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学实录 董一菲 注:董一菲,语文特级教师,牡丹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助理,牡丹江师范 学院名誉教授黑龙江省青语会副理事长。曾参加骨干教师首届国家级培训,南 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牡丹江市“五一”劳动奖 章获得者,市优秀中青年专家,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 教改新星。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董一菲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仰望语文的星空》(长春出版社) 师:江非是一位70后的诗人,他笔下的母爱是怎样表现和表达的呢? 这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同学们反复阅读诗句,然后回答。 生:这首诗最特别之处就是城市化的视角写农村,写农村的妈妈。 师:非常好,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诗歌中的主要的结构便是一组城市与农村的对比 师:只要有对比就一定是城市化的视角吗? 生:不是,主要的是站在城市的视角凝视农村的母亲,还有我是参考 课后的导读了。 师:能够灵活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料,谁还可以继续谈? 生: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反差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是这首写母 爱的诗的落脚点。 师:说得好!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特征是城乡差别 大,甚至是贫富差别大,而城市又是一个太大太大的空间和所在,农 村也是一个相当辽远的概念,怎么入诗呀?同学们可以仔细阅读这首 诗,看看诗人是怎样表现城市和农村的?
《妈妈》教学实录 董一菲 注:董一菲,语文特级教师,牡丹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助理,牡丹江师范 学院名誉教授,黑龙江省青语会副理事长。曾参加骨干教师首届国家级培训,南 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牡丹江市“五一”劳动奖 章获得者,市优秀中青年专家,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 教改新星。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董一菲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仰望语文的星空》(长春出版社)。 师:江非是一位 70 后的诗人,他笔下的母爱是怎样表现和表达的呢? 这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同学们反复阅读诗句,然后回答。 生:这首诗最特别之处就是城市化的视角写农村,写农村的妈妈。 师:非常好,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诗歌中的主要的结构便是一组城市与农村的对比。 师:只要有对比就一定是城市化的视角吗? 生:不是,主要的是站在城市的视角凝视农村的母亲,还有我是参考 课后的导读了。 师:能够灵活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料,谁还可以继续谈? 生: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反差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是这首写母 爱的诗的落脚点。 师:说得好!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特征是城乡差别 大,甚至是贫富差别大,而城市又是一个太大太大的空间和所在,农 村也是一个相当辽远的概念,怎么入诗呀?同学们可以仔细阅读这首 诗,看看诗人是怎样表现城市和农村的?
(学生阅读思考) 生:提炼了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来 表现城市。 师:噢!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生:其实这些意象是城市司空见惯的景象,并不是城市的潮流,更不 是什么时尚 生:我认为至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城市就有了这样的元素。 师:说得好!尤其是玛丽莲·梦露呀,应该是好莱坞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的符号,我想问一问,诗人写城市为什么不用写城市的前沿的意象, 而是用了一些“司空见惯”的意象。 生:这样城市和乡村的反差会更大,你想啊,三、四十年前的城市就 拥有的生活,如今的农村还不曾拥有,这多震撼啊! 师:这就是方才我们所说的“城市的视角”,小说、散文、戏剧、诗 歌,选准视角尤其重要。茅盾小说的获奖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 选取的视角就是一个“傻子”的视角,用麦琪土司的弱智儿子的视角 来写西藏的变迁,饶有趣味也颇具哲理,很有隐喻的意味。 师:如果说城市就是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 机……那么农村是什么呢? 生:农村就是没有这一切。 师:说得好!没有这一切,有的是什么呢?这就是诗歌的好处,留下 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 生:没有地铁,就没有喧闹的人群,远离物质文明
