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结果,日本国内市场变得比较狭小,这就使得日本资产阶级有强烈 的对外扩张侵略要求
在农村。结果,日本国内市场变得比较狭小,这就使得日本资产阶级有强烈 的对外扩张侵略要求
第四节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 明治政府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国家的建设工作。 维新的元老们立志要把落后的、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军 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同时他们又认识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大力学习西方。为了学习西方他们决定派遣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 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臣伊藤博文等为全权副使 包括理事官、书记官、随员等在内共40人的大型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名 国进行考察。这个使节团的使命便是与欧美各国进行修改条约的谈判和调查 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有作为日本建设工作的参考。当时革 命刚刚胜利,日本国内局势尚未稳定,但是还是派了元老重臣参加这个使节 团,这足以说明日本新政府是如何重视这次考察。使节团于1871年11月出 发,到1873年9月才陆续返国,前后历时将近两年。使团一行考察了美、英、 法、比、荷、德、俄、丹、瑞(典)、意、奥、瑞(士)等12个国家①。在 访问期间,使节团仔细考察了西方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及经验。代表团在访 问途中就不断绘国内的留守政府人员写信,随时介绍情况,以便国内及时学 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明治元老们就是参考这个考察报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革的。要想把一个封建的日本改建成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了。以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明治元老表现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识远见和励精 图治精神,他们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 策,作为指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兹分述如下。 (一)“殖产兴业”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 殖产兴业政策是明治政府根据大久保利通在考察欧美回国后于1874年 提出的建议而制定 大久保在“殖产兴业建 式”中三,“大 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 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因此,归根到底,是依据政府官吏之诱导奖 励之力。”所以,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便是充分发挥国家干 涉经济的作用,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用国家力量扶植资本主义。在1880年以前,主要采取了“官营示 范主义”和“技术移植主义”的方针: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投资,引用西 方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技师,作为“示范”,以供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仿 效。丁部省主管的宜营企业有铁路、及加工制三大部门。所调加 造指生产机器 水泥、玻璃及造船。工矿及加工制造的企业, 大部分是工音 省在接管原幕府和各藩所经营的矿山和工厂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 备加以改造、扩建而发展起来的。内务省则经营畜牧场和农产品加工厂 呢绒厂、纺纱厂等近代化工厂。内务省兴建这些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出口, 抑制进口,以扭转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入超局面,并进而为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设备积累外汇 1880年以前,明治政府在大办官营企业的同时,也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 ①谈判修改条约一事,未获结果
第四节 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 明治政府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国家的建设工作。 维新的元老们立志要把落后的、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军 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同时他们又认识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大力学习西方。为了学习西方他们决定派遣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 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臣伊藤博文等为全权副使, 包括理事官、书记官、随员等在内共 40 人的大型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 国进行考察。这个使节团的使命便是与欧美各国进行修改条约的谈判和调查 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作为日本建设工作的参考。当时革 命刚刚胜利,日本国内局势尚未稳定,但是还是派了元老重臣参加这个使节 团,这足以说明日本新政府是如何重视这次考察。使节团于 1871 年 11 月出 发,到 1873 年 9 月才陆续返国,前后历时将近两年。使团一行考察了美、英、 法、比、荷、德、俄、丹、瑞(典)、意、奥、瑞(士)等 12 个国家①。在 访问期间,使节团仔细考察了西方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及经验。代表团在访 问途中就不断给国内的留守政府人员写信,随时介绍情况,以便国内及时学 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明治元老们就是参考这个考察报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革的。要想把一个封建的日本改建成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了。