因而主要将其定义为“财富”、“利润”等等, 当代经济学则加入了精神性因素,主要将其定义为“效用”。但是,当代经济学 的发展始终没有动摇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本内涵。“经济人 理性”基本假设始终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一切经济学理论据以推导的 最基本的理论前提。众所周知,人们从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创造社会财 富、获得利润,财富和利润成为一切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人赖以在激烈市场 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本,不能获得财富和利润,甚至不能获得足够多的财富和利润, 经济人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而至少在市场的意义上不再成其为所谓 “经济人”。因此,“经济人”也就必然地成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人”。 “政治人是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这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 尔(Harold D. Lasswell,1902-1978)和卡普兰(Abraham Kaplan,1918-)关于 “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他们在其合著的《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 治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的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 决定权力,还把别人也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工具。”本书以“政治人是 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作为“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并以之作为进一步展开论 述的基本前提。关于这一基本假设,笔者认为,人们需要着重把握两个方面:第 一,“政治人”与“权力”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现代政治学诞生之时,现代政治 学理论的奠基人马基雅维里就以“权力”作为其政治学学说的核心。拉斯韦尔和 卡普兰明确指出:“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的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政 治行为则是凯觎权力而采取的行为”。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认为:“让我们大胆地把政治体系定义为任何在重大程度上涉 及控制、影响力、权力或权威的人类关系的持续模式。”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 院李景鹏教授也曾深刻地指出:“政治现象的最核心的问题,即权力及其运行。” 因此,无论是古典政治学主流观点,还是当代政治学主流观点,对“政治人”与 “权力”的必然联系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正如罗伯特·达尔所指出的:“自 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观念:政治关系总以某种方式涉及 权威、统治或权力
“权力”成为主导社会政治进程一切方面的核心要素,因此,一切活动在人 类社会历史舞台的政治主体,无论是阶级、政党、利益集团,还是官僚、政客、 政治精英,他们的一切政治活动就总是围绕着权力的获得和权力的实施而展开。 第二,“政治人”与“社会公共权力”有着必然联系,政治人脱离了社会公共权 力就不再成其为“政治人”。关于“政治人”,王浦劬教授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处于一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 意识的人。” 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 共权力的统治性,这是权力利益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权力所承担社会功能的出 发点和最终目的。二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性,它往往以国家整体和全社会的名 义实施,并且也总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服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权力 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在人们利益的社会分配中,具有最权威、最有效的决定性 力量。社会公共权力的这一特殊性,也就使其成为政治人一切政治斗争的目标和 焦点。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是外在地确证“政治人”成为政治人的客观标志。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将一定的社会公共权力赋予某个人或某个集 团,这是该人或该集团成为“政治主体”的基本前提,一旦其失去了“社会公共 权力”,他们也就由“政治主体”转变为“政治客体”。总之,正是由于“权力”, 进而言之,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主导社会政治进程一切方面的核心要素, 是一切社会政治斗争的目标和焦点,也是外在地确证“政治人”成为政治人的客 观标志,那么,人们就不难理解“政治人是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的基本假设了。 二、政治人的概念 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祖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政治)组合,然 而最先设想和缔造这类团体的人们正应该受到后世的敬仰,把他们的功德看做是 人间莫大的恩惠。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 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在《1857一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