(学生阅读思考) 生:提炼了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来 表现城市。 师:噢!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生:其实这些意象是城市司空见惯的景象,并不是城市的潮流,更不 是什么时尚。 生:我认为至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城市就有了这样的元素。 师:说得好!尤其是玛丽莲·梦露呀,应该是好莱坞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的符号,我想问一问,诗人写城市为什么不用写城市的前沿的意象, 而是用了一些“司空见惯”的意象。 生:这样城市和乡村的反差会更大,你想啊,三、四十年前的城市就 拥有的生活,如今的农村还不曾拥有,这多震撼啊! 师:这就是方才我们所说的“城市的视角”,小说、散文、戏剧、诗 歌,选准视角尤其重要。茅盾小说的获奖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 选取的视角就是一个“傻子”的视角,用麦琪土司的弱智儿子的视角 来写西藏的变迁,饶有趣味也颇具哲理,很有隐喻的意味。 师:如果说城市就是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 机……那么农村是什么呢? 生:农村就是没有这一切。 师:说得好!没有这一切,有的是什么呢?这就是诗歌的好处,留下 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 生:没有地铁,就没有喧闹的人群,远离物质文明
生:没有点钞机就是没有钱吧,暗示农村物质生活及其贫乏。 生:没有电车就是没有像样的街道,暗示农村的交通十分落后。 师:是啊!农村还沉睡在贫困和愚昧里,是被物质文明遗忘的角落。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全诗用三分之二的篇幅罗列现代城市生活的意 象的目的是为什么呀? 生:是为了写农村的落后。 生:最终是为了写“妈妈”这个形象。 师:好!说得漂亮 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千呼万唤一个母亲的形象。 师:好,你读一下正面描写妈妈的这节诗句 生:(读)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背柴火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师:读得真好!读得情真意切,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短短 的诗句有太多的深情和诗意,同学们讨论一下,品味一下 师:这一节诗我以为中心的情节是写“妈妈的砍柴”,你们同意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一节诗就是写妈妈“拾柴”、“背柴”。一是根 据诗句“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背柴火”,另一个“砍柴”给人的 感觉是“妈妈”比较有力量,而“拾柴”写出了“妈妈”的瘦弱、疲
生:没有点钞机就是没有钱吧,暗示农村物质生活及其贫乏。 生:没有电车就是没有像样的街道,暗示农村的交通十分落后。 师:是啊!农村还沉睡在贫困和愚昧里,是被物质文明遗忘的角落。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全诗用三分之二的篇幅罗列现代城市生活的意 象的目的是为什么呀? 生:是为了写农村的落后。 生:最终是为了写“妈妈”这个形象。 师:好!说得漂亮。 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千呼万唤一个母亲的形象。 师:好,你读一下正面描写妈妈的这节诗句。 生:(读)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背柴火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师:读得真好!读得情真意切,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短短 的诗句有太多的深情和诗意,同学们讨论一下,品味一下。 师:这一节诗我以为中心的情节是写“妈妈的砍柴”,你们同意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一节诗就是写妈妈“拾柴”、“背柴”。一是根 据诗句“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背柴火”,另一个“砍柴”给人的 感觉是“妈妈”比较有力量,而“拾柴”写出了“妈妈”的瘦弱、疲
倦、无奈和坚强,写出了她的受生活所迫,并且“拾柴”更能表现生 活的艰辛,因为树下只能掉下落叶而很少掉下树枝,所以柴火是很难 寻找的 师:好!“拾柴”的含意真的很丰富,能够较好地凸显“妈妈”的形 象 生:这节诗用朴实的语言,概括了妈妈一天的劳作,许多细节用得非 常好。 师:噢,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真觉得几处数字性质的细节处理得很好! 生:对呀,“两次山坡”“两背柴火”“第三次”“前两次”“四十 六岁” 师:读得漂亮,哪位同学能够分析一下这些数字细节的含义。 生:我觉得第三次背回的柴火这个细节更多与“天黑”了有关系,因 为母亲靠拾柴来维持生计,一天背三次柴,第三次拾柴时,天将要黑 了,或者已经黑了,天黑了,而母亲却拾得了更多的柴,“第三次背 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体现妈妈辛勤劳作,不辞辛苦的品 质 生:诗人提炼了一系列极具个性化的数字细节,一片天真的语气里隐 含着心痛 师:解读得真好!读出了天真气,并在这一片天籁中又读出了隐忍的 心酸。 生:这节诗用一种朴实的话语,用叙事的方式概括了妈妈一天的劳作 写出了她的孤独、悲苦和心酸