以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明治元老表现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识远见和励精 图治精神,他们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 策,作为指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兹分述如下。 (一)“殖产兴业”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 殖产兴业政策是明治政府根据大久保利通在考察欧美回国后于 1874 年 提出的建议而制定出来的。大久保在“殖产兴业建议书”中写道:“大凡国 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 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因此,归根到底,是依据政府官吏之诱导奖 励之力。”所以,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便是充分发挥国家干 涉经济的作用,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用国家力量扶植资本主义。在 1880 年以前,主要采取了“官营示 范主义”和“技术移植主义”的方针: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投资,引用西 方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技师,作为“示范”,以供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仿 效。工部省主管的官营企业有铁路、矿山及加工制造三大部门。所谓加工制 造指生产机器、水泥、玻璃及造船。工矿及加工制造的企业,大部分是工部 省在接管原幕府和各藩所经营的矿山和工厂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 备加以改造、扩建而发展起来的。内务省则经营畜牧场和农产品加工厂—— 呢绒厂、纺纱厂等近代化工厂。内务省兴建这些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出口, 抑制进口,以扭转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入超局面,并进而为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设备积累外汇。 1880 年以前,明治政府在大办官营企业的同时,也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 ① 谈判修改条约一事,未获结果
资本。政府以“公司补助金”的名义给予大资本家以巨额补助金。其中受益 最大的只二装公司 东京汇总公司和日本铁道公司 三菱公司是 日本政府为发动对外侵略的军事需要而 手扶植起来的 一家大航运公司。 并家族在幕府末年,在江户、大阪等地经营商业和钱庄,曾在1868~1869 年国内战争中在财政上支持过新政府。 自从1880年11月以后,明治政府开始把官营企业划归私人经营,这就 进入全面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阶段 这个转变是由以下情况决定的 官营企业的任务已经完成:既推广了先进技术设备,又培养出大批技术 工人。 、在前一阶段私人资本主义己经有了发展,己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三、官办企业工厂大多数亏损,不能继续官办下去。 政府在决定将官营企业划归私人时,最初索价甚高,以致私人资本家无 人问津。 因此到1884年决定降低出售条件: 所有官营企业均按低价 无息 长期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这无异于无偿转让,因为购买企业的人在开始时 不必拿出现款即可接管这些官营企业,等待若干年赚到利润后,再向政府分 期付款。而实际上政府主要是把这些官营企业出售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 有特权的大资本家以及少数经营近代工业的新型资本家。 加三井家就购买 池煤矿 新町纺织所和富冈制丝 所 菱公司从政府购买长崎造船所 渡金矿 生野限付,后来义购买了高岛煤、大葛金刊。这样 一来,原来主 要是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的大资本家变成了大工矿企业主,从而奠定了他们 后来发展成为“财阀”的基础 第一,用家力量促进资木的原始积累 明治政府为了兴办官营企业及扶植、 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付出了大量的 国家资金。为了前者,到1885年为止政府共拿出2.1亿日元:为了后者,在 1875年到1885年间政府单以“公司补助金”的名义就拿出147万日元。此 外,由于在改革“华族”、“士族”俸绿时发给他们大批公情,政府也于事 后付出巨额资金 政府所支出的这些巨款,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印刷 发行大量纸币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致物价连续上涨,使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发行公债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1874年和1876年发行的 公情领近2亿日元,1873年发行的公债总领约为2300万日元。1878年和188 年发行3250万日元的公情 政府用税收去偿还公债及支付公债利息 在税收 当中 直接间接向农民征收的士地税占重要地位。仅次于土地税 的是消费税。消费税的负担同样落在人民大众身上。 这样,通过国家机器,日本广大劳动人民手中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到 资本家及公卿大名(他们也变成大资本家)手中,化为资本。因此,明治政 府的政策、措施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有力的杠杆之 第三,用因家力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遣留学 生。 幕末日本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期阶段,技术水平很低,生产设 备极其简陋。因此,明治政府在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 先进技术及设备。以内务省为例,它所办的轻纺工业企业大部分是用从西方 引进成套设备的办法建立起来的。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需要大量外汇, 府便大力发展生丝生产,以便扩大出口赚取外汇。而为了提高生丝的产量, 也不能不从外国进口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资本。政府以“公司补助金”的名义给予大资本家以巨额补助金。其中受益 最大的是三菱公司、三井家族、东京汇总公司和日本铁道公司。三菱公司是 日本政府为发动对外侵略的军事需要而一手扶植起来的一家大航运公司。三 井家族在幕府末年,在江户、大阪等地经营商业和钱庄,曾在 1868~1869 年国内战争中在财政上支持过新政府。 自从 1880 年 11 月以后,明治政府开始把官营企业划归私人经营,这就 进入全面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阶段。这个转变是由以下情况决定的。 一、官营企业的任务已经完成:既推广了先进技术设备,又培养出大批技术 工人。二、在前一阶段私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发展,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三、官办企业工厂大多数亏损,不能继续官办下去。 