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另类欣赏 秦义丰 要了解沈从文另类的语言特色,还应请从他的传奇经历谈起。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 历缔造了他另类的文学语言风格 传奇经历缔造了文学传奇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能读书,懂 医方,会照相。沈从文的启蒙教育得益于这位富有“胆气与常识”的母亲。 少年时代顽劣异常,却又不怕背书 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 自然相亲近”。于是挨打、罚跪、抽鞭子…没人能治。但背书却从来难不住,即便是全生 的课文,临时背上十遍八遍,也能顺利过关 想当将军先当士兵,却是半匪半军 家里人为把沈从文培养成将军,让沈从文不到14岁就去当兵,加入的却是一支“半匪半 军”的地方队伍。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担任“司书”。这支队伍最常做的事是“清乡剿匪”,其 实就是杀人、筹集军饷。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 匪”出身,就是指的这段经历。 只身闯北京苦读,在北大“蹭课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 不懂的他,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 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 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成为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 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 《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 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一一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身经文革磨难的沈从文1983年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 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丰富的经历缔造了另类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先生1934年4月24日在为《边城》写的序言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 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去看的。山东鲁人版语 文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选录了《边城》。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让人回味,优 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风让人沉醉;青山环绕着白云碧水,黄狗和萤火虫一起听着情歌的
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另类欣赏 秦义丰 要了解沈从文另类的语言特色,还应请从他的传奇经历谈起。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 历缔造了他另类的文学语言风格。 一、传奇经历缔造了文学传奇 沈从文 1902 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能读书,懂 医方,会照相。沈从文的启蒙教育得益于这位富有“胆气与常识”的母亲。 少年时代顽劣异常,却又不怕背书 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 自然相亲近”。于是挨打、罚跪、抽鞭子……没人能治。但背书却从来难不住,即便是全生 的课文,临时背上十遍八遍,也能顺利过关。 想当将军先当士兵,却是半匪半军 家里人为把沈从文培养成将军,让沈从文不到 14 岁就去当兵,加入的却是一支“半匪半 军”的地方队伍。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担任“司书” 。这支队伍最常做的事是“清乡剿匪”,其 实就是杀人、筹集军饷。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 匪”出身,就是指的这段经历。 只身闯北京苦读,在北大“蹭课” 20 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 不懂的他,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 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 1924 年 12 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 1948 年,出版小 说、散文、文论等共 70 多本,平均一年 3 本,成为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1928 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 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 。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 《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 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身经文革磨难的沈从文 1983 年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 年 5 月 10 日心脏病猝发逝 世,享年 86 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丰富的经历缔造了另类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先生 1934 年 4 月 24 日在为《边城》写的序言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 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去看的。山东鲁人版语 文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选录了《边城》。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让人回味,优 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风让人沉醉;青山环绕着白云碧水,黄狗和萤火虫一起听着情歌的