3 “权力”成为主导社会政治进程一切方面的核心要素,因此,一切活动在人 类社会历史舞台的政治主体,无论是阶级、政党、利益集团,还是官僚、政客、 政治精英,他们的一切政治活动就总是围绕着权力的获得和权力的实施而展开。 第二,“政治人”与“社会公共权力”有着必然联系,政治人脱离了社会公共权 力就不再成其为“政治人”。关于“政治人”,王浦劬教授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处于一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 意识的人。” 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 共权力的统治性,这是权力利益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权力所承担社会功能的出 发点和最终目的。二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性,它往往以国家整体和全社会的名 义实施,并且也总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服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权力 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在人们利益的社会分配中,具有最权威、最有效的决定性 力量。社会公共权力的这一特殊性,也就使其成为政治人一切政治斗争的目标和 焦点。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是外在地确证“政治人”成为政治人的客观标志。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将一定的社会公共权力赋予某个人或某个集 团,这是该人或该集团成为“政治主体”的基本前提,一旦其失去了“社会公共 权力”,他们也就由“政治主体”转变为“政治客体”。总之,正是由于“权力”, 进而言之,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主导社会政治进程一切方面的核心要素, 是一切社会政治斗争的目标和焦点,也是外在地确证“政治人”成为政治人的客 观标志,那么,人们就不难理解“政治人是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的基本假设了。 二、政治人的概念 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祖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政治)组合,然 而最先设想和缔造这类团体的人们正应该受到后世的敬仰,把他们的功德看做是 人间莫大的恩惠。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 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
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并在 政治社会中或多或少与政治发生关联。 我们把“政治人”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政治人是指凡生活在 现实政治社会中的人。一方面,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政治生活中的,生活在政治 关联中的:而另一方面,所有参与政治的人又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与错综复 杂、斑驳陆离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选 择均是社会条件总体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有的政治学家所称的“人的政治性和政 治的社会性”。在这样广义的定义下,政治人就是指政治视域中的公民,即政治 公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希腊人所称的公民意指“属于城邦的人”,他们 是共同体的成员而不是任何个人的臣仆;是“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执掌的权 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公民享有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自主与自 治的政治自由。撇开希腊公民身份是一种特权存在不论,亚氏在公民与政治国家 的关系、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已 具现代政治人观念的雏形。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法律和政治意义上 的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 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本书采用广义政治人的概念。 狭义的政治人,指的是那些真正成为现实政治基础的公民以及公民中那些对 政治更有兴趣和更有权力的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 入政治关系中,有时是由于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 挥,有时是由于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这 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看做属于非政治阶层,或无政治阶层。可以肯定地说,无 论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发展历史阶段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现代国家,都存在一 个政治冷漠群体或无政治阶层。即使存被视为直接民主典范的古希腊城邦国家, 除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外,大多数有资格参与的成年平民 也不愿出席公民全体会议,为此,“警察用浸过油漆的长绳子把公民赶向普尼克 斯山”因为公民大会在那里举行。普尼克斯山有18000个席位,当时的平民约
4 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并在 政治社会中或多或少与政治发生关联。 我们把“政治人”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政治人是指凡生活在 现实政治社会中的人。一方面,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政治生活中的,生活在政治 关联中的;而另一方面,所有参与政治的人又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与错综复 杂、斑驳陆离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选 择均是社会条件总体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有的政治学家所称的“人的政治性和政 治的社会性”。在这样广义的定义下,政治人就是指政治视域中的公民,即政治 公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希腊人所称的公民意指“属于城邦的人”,他们 是共同体的成员而不是任何个人的臣仆;是“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执掌的权 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公民享有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自主与自 治的政治自由。撇开希腊公民身份是一种特权存在不论,亚氏在公民与政治国家 的关系、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已 具现代政治人观念的雏形。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法律和政治意义上 的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 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本书采用广义政治人的概念。 