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水量(m/d)Qs=(0.15~0.25)(Q,+Qz+Q3+Q4)6)消防用水量Q=q6f (L/s)消防用水量定额,L/s;96f.同时火灾次数。7)最高日设计用水量Qa=Q+Q2+Q3+Q+Qs(m/d)例6.1p116
5)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水量 Q5=(0.15~0.25)(Q1+ Q2 + Q3 + Q4)(m3 /d) 6)消防用水量 Q6=q6 f6 (L/s) q6 ——消防用水量定额,L/s; f6 ——同时火灾次数。 7)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Qd=Q1+ Q2 + Q3 + Q4+ Q5 (m3 /d) 例6.1 p116
6.1.2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1)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规定,城市供水中,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应根据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成熟供水系统并结合现状供水曲线和日用水变化分析确定: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的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宜采用1.3~1.6,日变化系数宜采用1.1~1.5,个别小城镇可适当加大。2)工业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时变化系数为2.5~3.0淋浴用水量按每班延续用水1小时确定变化系数:3)工业生产用水量一般变化不大,可以在最高日个小时均匀分配
6.1.2 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 (1)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规定,城市供水中,时变化系数、 日变化系数应根据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和成熟供水系统并结合现状供水曲线和日用水变化分 析确定;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的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 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宜采用1.3~1.6,日变化系数宜采用 1.1~1.5,个别小城镇可适当加大。 2)工业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时变化系数为2.5~3.0, 淋浴用水量按每班延续用水1小时确定变化系数; 3)工业生产用水量一般变化不大,可以在最高日个小时均匀 分配
6.1.2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1)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用水量变化曲线Kh=Qmax/Qhav=5.92/4.17=1.42592%4.97%1I4.17%5.92P1= 1.42K,=24×10016810121118210216202P时间(n)图6.1其自用水是化酸
6.1.2 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 用水量变化曲线Kh=Qhmax / Qhav =5.92/4.17=1.42 (1)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
6.1.2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2)泵站供水流量设计供水设计的原则:国1)供水管网设计流量等于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用水量;2)多水源给水系统,一般不需要在管网中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进行水量调节:3)单水源给水系统,可以考虑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或者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两种方案
6.1.2 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 (2)泵站供水流量设计 供水设计的原则: 1)供水管网设计流量等于最高日最高时设计用水量; 2)多水源给水系统,一般不需要在管网中设置水塔或高位水 池进行水量调节; 3)单水源给水系统,可以考虑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或者 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两种方案
单水源给水系统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最高时用水量: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应设计泵站供水曲线具体要求:泵站供水量一般分两级:泵站各级供水线尽量接近用水线,各级供水量取相应时段用水量的平均值:应注意每级能否选到合适水泵,以及水泵机组的合理搭配;必须使泵站24小时供水量之和与最高日用水量相等
单水源给水系统 • 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最 高时用水量; • 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应设计泵站供水曲线。 具体要求: • 泵站供水量一般分两级; • 泵站各级供水线尽量接近用水线,各级供水量取相 应时段用水量的平均值; • 应注意每级能否选到合适水泵,以及水泵机组的合 理搭配; • 必须使泵站24小时供水量之和与最高日用水量相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