意境让人向往;赤诚又加善良,封闭夹杂愚昧着实让人感慨。除此之外,就是本文的语言了 其文言夹杂土语的语言风格最是让人难以释怀,分条梳理如下:(以下例句皆出自山东人民 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教材选自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小说选》:《边城》的第13、14、15节。例句后的页码, 是鲁人版教材的页码。例句中的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1文白夹杂,不明觉厉 ①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p131 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p134 ③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p13. ④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p138 ⑤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p136 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学就会明白,句①②中的“为”应该解释为“被”,是古汉语中典型 的被动用法;句④中的“且”“方”就是“又”“才”的意思。句⑤中的“角隅”“驱逐 都是很典雅的书面语。这让“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 字”的人读起来虽说略微费力,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之勉强尚可明白。 ⑥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 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p134 ⑦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搞虎耳草!p134 句⑥⑦中的“之间”“复”的文言的味道很浓郁,但表意明显啰嗦,似乎去掉后更显简 ⑧天快夜了。p131 ⑨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p132 句⑥中的“夜”用得好有气魄。《史记》有“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起饮帐中”的句子 那也不过是谨小慎微地把名词用作了状语,译为“当天夜里”去干什么:而句@中的“夜” 就直接是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了,并且竟受副词“快”的修饰,让我们一下子就要想到我们平 时所说的“哟,快周末了,明天我们去 shopping噢”中的那个“快”字,这用法确溜撒得
意境让人向往;赤诚又加善良,封闭夹杂愚昧着实让人感慨。除此之外,就是本文的语言了, 其文言夹杂土语的语言风格最是让人难以释怀,分条梳理如下:(以下例句皆出自山东人民 出版社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教材选自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沈从文小说选》:《边城 》的第 13、14、15 节。例句后的页码, 是鲁人版教材的页码。例句中的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1 文白夹杂,不明觉厉 ①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p131 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 p134 ③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p133。 ④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p138 ⑤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 p 136 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学就会明白,句①②中的“为”应该解释为“被”,是古汉语中典型 的被动用法;句③④中的“且”“方”就是 “又”“才”的意思。句⑤中的“角隅”“驱逐” 都是很典雅的书面语。这让“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 字”的人读起来虽说略微费力,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之勉强尚可明白。 ⑥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 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p134 ⑦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p134 句⑥⑦中的“之间”“复”的文言的味道很浓郁,但表意明显啰嗦,似乎去掉后更显简 洁。 ⑧天快夜.了。 p131 ⑨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 p132 句⑧中的“夜”用得好有气魄。《史记》有“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起饮帐中”的句子, 那也不过是谨小慎微地把名词用作了状语,译为“当天夜里”去干什么;而句⑧中的“夜”, 就直接是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了,并且竟受副词“快”的修饰,让我们一下子就要想到我们平 时所说的“哟,快.周末了,明天我们去 shopping 噢”中的那个“快”字,这用法确溜撒得
很实潇洒得很牛叉得很;句⑨中的“吓怕”读成“xipa”明显不对,读成“hep”尚可理 解,那不就是“害怕”或者“骇怕”的方言读音吗?小脚老太太看到一条花花蛇就吓得跳了 起来,说“喝(吓)死人聊”不就是这个读音么?虽然不明白先生用的是那个词,但我觉得 你很厉害(不明觉厉)。看来先生在小说创作中使用方言土语来增加作品的乡土味,也确实 做到了 先生驾驭着语言的战车,挥洒自如地调遣着词语小将,编织着《边城》田园牧歌式的梦 想。但文白夹杂的语言读起来毕竟令人颇费思索,正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所说 “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不管做何等解释,读来毕竟有一种穿西装戴瓜皮帽 的怪怪的感觉。 主语不清,叙述混乱 ①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 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p132 这组句子的主语是“翠翠”还是“生命”?前一分句的主语好像是“生命”,但后面 几句的主语应该都是“翠翠”。主语不确定,叙述和表意皆混乱。所以另外的版本就删去了 “在成熟中的生命”这几个字,让“翠翠”做这组句子的主语,“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反倒更加明了利索。 ②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 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P132 这组句子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祖父”,第二分句“想了一会儿”的主语就变成翠翠了 所以在第二分句前加上一个“她”字,则上下贯通。这组句子似应该这样表达: 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她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 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③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 情形。P135 本组句子的主语前后不一致,第2分句的主语是“昨晚上唱歌的”人,3、4、5分句 的主语是“老船夫”,叙述混乱。本组句子主语应该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表述:“老船夫还 以为昨晩晚上唱歌的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形。” 3、介词不当,语句不通 ⑨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孑还依然跳跃不已。p132