狭义的政治人,指的是那些真正成为现实政治基础的公民以及公民中那些对 政治更有兴趣和更有权力的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 入政治关系中,有时是由于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 挥,有时是由于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这 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看做属于非政治阶层,或无政治阶层。可以肯定地说,无 论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发展历史阶段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现代国家,都存在一 个政治冷漠群体或无政治阶层。即使存被视为直接民主典范的古希腊城邦国家, 除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外,大多数有资格参与的成年平民 也不愿出席公民全体会议,为此,“警察用浸过油漆的长绳子把公民赶向普尼克 斯山”因为公民大会在那里举行。普尼克斯山有 18000 个席位,当时的平民约
3一4万人,可见在实行直接民主的古希腊,也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无政治阶层。 在现代号称“民主发达完备”的美国和西方世界,无政治阶层或政治冷漠群体也 是很大的。据阿尔蒙德和维伯等人开展的公民文化调查证实,在美国、英国、德 国、意大利和墨西哥,被调查者中“从不谈论政治”的比例分别为24%,29%, 39%,66%和61%,“从不关注政治和政府事务的报道”的比例分别占19%,32%, 25%,62%和44%。有资料表明,自197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也是每 况愈下,从1972年的63%逐渐下降至1996年以来的50%以下,美国国会选举的 投票率更低,自1974年以来从未超过50%。 中国人不谈政治的比例很低,而参加投票的比例又很高,一般都在90%以上。 不过,判断一次选举或类似的政治参与的质量,一是看公民的责任感,二是看公 民是否因利益因素而关心政治。有调查材料表明,近1/3的选民在选举中持冷漠 态度,投票是为了应付督促他们参加投票的本单位领导、居委会干部,以及出于 其他原因的考虑。罗伯特·达尔曾总结了影响政治人进退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的原因,包括: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 择是重要的: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是否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 将不会满意: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是否愿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他据此认为,对这些因素作肯定认识的人,对政治就感兴趣,会去关心并了解政 治,并确实去参与政治生活,这些人就构成了政治阶层。事实上,在现实政治生 活中,影响人们进退政治思想领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本书是在广义上使用“政治人”一词。它指的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且在特 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能力,并为维 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能够作出一定政治行为的人。这是一种应然状态下的“政 治人”,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公民政治的主体,意指具有 一定政治价值判断、积极作为的政治公民。它不排斥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着 的消极公民和无政治阶层,相反,本书的研究主旨却在于,良好政治人的形成有 赖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护和社会大小环境的教育和熏陶,其中政治教 育、政治学习、政治训练、政治参与等是模铸政治人、扩大政治阶层、提高公民 政治素质的根本出路
5 3—4 万人,可见在实行直接民主的古希腊,也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无政治阶层。 在现代号称“民主发达完备”的美国和西方世界,无政治阶层或政治冷漠群体也 是很大的。据阿尔蒙德和维伯等人开展的公民文化调查证实,在美国、英国、德 国、意大利和墨西哥,被调查者中“从不谈论政治”的比例分别为 24%,29%, 39%,66%和 61%,“从不关注政治和政府事务的报道”的比例分别占 19%,32%, 25%,62%和 44%。有资料表明,自 1972 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也是每 况愈下,从 1972 年的 63%逐渐下降至 1996 年以来的 50%以下,美国国会选举的 投票率更低,自 1974 年以来从未超过 50%。 中国人不谈政治的比例很低,而参加投票的比例又很高,一般都在 90%以上。 不过,判断一次选举或类似的政治参与的质量,一是看公民的责任感,二是看公 民是否因利益因素而关心政治。有调查材料表明,近 1/3 的选民在选举中持冷漠 态度,投票是为了应付督促他们参加投票的本单位领导、居委会干部,以及出于 其他原因的考虑。罗伯特·达尔曾总结了影响政治人进退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的原因,包括: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 择是重要的;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是否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 将不会满意;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是否愿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他据此认为,对这些因素作肯定认识的人,对政治就感兴趣,会去关心并了解政 治,并确实去参与政治生活,这些人就构成了政治阶层。事实上,在现实政治生 活中,影响人们进退政治思想领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本书是在广义上使用“政治人”一词。它指的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且在特 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能力,并为维 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能够作出一定政治行为的人。这是一种应然状态下的“政 治人”,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公民政治的主体,意指具有 一定政治价值判断、积极作为的政治公民。它不排斥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着 的消极公民和无政治阶层,相反,本书的研究主旨却在于,良好政治人的形成有 赖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护和社会大小环境的教育和熏陶,其中政治教 育、政治学习、政治训练、政治参与等是模铸政治人、扩大政治阶层、提高公民 政治素质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