政府在决定将官营企业划归私人时,最初索价甚高,以致私人资本家无 人问津。因此到 1884 年决定降低出售条件:所有官营企业均按低价、无息、 长期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这无异于无偿转让,因为购买企业的人在开始时 不必拿出现款即可接管这些官营企业,等待若干年赚到利润后,再向政府分 期付款。而实际上政府主要是把这些官营企业出售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 有特权的大资本家以及少数经营近代工业的新型资本家。如三井家就购买了 三池煤矿、新町纺织所和富冈制丝所。三菱公司从政府购买长崎造船所、佐 渡金矿、生野银矿,后来又购买了高岛煤矿、大葛金矿。这样一来,原来主 要是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的大资本家变成了大工矿企业主,从而奠定了他们 后来发展成为“财阀”的基础。 第二,用国家力量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明治政府为了兴办官营企业及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付出了大量的 国家资金。为了前者,到 1885 年为止政府共拿出 2.1 亿日元;为了后者,在 1875 年到 1885 年间政府单以“公司补助金”的名义就拿出 147 万日元。此 外,由于在改革“华族”、“士族”俸禄时发给他们大批公债,政府也于事 后付出巨额资金。 政府所支出的这些巨款,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印刷、发行大量纸币。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致物价连续上涨,使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发行公债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1874 年和 1876 年发行的 公债额近 2 亿日元,1873 年发行的公债总额约为 2300 万日元。1878 年和 1883 年共发行 3250 万日元的公债。政府用税收去偿还公债及支付公债利息。 在税收当中,直接间接向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占重要地位。仅次于土地税 的是消费税。消费税的负担同样落在人民大众身上。 这样,通过国家机器,日本广大劳动人民手中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到 资本家及公卿大名(他们也变成大资本家)手中,化为资本。因此,明治政 府的政策、措施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有力的杠杆之一。 第三,用国家力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遣留学 生。 幕末日本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期阶段,技术水平很低,生产设 备极其简陋。因此,明治政府在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 先进技术及设备。以内务省为例,它所办的轻纺工业企业大部分是用从西方 引进成套设备的办法建立起来的。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需要大量外汇,政 府便大力发展生丝生产,以便扩大出口赚取外汇。而为了提高生丝的产量, 也不能不从外国进口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但是,只是引讲先讲技术设备是不铭的.怀以须学习和堂据这些技术 因此政府又采取 了两个措施 向西 技术人,且不借金。小国专学在 聘请西方专家利 一般超过本国高级 官员。然而对外国专家的管理甚严,不许他们干涉日本内政。 但是,由于缺少经验,最初日本政府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也出现过许 多问题: 曾一府中出丽不丽国经济发居水平和条件,不加洗择地、言目 地引进 、移植外国机器设备,以致大量引进的设备报废】 片面强调 进西方技术设备,而忽略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结果,不少官营 企业因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三、重设备,轻人材:只知从外国引进先进技 术,而忽视训练技术人员去使用它们。四、重视引进外国技术,轻视本国传 统的。委的书术。五、分面视外国专家忽略培差木国人材。针时这止 错误和教训,日本政府及时作了改进和纠正 而且着重抓培养本国技术人材 这个中心环节,其办法是: 大力发展本国的技术教育,建立许多技术学 校:二、在引进外国技术时,先抓人材,后抓设备:三、大胆使用本国技术 人材:四、重视改讲推广本固传统技术,并且培养这方面的人材。 (二) “文明开化”和大力发展教育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策之 ,它意味若学 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以便把日 木从封建社△会讯速改浩成资木主议社 。早在莫末 启蒙学者福泽谕吉 (1834 1901年 就出版了几本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 《西洋事情》 年) 《西洋导游》 (1867年)及《西洋衣食住》(1867年)。《西洋事情》 书问世后,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短时间内就卖掉20万至25万册。 可见,在1868年革命前,日本人己经向往西方文明了。及后来明治政府一提 出“文明开化”的口号 学习西方顿时形成 一个高湖 但是在这个高潮中出 现了很大的偏向 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都发生了 有的人甚至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井上馨说过: “化我国固为 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只有如此,我帝国方能与泰西各国齐跻于同 地位。 这种风气立即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指贵。木户孝允要求警惕这种追求时 髦的倾向,他反对“装饰门面的开化 ,认为日本学习西方不能脱离日本的 国情。福泽谕吉指出:真正的文明开化,在于学习欧美近代的科学精神,学 习其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但是为了抑西方资立阶级的科学直正学到手,必须从教有入手,立明 开化与教育是不 明治 老是有清楚的认识的 博文说:为了使日本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首先必须“启发国民多数之智法 良能,而进于文明开化之域”。木户幸允说:“.确立.牢不可破之国 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在于教有而已。”他们认 为发展教育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科学技术及文化的最好 途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新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政府财 政困窘,但却不惜把最多的资金用在学校建设上。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 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