倦、无奈和坚强,写出了她的受生活所迫,并且“拾柴”更能表现生 活的艰辛,因为树下只能掉下落叶而很少掉下树枝,所以柴火是很难 寻找的。 师:好!“拾柴”的含意真的很丰富,能够较好地凸显“妈妈”的形 象。 生:这节诗用朴实的语言,概括了妈妈一天的劳作,许多细节用得非 常好。 师:噢,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真觉得几处数字性质的细节处理得很好! 生:对呀,“两次山坡”“两背柴火”“第三次”“前两次”“四十 六岁” 师:读得漂亮,哪位同学能够分析一下这些数字细节的含义。 生:我觉得第三次背回的柴火这个细节更多与“天黑”了有关系,因 为母亲靠拾柴来维持生计,一天背三次柴,第三次拾柴时,天将要黑 了,或者已经黑了,天黑了,而母亲却拾得了更多的柴,“第三次背 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体现妈妈辛勤劳作,不辞辛苦的品 质。 生:诗人提炼了一系列极具个性化的数字细节,一片天真的语气里隐 含着心痛。 师:解读得真好!读出了天真气,并在这一片天籁中又读出了隐忍的 心酸。 生:这节诗用一种朴实的话语,用叙事的方式概括了妈妈一天的劳作。 写出了她的孤独、悲苦和心酸
师:呵,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了那份情怀,可谓浓入淡出,用客观冷 静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却如此地惊心动魄 生:诗中的“妈妈”从早到晚一共背了三次柴火,说明妈妈不仅是拾 柴来自用,更重要的是卖柴来贴补家用,突出了妈妈生活的心酸,而 卖柴的收入非常微薄,因此说诗人的这个细节提炼得精炼传神。 生:老师,我认为用“头发花白了”替代“四十六岁”更好,因为“头 发花白了”能体现“妈妈”的年迈与辛苦,更能突出母亲的坚强,同 时用“头发花白了”代表年龄能给人产生联想,更能体现一个辛苦妈 妈的沧桑。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头发花白”是一富于弹性的词,我们 可以通过想象去丰富这个形象。“四十六岁”是一个确数,有具体而 又特定的内涵,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生:我觉得还是“天黑了,四十六岁了”这样的表达好,母亲的年龄 就是“四十六岁”,这是做儿子的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的。 生:对啊,四十六岁是一个并不算太大的年龄,无数的这个年龄的女 人正享受着风花雪月的生活呢。(笑声) 师:说得好!这里暗含着一组对比,充满了张力 生:另外,“天黑了”“头发花白”就看不见了,还是“四十六岁” 好 师:这样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师:还记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吗?四十上下的女人头发已经全白了, 看来,这“头发”和年龄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也更倾向“四十
师:呵,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了那份情怀,可谓浓入淡出,用客观冷 静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却如此地惊心动魄。 生:诗中的“妈妈”从早到晚一共背了三次柴火,说明妈妈不仅是拾 柴来自用,更重要的是卖柴来贴补家用,突出了妈妈生活的心酸,而 卖柴的收入非常微薄,因此说诗人的这个细节提炼得精炼传神。 生:老师,我认为用“头发花白了”替代“四十六岁”更好,因为“头 发花白了”能体现“妈妈”的年迈与辛苦,更能突出母亲的坚强,同 时用“头发花白了”代表年龄能给人产生联想,更能体现一个辛苦妈 妈的沧桑。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头发花白”是一富于弹性的词,我们 可以通过想象去丰富这个形象。“四十六岁”是一个确数,有具体而 又特定的内涵,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生:我觉得还是“天黑了,四十六岁了”这样的表达好,母亲的年龄 就是“四十六岁”,这是做儿子的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的。 生:对啊,四十六岁是一个并不算太大的年龄,无数的这个年龄的女 人正享受着风花雪月的生活呢。(笑声) 师:说得好!这里暗含着一组对比,充满了张力。 生:另外,“天黑了”“头发花白”就看不见了,还是“四十六岁” 好。 师:这样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师:还记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吗?四十上下的女人头发已经全白了, 看来,这“头发”和年龄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也更倾向“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