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 、战争的起因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 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 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 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 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 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 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 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 “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 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 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 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 经理们有望从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 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 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 的德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英国则陷于衰退的 泥潭;南欧的意大利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英国人显然知道
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 一、战争的起因 1992 年 2 月 17 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 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 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 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 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 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 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 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 “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 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 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 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 经理们有望从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 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 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 的德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英国则陷于衰退的 泥潭;南欧的意大利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英国人显然知道
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 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 条约的时候,英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 也就是说,当欧元在20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 英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订货币政策。 英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 汇率机制(英国已经在1990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 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 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 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 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 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 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英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 当错误。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 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 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 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 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 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 地更加狭小;所以,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锈的主动贬值来刺激 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
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 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 条约的时候,英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 也就是说,当欧元在 20 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 英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订货币政策。 英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 汇率机制(英国已经在 1990 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 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 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 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 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 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 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英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 当错误。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 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 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 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 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 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 地更加狭小;所以,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 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 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 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 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傍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 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 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 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 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 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 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 沉重的外债包袱。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英国最好的出路是说服德国降低马克利 率,减轻英镑的升值压力,可惜德国人并不想帮英国人这个忙;其次 是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暂时容忍英镑的贬值,等到英国经济复苏之后 再让英镑回到正常的汇率浮动区间,可惜欧洲各国几乎不可能同意这 种请求;再次是坚定不疑地主动加息,不惜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 先稳定住目前的局势,让全世界的金融投机家明白英国政府维持英镑 汇率的决心,这样至少可以维持英国的信誉。