但是,只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因此政府又采取了两个措施:一、向西方选派留学生。二、聘请西方专家和 技术人员,而且不惜重金。外国专家的待遇很高,其薪俸一般超过本国高级 官员。然而对外国专家的管理甚严,不许他们干涉日本内政。 但是,由于缺少经验,最初日本政府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也出现过许 多问题:一、曾一度出现不顾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 地引进、移植外国机器设备,以致大量引进的设备报废了。二、片面强调引 进西方技术设备,而忽略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结果,不少官营 企业因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三、重设备,轻人材;只知从外国引进先进技 术,而忽视训练技术人员去使用它们。四、重视引进外国技术,轻视本国传 统的、优秀的技术。五、过分重视外国专家,忽略培养本国人材。针对这些 错误和教训,日本政府及时作了改进和纠正,而且着重抓培养本国技术人材 这个中心环节,其办法是:一、大力发展本国的技术教育,建立许多技术学 校;二、在引进外国技术时,先抓人材,后抓设备;三、大胆使用本国技术 人材;四、重视改进推广本国传统技术,并且培养这方面的人材。 (二)“文明开化”和大力发展教育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策之一,它意味着学 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以便把日 本从封建社会迅速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早在幕末,启蒙学者福泽谕吉 (1834~1901 年)就出版了几本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西洋事情》(1866 年)、《西洋导游》(1867 年)及《西洋衣食住》(1867 年)。《西洋事情》 一书问世后,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短时间内就卖掉 20 万至 25 万册。 可见,在 1868 年革命前,日本人已经向往西方文明了。及后来明治政府一提 出“文明开化”的口号,学习西方顿时形成一个高潮。但是在这个高潮中出 现了很大的偏向——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都发生了。 有的人甚至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井上馨说过:“化我国为 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只有如此,我帝国方能与泰西各国齐跻于同 等地位。” 这种风气立即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指责。木户孝允要求警惕这种追求时 髦的倾向,他反对“装饰门面的开化”,认为日本学习西方不能脱离日本的 国情。福泽谕吉指出:真正的文明开化,在于学习欧美近代的科学精神,学 习其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但是,为了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真正学到手,必须从教育入手,文明 开化与教育是不可分的——对于这一点,明治元老是有清楚的认识的。伊藤 博文说:为了使日本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首先必须“启发国民多数之智法 良能,而进于文明开化之域”。木户孝允说:“.确立.牢不可破之国 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他们认 为发展教育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科学技术及文化的最好 途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新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政府财 政困窘,但却不惜把最多的资金用在学校建设上。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 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
新政府是把教音改革和教律设结合进行的。慕府时代实行的是封律教 育, 教育非常落后 除了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外, 大多数人都是文盲。针对 这种现实,明治元老们决定以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为榜样改革日本教育制 度。 1871年文部省派人卦欢美客用专门老容教育。婴在老容回用后,明治改 府决定革除封建教育,仿照欧美实行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建立了小学、中学、 大学的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 并且确定了普及小学的原则,务期做到“邑无 不学之户 家 无不学之人 。同一年文部省又宣布成立师范学校。1873年又 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不但成立采矿、工业、农 业、商业等实业学校,而且在中、小学里也加强技术教育 这样,维新后建立了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及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 千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 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载 音,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由于有守旧派作梗,明治元年新政府在 办学宗旨中宣布以“皇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原则。但是在教有改革的实践 中却违背了这个原则,采取了比较开明的自由主义政策, 出现了新者皆模仿 旧者皆排斥 完全摈弃日本旧 的现象 元田等守旧派在1879年公开攻 这个教育万针,说什么社会道德数环、 风俗浇薄都是全盘西化的开明政策所 造成的,并且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结果,政府与 守旧派妥协,到80年代开始向德国学习,提倡“国粹” 1890年锁布“教 育敕语”, 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老一义作为学生准叫。出后,在客级学炒中 强制推行“ 想教有, ,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但是,总的说来,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成果最为显老。 文化知识普 及于全民,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这在公德心等精神文明方面都有所表现。 