很实潇洒得很牛叉得很;句⑨中的“吓怕”读成“xiàpà”明显不对,读成“hèpà”尚可理 解,那不就是“害怕”或者“骇怕”的方言读音吗?小脚老太太看到一条花花蛇就吓得跳了 起来,说“喝(吓)死人聊”不就是这个读音么?虽然不明白先生用的是那个词,但我觉得 你很厉害(不明觉厉)。看来先生在小说创作中使用方言土语来增加作品的乡土味,也确实 做到了。 先生驾驭着语言的战车,挥洒自如地调遣着词语小将,编织着《边城》田园牧歌式的梦 想。但文白夹杂的语言读起来毕竟令人颇费思索,正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所说: “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 不管做何等解释,读来毕竟有一种穿西装戴瓜皮帽 的怪怪的感觉。 2、主语不清,叙述混乱 ①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 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p132 这组句子的主语是“翠翠”还是“生命”?前一分句的主语好像是“生命” ,但后面 几句的主语应该都是“翠翠”。主语不确定,叙述和表意皆混乱。所以另外的版本就删去了 “在成熟中的生命”这几个字,让“翠翠”做这组句子的主语,“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反倒更加明了利索。 ②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 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P132 这组句子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祖父”,第二分句“想了一会儿”的主语就变成翠翠了。 所以在第二分句前加上一个“她”字,则上下贯通。这组句子似应该这样表达: 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她.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 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③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 情形。 P135 本组句子的主语前后不一致,第 2 分句的主语是“昨晚上唱歌的”人, 3、4、5 分句 的主语是“老船夫”,叙述混乱。本组句子主语应该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表述:“老船夫还 以为昨晚上唱歌的 ......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形。” 3、介词不当,语句不通 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p132
句①中的“在”应该改为“到”。把船从……拉到…(从岸边拉到溪中心),正如生活 中所说“把车开到门口”。它表示的是动作延续或趋向,而不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②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咀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 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P135 第二分句的“为了”应该改为“因为”。“为了”表目的,“因为”表原因。根据语境, 是因为哥哥觉得自己占了先,才让弟弟先唱的。“了”字表示“占先”已成基本事实,与后 面的“让”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也表明句间不可能是目的关系。 ③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 P135 句中的第二分句中的“同”应该改为“从”或者将“离开”改为“告别”或“分开”。 把第二分句改为“就决定了从茶峒这个地方离开”或者“就决定了同茶峒告别”或者“就 决定了同茶峒这个地方分开”。“同茶峒地方离开”一定不是文通字顺的最佳表达。 ④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P135 ⑤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p136 这④⑤句中的“把”,作介词用,恐怕不很恰当。作动词,像古汉语“把酒临风”中的“把 作“抬起”“握着”讲,才能讲得通顺。如果非作介词用,就不如把“把”改为“用”字,来得 更加痛快明了。 句子杂糅,晦涩难懂 ①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有各种甲虫类气味。P131 本句中“各种”和“类”并举,有杂糅之嫌。就像“在没结婚之前”一样,它就是“在 没结婚的时候”和“在结婚之前”两个正确句子杂糅而成的病句。本句就是“还有各种甲虫 的气味”和“还有甲虫类气味”的杂糅 ②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P132 “去”(做某事),表示将要、就要去做,现在还没有做:“到”是动词的已然时态,已 经做过了。所以,删掉“去”或“到”,变成“很放肆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或者 “很放肆的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表述的时态不再矛盾,并且句意明确,句子也流 畅了。 ③(翠翠)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P133