但是,当时的英国保守 党政府是不可能有这种魄力的,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梅杰首相完 全缺乏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的能力,他也因此在日后被人们称为英国 历史上的最差首相之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 1 比 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 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 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 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 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 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 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 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 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 沉重的外债包袱。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英国最好的出路是说服德国降低马克利 率,减轻英镑的升值压力,可惜德国人并不想帮英国人这个忙;其次 是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暂时容忍英镑的贬值,等到英国经济复苏之后 再让英镑回到正常的汇率浮动区间,可惜欧洲各国几乎不可能同意这 种请求;再次是坚定不疑地主动加息,不惜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 先稳定住目前的局势,让全世界的金融投机家明白英国政府维持英镑 汇率的决心,这样至少可以维持英国的信誉。但是,当时的英国保守 党政府是不可能有这种魄力的,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梅杰首相完 全缺乏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的能力,他也因此在日后被人们称为英国 历史上的最差首相之一
在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对面,蓝伏着一群能量巨大却鲜为人知 的金融投机家,他们来自一种叫做对冲基金的金融投资机构。年收入 在20万美元以下的老百姓是不可能有缘认识任何对冲基金经理人 的,因为他们只为富人和大机构管理财产;他们低调,他们很少对外 宣传自已的业绩,而且他们也不承担一般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义务。 他们可以买空卖空,可以从事风险极高的投机策略,可以以惊人的速 度把资金从一种资产转移到另一种资产,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 场。他们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精简的机构,一位天才的基金经理加上 几个聪明的分析师就足以指挥一只数亿美元的基金,如果再加上几位 优秀的交易员,这只基金就几乎可以制造任何风浪了 直到1990年代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 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宏观 对冲基金将在犹太人乔治·索罗斯的率领下,与英国政府展开一场面 对面的决斗。 英格兰银行搓去的措施 伦敦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在1992年,保卫英镑的主要力量并 不是英国中央银行,而是与英国共同处于欧洲汇率机制之中的欧洲其 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德国的中央银行。仅仅凭借英国的力量 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维持在1比295的高水准上。 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知道英国经济不足以支撑如此昂贵的英镑,所有的 金融投机家也都知道英镑有贬值的危险,但是没有任何人敢轻易出手 狙击。虚弱的英国经济没有多少血可流,但是只要德国愿意为它流血
在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对面,蜇伏着一群能量巨大却鲜为人知 的金融投机家,他们来自一种叫做对冲基金的金融投资机构。年收入 在 20 万美元以下的老百姓是不可能有缘认识任何对冲基金经理人 的,因为他们只为富人和大机构管理财产;他们低调,他们很少对外 宣传自己的业绩,而且他们也不承担一般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义务。 他们可以买空卖空,可以从事风险极高的投机策略,可以以惊人的速 度把资金从一种资产转移到另一种资产,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 场。他们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精简的机构,一位天才的基金经理加上 几个聪明的分析师就足以指挥一只数亿美元的基金,如果再加上几位 优秀的交易员,这只基金就几乎可以制造任何风浪了。 直到 1990 年代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 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宏观 对冲基金将在犹太人乔治·索罗斯的率领下,与英国政府展开一场面 对面的决斗。 二、英格兰银行搓去的措施 伦敦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在 1992 年,保卫英镑的主要力量并 不是英国中央银行,而是与英国共同处于欧洲汇率机制之中的欧洲其 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德国的中央银行。仅仅凭借英国的力量, 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维持在 1 比 2.95 的高水准上。 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知道英国经济不足以支撑如此昂贵的英镑,所有的 金融投机家也都知道英镑有贬值的危险,但是没有任何人敢轻易出手 狙击。虚弱的英国经济没有多少血可流,但是只要德国愿意为它流血
英镑就是安全的,伦敦不会沦陷。历史具有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五 十多年前,当德国人轰炸伦敦、企图打垮英国的时候,是大洋彼岸的 美国人慷慨解囊,通过《租借法粲》挽救了英国的命运;今天,当来 自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企图打垮英镑的时候,英国人却要指望德国 人来保证自已的安全。1992年正是德国春风得意的时代,分裂多年 的两个德国已经统一,全世界都预测一个强大、繁荣、举足轻重的德 国即将出清,欧洲将毫无疑问地在德国的主导下走向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全方位融合,甚至最终合为一体。刚刚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实际上又加强了德国在西欧的中心地位,但是也在德国的肩上加 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英国、意大利等经济萧条国家的货币面临贬值 压力,德国必须承担主要的防御工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来维持欧洲 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德国人曾经多次以战争的方式谋求欧洲的领 导权;现在,经济的繁荣使德国自动获得了欧洲的领导地位,可是它 现在才发现这个担子实在太沉重,尤其是在两德统一、东德重建的关 键时刻,原西德的经济实力虽然非常强大,也难以应对“两线作战” 的难题。1992年初,德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以抑制通货 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德国中央银行决不可能在此时降低利率;随着东德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通货膨胀压力只会越来越严重,马克利率还 有增加的空间。马克的每一次加息,都伴随着英镑的一阵颤抖—英 国中央银行多次请求德国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以便英国降低利率,从 而刺激英国的出口。但是德国人在多次权衡利弊之后,一再拒绝了这
英镑就是安全的,伦敦不会沦陷。历史具有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五 十多年前,当德国人轰炸伦敦、企图打垮英国的时候,是大洋彼岸的 美国人慷慨解囊,通过《租借法案》挽救了英国的命运;今天,当来 自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企图打垮英镑的时候,英国人却要指望德国 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1992 年正是德国春风得意的时代,分裂多年 的两个德国已经统一,全世界都预测一个强大、繁荣、举足轻重的德 国即将出清,欧洲将毫无疑问地在德国的主导下走向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全方位融合,甚至最终合为一体。刚刚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实际上又加强了德国在西欧的中心地位,但是也在德国的肩上加 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英国、意大利等经济萧条国家的货币面临贬值 压力,德国必须承担主要的防御工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来维持欧洲 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德国人曾经多次以战争的方式谋求欧洲的领 导权;现在,经济的繁荣使德国自动获得了欧洲的领导地位,可是它 现在才发现这个担子实在太沉重,尤其是在两德统一、东德重建的关 键时刻,原西德的经济实力虽然非常强大,也难以应对“两线作战” 的难题。1992 年初,德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以抑制通货 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德国中央银行决不可能在此时降低利率;随着东德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通货膨胀压力只会越来越严重,马克利率还 有增加的空间。马克的每一次加息,都伴随着英镑的一阵颤抖──英 国中央银行多次请求德国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以便英国降低利率,从 而刺激英国的出口。但是德国人在多次权衡利弊之后,一再拒绝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