、培养出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及工商业管理人才,这对于日本从封建落后国 家一跃而跻身于先进强国之林, 起了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三)“富国强兵”与建立新式军以、警察制度 宫国强兵是明治改府实行一系列改革及律设的最终目的。但是,为了 国强兵,首先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国防力 而为了 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 取消旧的军制 建立新的军制 早在1870 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来 ,山县有 朋就提出改革军制的建议,并且指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 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 。可见,富因强兵政策之提出,不但是针对开因以 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具有奋发图强抗敌自卫的积极意义,而目 也有对内加强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 这可以说是富国强兵政策 消极面,而且这个消极面越来越 在正式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之前,新政府曾做了一些军队建设改编的工 作。1871年2月发布建立近卫军的法令,从参加推翻幕府的军事行动的原萨 摩、长州、土佐三藩的军队中选拔出大约一万人,律立专门保护天皇的析卫 部队,称“辛丘” 与此同时 又将原属各藩的军队调整改编为新政府的 军队。但是, 这些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为了富国强兵,必须仿效西方 产阶级国家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因此,明治政府决 定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在1872年11月颁发了征兵诏书。1873年又颁布征
新政府是把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结合进行的。幕府时代实行的是封建教 育,教育非常落后,除了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外,大多数人都是文盲。针对 这种现实,明治元老们决定以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为榜样改革日本教育制 度。 1871 年文部省派人赴欧美各国专门考察教育。翌年考察回国后,明治政 府决定革除封建教育,仿照欧美实行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建立了小学、中学、 大学的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并且确定了普及小学的原则,务期做到“邑无 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同一年文部省又宣布成立师范学校。1873 年又 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不但成立采矿、工业、农 业、商业等实业学校,而且在中、小学里也加强技术教育。 这样,维新后建立了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及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 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 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由于有守旧派作梗,明治元年新政府在 办学宗旨中宣布以“皇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原则。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 中却违背了这个原则,采取了比较开明的自由主义政策,出现了新者皆模仿, 旧者皆排斥,完全摈弃日本旧道德的现象。元田等守旧派在 1879 年公开攻击 这个教育方针,说什么社会道德败坏、风俗浇薄都是全盘西化的开明政策所 造成的,并且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结果,政府与 守旧派妥协,到 80 年代开始向德国学习,提倡“国粹”。1890 年颁布“教 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 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但是,总的说来,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成果最为显著。一、文化知识普 及于全民,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这在公德心等精神文明方面都有所表现。 二、培养出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及工商业管理人才,这对于日本从封建落后国 家一跃而跻身于先进强国之林,起了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三)“富国强兵”与建立新式军队、警察制度 富国强兵是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及建设的最终目的。但是,为了富 国强兵,首先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国防力量,而为了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 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早在 1870 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来时,山县有 朋就提出改革军制的建议,并且指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 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可见,富国强兵政策之提出,不但是针对开国以 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具有奋发图强抗敌自卫的积极意义,而且 也有对内加强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富国强兵政策的 消极面,而且这个消极面越来越大。 在正式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之前,新政府曾做了一些军队建设改编的工 作。1871 年 2 月发布建立近卫军的法令,从参加推翻幕府的军事行动的原萨 摩、长州、土佐三藩的军队中选拔出大约一万人,建立专门保护天皇的近卫 部队,称曰“亲兵”。与此同时,又将原属各藩的军队调整改编为新政府的 军队。但是,这些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为了富国强兵,必须仿效西方资 产阶级国家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因此,明治政府决 定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在 1872 年 11 月颁发了征兵诏书。1873 年又颁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