句①中的“在”应该改为“到”。把船从.……拉到.……(从.岸边拉到.溪中心),正如生活 中所说“把车开到.门口”。它表示的是动作延续或趋向,而不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②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 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P135 第二分句的“为了”应该改为“因为”。“为了”表目的,“因为”表原因。根据语境, 是因为哥哥觉得自己占了先,才让弟弟先唱的。“了”字表示“占先”已成基本事实,与后 面的“让”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也表明句间不可能是目的关系。 ③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 一切。 P135 句③中的第二分句中的“同”应该改为“从”;或者将“离开”改为“告别”或“分开”。 把第二分句改为“就决定了从.茶峒这个..地方离开” 或者“就决定了同.茶峒告别”或者“就 决定了同.茶峒这个地方分开”。“同.茶峒地方离开”一定不是文通字顺的最佳表达。 ④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 P135 ⑤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 p136 这④⑤句中的“把”,作介词用,恐怕不很恰当。作动词,像古汉语“把酒临风”中的“把”, 作“抬起”“握着”讲,才能讲得通顺。如果非作介词用,就不如把“把”改为“用”字,来得 更加痛快明了。 4、句子杂糅,晦涩难懂 ①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P 131 本句中“各种”和“类”并举,有杂糅之嫌。就像“在没结婚之前”一样,它就是“在 没结婚的时候”和“在结婚之前”两个正确句子杂糅而成的病句。本句就是“还有各种..甲虫 的.气味”和“还有甲虫类.气味”的杂糅。 ②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P132 “去”(做某事) ,表示将要、就要去做,现在还没有做;“到”是动词的已然时态,已 经做过了。所以,删掉“去”或“到”,变成“很放肆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或者 “很放肆的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表述的时态不再矛盾,并且句意明确,句子也流 畅了。 ③(翠翠)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P133
整理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的主干实际上就是“翠翠追明光”。充实一下修饰 成分,句◎就变成了“(翠翠)便用眼睛去追那萤火虫的明光。”或者“(翠翠)便用眼睛向 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④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P134 句⑨第二分句中的“已极熟悉”,是“翠翠对虎耳草已极熟悉”或者“翠翠已极熟悉虎 耳草”的意思。它应该是与第二分句“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相并列的第三个分 句。而不应该仓促的依附在第二分句之后,造成句意堆砌,句子杂糅 这样改动,则语义明朗,句子流畅 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对它已极熟悉。”或者“白日里拉船时, 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已极熟悉的肥大虎耳草。” ⑤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P136 句⑤中的“也”应该改为“就”。像第一个分句一样,第二个分句中也存在一个“如果…… 就……”的假设关系:“他唱多久我就听多久!”或者构成条件关系:“他唱多久我都听!”两 句均可,但杂糅在一起则为病句 5、不合逻辑,违背常理 ①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忽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 了。P137 句中的“出了”应改为“出到”或“走到”“来到”。“出了屋外”的毛病就像“出乎意 料之外”一样违背常理。 ②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成为一片黑色。p134 在“无处不可照及”的月光朗照之下,万物应该是笼了一层银白色,或像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一样“笼了一层纱”“沐浴在牛乳里”才对,怎没会成了黑色?只有影子才是黑色的, 这是写竹篁还是写阴影?交代不清,让人费解 6、语序不当,有欠严谨 ①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pI33 此句应该修改为“因此提到了翠翠的死去了的母亲”。因为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是这样 的: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翠翠”应该是时表示领属关系的修饰语,应该放在 “死去了的”这个动词性短语的前面:否则,就会出现“死去了的翠翠”的歧义
整理句③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的主干实际上就是“翠翠追明光”。充实一下修饰 成分,句③就变成了“(翠翠)便用.眼睛去追那萤火虫的明光。”或者“(翠翠)便用.眼睛向 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④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 P134 句④第二分句中的“已极熟 ...悉.”,是“翠翠对虎耳草已极熟 ...悉”..或者“翠翠已极熟 ...悉.虎 耳草”的意思。它应该是与第二分句“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相并列的第三个分 句。而不应该仓促的依附在第二分句之后,造成句意堆砌,句子杂糅。 这样改动,则语义明朗,句子流畅: “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对它..已极熟悉。”或者“白日里拉船时, 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已极熟悉的肥大虎耳草。” ⑤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P136 句⑤中的“也”应该改为“就”。像第一个分句一样,第二个分句中也存在一个“如果…… 就……”的假设关系:“他唱多久我就.听多久!”或者构成条件关系:“他唱多久我都.听!”两 句均可,但杂糅在一起则为病句。 5、不合逻辑,违背常理 ①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忽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 了。 P137 句中的“出了”应改为“出到”或“走到”“来到”。“出了..屋外”的毛病就像“出乎意 料之外”一样违背常理。 ②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成为一片黑色。 p134 在“无处不可照及”的月光朗照之下,万物应该是笼了一层银白色,或像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一样“笼了一层纱”“沐浴在牛乳里”才对,怎没会成了黑色? 只有影子才是黑色的, 这是写竹篁还是写阴影?交代不清,让人费解。 6、语序不当,有欠严谨 ①因此提到了死去了 ...的翠翠..的母亲。 p133 此句应该修改为“因此提到了翠翠..的死去了的母亲”。因为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是这样 的: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④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翠翠”应该是时表示领属..关系的修饰语,应该放在 “死去了的”这个动词性短语的前面;否则,就会出现“死去了的翠翠”的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