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八首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髙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 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 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 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指导。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 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 情感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 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 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 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 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 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 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10 二、 格律诗八首 (一)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 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 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 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指导。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 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 情感。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 佛”。他的诗现存不足 400 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 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 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 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 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 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4.品味赏析。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王维 轻车简从,要去遥远的西北边塞。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 将官,经过询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 入胡人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 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 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 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 奇景,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 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三、学习《登高》。 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读,其他同学点评。点评的同学根据自己读词的感受针对具体句子的 朗读处理进行点评,朗读的同学可以与点评者进行交流,说明自己如此处理的原 因 2.作者与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 巩县(今河南省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先祖是晋名将杜预。杜甫是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 诗1400多首。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 一直帮助他的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 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时年58岁。 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机而 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 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 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3.品味赏析。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11 4.品味赏析。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王维 轻车简从,要去遥远的西北边塞。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 将官,经过询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 入胡人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 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 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 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 奇景,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 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三、学习《登高》。 1.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读,其他同学点评。点评的同学根据自己读词的感受针对具体句子的 朗读处理进行点评,朗读的同学可以与点评者进行交流,说明自己如此处理的原 因。 2.作者与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 巩县(今河南省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先祖是晋名将杜预。杜甫是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 诗 1400 多首。760 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 年, 一直帮助他的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 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 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时年 58 岁。 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机而 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 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 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3.品味赏析。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 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 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一一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 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 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 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 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 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 国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 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 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4写作特色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 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全诗八句都有对仗。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 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美学上的所 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 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 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读者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 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 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一一“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 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 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 承接,都是写江景。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 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 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 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 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四、学习《无题》。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 从小聪颖,16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 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 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12 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 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 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 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 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 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 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 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 国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 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 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4.写作特色。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 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全诗八句都有对仗。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 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美学上的所 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 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 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读者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 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 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 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 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 承接,都是写江景。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 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 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 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 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四、学习《无题》。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 从小聪颖,16 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 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 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有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 而实质是“无题”的爱情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 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为后世留下 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3.品味赏析。 (1)开头两句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指机会难 得;别难,指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 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 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 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 眷恋之深,但又表明相会无期。虽然相会无期,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 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著与追求。 (3)诗中哪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 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变化,写尽了殷切的思念之情, 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4)最后两句借助神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助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相照应。虽 然明说欲凭青鸟遥寄相思之意,其实蕴涵的意味却是青鸟难觅,锦书难托,只能 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更加深加重加浓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4.赏读其他爱情诗词 钗头凤风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 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 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 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
13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有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 而实质是“无题”的爱情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 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为后世留下 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3.品味赏析。 (1)开头两句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指机会难 得;别难,指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 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 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 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 眷恋之深,但又表明相会无期。虽然相会无期,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 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著与追求。 (3)诗中哪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 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变化,写尽了殷切的思念之情, 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4)最后两句借助神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助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相照应。虽 然明说欲凭青鸟遥寄相思之意,其实蕴涵的意味却是青鸟难觅,锦书难托,只能 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更加深加重加浓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4.赏读其他爱情诗词。 钗头凤 唐 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 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 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 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根据其中一首诗的意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散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 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 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 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贾岛的《题李 凝幽居》。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 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2.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髙林”,落笔勾勒岀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 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 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 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 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 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 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 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 求。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 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 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 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 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至于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 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 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己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 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俱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 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14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根据其中一首诗的意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散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 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 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 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贾岛的《题李 凝幽居》。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 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2.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 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 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 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 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 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 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 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 求。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 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 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 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 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至于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 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 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 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俱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 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